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李世民兵法谁教的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7.41K

李世民兵法谁教的

李世民兵法谁教的:答案是李靖。

李世民兵法是李靖教的。

因李靖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唐太宗曾让李靖教习侯君兵法。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怀念和表彰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众位功臣,特命大画家阎立本,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之内。

画像按真人比例绘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李世民晚年,经常到凌烟阁怀旧,每每看到一个人的画像,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而面对其他人的画像则不会如此。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能让一代帝王流泪的,会是谁呢?

这个人并不是李世民的亲密战友,相反他还是李世民的死对头,曾经两次想要李世民的命。

此人名叫侯君集,早年不学无术,连最基本的拉弓射箭都不会,只是因为有一身蛮力,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

侯君集为李世民谋取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称帝后,将侯君集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一道视为了一等功臣。

展开剩余47%

从此李世民更加信任侯君集,为了把侯君集培养成一员可以寄托大事的心腹战将,李世民还专门给他找了一位师傅。

师傅名叫李靖,是世所公认的大唐第一名将。

贞观四年,侯君集受命开始和李靖学习兵法,因为这是皇帝的命令,师徒二人都格外用心,李老师言传身教,侯同学求知若渴。

开始的时候,侯君集学的非常卖力,但渐渐地,侯君集发现,师傅好像是在有意的防备自己,每当学到精妙之处,总是留了一手,没有将全部兵法悉数传搜。

侯君集对此非常不满,便跑到了李世民面前告了师傅一状。

侯君集不顾师徒情分,直接就对李世民说,我师父李靖想造反,他故意不将兵法全部传授,就是害怕造反之后,我会成为他的劲敌。

李世民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便把李靖召来,骂了一顿。

不料李靖的理由也很充分,李靖说,当今天下太平,臣传授给他的兵法足够安定四夷,现在君集一定要学尽臣之所学,我看是他要造反才对!但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此时,也没有任何反叛的迹象,所以李靖的话,李世民是绝对不相信的。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还真的应了李靖这句话。

后来,侯君集学业有成,带领唐朝大军一举灭亡高昌,稳定了唐朝的西北边疆。

侯君集立此大功,开始越发骄横,先后劝说大将张亮和太子谋反,只不过遭到了张亮的拒绝,侯君集不甘心,又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

事实败露后,李世民非常痛心,仍想留侯君集一命,只不过大臣们再三劝谏,李世民才无奈的处死了侯君集。

按说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感念侯君集功劳,最终放过了他的老婆孩子,给他留了个香火。

发布于:四川省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为了怀念和表彰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众位功臣,特命大画家阎立本,绘制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悬挂在凌烟阁之内。

画像按真人比例绘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李世民晚年,经常到凌烟阁怀旧,每每看到一个人的画像,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而面对其他人的画像则不会如此。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能让一代帝王流泪的,会是谁呢?

这个人并不是李世民的亲密战友,相反他还是李世民的死对头,曾经两次想要李世民的命。

此人名叫侯君集,早年不学无术,连最基本的拉弓射箭都不会,只是因为有一身蛮力,得到了李世民的赏识。

侯君集为李世民谋取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称帝后,将侯君集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人一道视为了一等功臣。

展开剩余47%

从此李世民更加信任侯君集,为了把侯君集培养成一员可以寄托大事的心腹战将,李世民还专门给他找了一位师傅。

师傅名叫李靖,是世所公认的大唐第一名将。

贞观四年,侯君集受命开始和李靖学习兵法,因为这是皇帝的命令,师徒二人都格外用心,李老师言传身教,侯同学求知若渴。

开始的时候,侯君集学的非常卖力,但渐渐地,侯君集发现,师傅好像是在有意的防备自己,每当学到精妙之处,总是留了一手,没有将全部兵法悉数传搜。

侯君集对此非常不满,便跑到了李世民面前告了师傅一状。

侯君集不顾师徒情分,直接就对李世民说,我师父李靖想造反,他故意不将兵法全部传授,就是害怕造反之后,我会成为他的劲敌。

李世民一听,觉得有些道理,便把李靖召来,骂了一顿。

不料李靖的理由也很充分,李靖说,当今天下太平,臣传授给他的兵法足够安定四夷,现在君集一定要学尽臣之所学,我看是他要造反才对!但侯君集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此时,也没有任何反叛的迹象,所以李靖的话,李世民是绝对不相信的。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还真的应了李靖这句话。

后来,侯君集学业有成,带领唐朝大军一举灭亡高昌,稳定了唐朝的西北边疆。

侯君集立此大功,开始越发骄横,先后劝说大将张亮和太子谋反,只不过遭到了张亮的拒绝,侯君集不甘心,又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

事实败露后,李世民非常痛心,仍想留侯君集一命,只不过大臣们再三劝谏,李世民才无奈的处死了侯君集。

按说谋反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李世民感念侯君集功劳,最终放过了他的老婆孩子,给他留了个香火。

李世民兵法是李靖教的。因李靖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唐太宗曾让李靖教习侯君兵法。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侯君集,那个时候已经成名厉害了。为什么李世民还派他跟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

这个也就是说,侯君集这个人可能虽然说非常厉害,但是在兵法方面,可能并没有很强,这个是一个方面,毕竟一个人不可能什么方面都很厉害,这样的人很少,所以说派他向李靖学习兵法也是很正常的,从这一方面来看,当时李世民应该还是很重视侯君集的,要不然也不会派他去向李靖学习兵法,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李靖的兵法在当时应该是十分出名的,这个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李靖和李世民的关系是什么?

李世民就和李靖成就了帝王和武将关系的典范。

李靖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是官宦世家。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李渊准备起兵的时候,李靖察觉了一切,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不过被李渊抓到了,准备处死。

在行刑之前,李靖说“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很欣赏李靖的勇气,之后把他放了,李靖归入李世民的麾下。

相关典故

有一次,李世民要李靖教将军侯君集兵法。没过几天,侯君集上奏李世民说李靖想谋反。李世民问其原因,侯君集说李靖只教粗不教细,打算留一手,是想谋反才这么做。

李世民召李靖来询问详情。李靖说:我教的兵法已足已能够四夷,国内已经太平了,侯君集想方设法打算了解那么详细,不是想谋反又是为了什么呢?不出李靖所料,不久侯君集果然拥立太子乾承谋反。李世民十分佩服李靖的预言,从此对李靖更加信任了。

李靖预料此人日后必反,因此教兵法总留一手,结果果真谋反被杀

中国古代很讲究“观人之法”,也就是看相,很多牛人看一眼就知道他的秉性和未来的吉凶。如三国时代,诸葛亮看到魏延就断定他有反骨,将来必定造反。因此,开始不断对其打压,在死前都留一手,结果魏延果然谋反被杀。而大唐的战神李靖也看出一人要谋反,因此,在教授兵法的时候故意留一手,结果最后其果真谋反,很轻易的就被杀了。

李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战神,一生征战几无败绩,而且用兵如神,将兵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因此凡是李靖挂帅出征的战争都没有打不赢的,李靖不光自己厉害,还收了几个很牛的徒弟,如李世民。作为皇帝之所以能这么善战,其实也是得到李靖的真传的,虽然李靖不敢以师徒相称,但是连李世民都承认自己的兵法师从李靖。

除了皇帝外,李靖还有几个出色的徒弟,一个是苏定方,一个是李绩,还有一个是侯君集。这三位可谓个个都是大唐的名将和神将,尤其是苏定方,李绩两人,那可真是得到李靖的倾囊相授,所以作战那是十分的勇猛,百战百胜。而独有侯君集,李靖在教他兵法的时候是留一手的,为何会如此呢?

是因为李靖在教授的过程中,认定侯君集急功近利,而且桀骜不驯,似有反骨,将来必定要谋反大唐。如果将自己的兵法倾囊相授,恐怕到时他谋反的时候,无人能敌,那个时候就惨了。而且李靖甚至还上书李世民,说侯君集将来必定会谋反,请皇帝提防。但是李世民不听,为什么呢?

这侯君集可谓是李世民的心腹,而且侯君集很早就跟随李世民,为其尽心尽力,在玄武门之变中更是身先士卒,毫无畏惧,因此,李世民对侯君集是很信任的,不相信他会谋反。而且要李靖收下侯君集做徒弟,也是李世民亲自下令的结果,不然李靖是不收的。

李世民是要重点的培养侯君集,而到后来,侯君集学到了一些兵法,打仗更是厉害。在吐谷浑、高昌、突厥等战役中,表现突出,立下大功,可谓是战功赫赫。但是其也逐步骄狂起来,不但不听命令,私自处置战俘,私分财产等,还对皇帝颇有微词,而李世民对这些都没太在意。

终于在最后侯君集密谋太子,发动叛乱,幸亏李靖早有防备,而且留下了很多猛将,侯君集叛乱才不至于闹大。最后侯君集也只是被杀死,其家人被流放。而李世民在后来制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还是将侯君集放在里面,可见两人关系。所以,当年李靖如果对侯君集倾囊相授,加上侯君集的聪明才智,估计大唐无人能阻挡了。

探究历史,发现背后故事!对待历史,必须较真!更多精彩请关注【】

李世民文韬武略样样拿手,领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为何只是隋末唐初第二名将?

隋末唐初的第一名将当属被封为卫国公的李靖,他文武兼备,善于用兵,常于谋略,且著有兵法流传于世。且有识人之名,看出来侯君集很可能要谋反。他是毫无争议的隋唐第一名将。

李靖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是一个标准的。他岁月静好的度过了前半生,在他即将奔五的时候,赶上了隋末年的天下大乱。机缘巧合之下被招到李世民麾下,随后奉李渊命令征讨后梁萧铣,但是由于动作迟缓,进军失败。但是随后李靖就开始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首先,李靖给赵郡王呈上了取萧铣十策,在李靖的强烈建议下,赵郡王出其不意,趁着江水上涨之际,兵临城下。最终歼灭后梁主力,并且迫萧铣投降。可见,李靖是一个有勇有谋,深得兵法精髓的人。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他作为远征突厥的统帅,先是灭掉了不可一世的东突厥,生俘吉利可汗,然后又高龄出征,平定吐谷浑,为大唐初年的版图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时,他没有侍功而骄,而是积极的激流勇退,闭门谢客,在家不出。

唐太宗曾经命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李靖可能要谋反,教给他的都是一些皮毛,故意藏着掖着。李靖却告诉唐太宗,我教给他的兵法足以保证大唐安稳,如果再要高深的兵法,那么侯君集才是要谋反。结果,侯君集参与了太子的叛乱,被处死。有识人之明,兵法韬略烂熟于心,李靖是当之无愧的隋唐名将第一人。

兵法第一人:兵圣孙武,著《孙子兵法》成兵家之祖

人物生平

卫国贵族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孙权启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与《唐故司成孙公墓志铭》等碑文,称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

军旅生涯

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到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闾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飘然高隐

在孙武的晚年,他的至交好友伍子胥被夫差杀死。伍子胥被杀时,孙武已经五十多岁,他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也有史载说他是被杀而死,可能是因与伍子胥一起进谏,激怒了夫差而惨遭杀害,或者是由于作为伍子胥的好友,被夫差迁怒而被杀害。

军事成就

孙武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后,不但为励精图治的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 从周敬王八年(前512年)被吴王任命为大将,到周敬王三十八年,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武著有中国最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我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人物评价

总评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

历代评价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史记》:“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汉书·刑法志》:“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

《孙子十家注》:“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

《樊川文集》:“其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三苏策论 孙武论》:“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明实录》:“以朕观之,武之书杂出于古之权书,特未纯耳。其曰‘不仁之至’、‘非胜之主’,此说极是。盖武之书必有所授,而武之术则不能尽如其书也。”

戚继光:“愚尝读孙武书,叹曰:兵法其武库乎!用兵其取诸库之器乎!兵法其药肆乎!用兵其取诸肆之材乎!...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

尉缭子:“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4] 韩非:“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也。” [4] 白圭:“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4] 司马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5] “ 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 [4] 班固:“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杰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 [4] 王充:“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 [4] 曹操:“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6] 诸葛亮:“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刘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李世民:“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李靖:“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司马贞:“孙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斩,良将得焉。”杜佑:“语有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今辄捃摭与孙武书之义相协并颇相类者纂之,庶披卷足见成败在斯矣。”杜牧:“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欧阳修:“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苏洵:“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苏轼:“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武之书、韩曹之术皆在焉,使武之书不传,则二人者之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设奇,因而不穷者,虽武之言有所未能尽也。驱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韩信者然后能斩陈余;遏其归师与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后能克张绣。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韩曹之俦也。”陈直中:“自六经之道散而诸子作,盖各有所长,而知兵者未有过孙子者。”戴溪:“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然武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之佐也。”郑友贤:“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备法也。叩之而不穷者,天下之能言也。为法立言,至于益深不穷,而后可以垂教于当时,而传诸后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为书,其道深远而不可穷。学兵之士,尝患武之为说,微妙而不可究,则亦儒者之《易》乎!盖《易》之为言也,兼三才、备万物,以阴阳不测为神,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师百氏之说兴,而益见大《易》之义,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辉光之迹,而不能考其所以为神之深。十家之注出,而愈见十三篇之法,如五声五色之变,惟详其耳目之所闻见,而不能悉其所以为变之妙。” [7] 朱元璋:“以朕观之,武之书杂出于古之权书,特未纯耳。其曰‘不仁之至’、‘非胜之主’,此说极是。若虚实变诈之说,则浅矣。苟君如汤武,用兵行师,不待虚实变诈而自无不胜。然虚实变诈之所以取胜者,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而其术终亦穷耳。盖用仁者无敌,恃术者必亡,观武之言与其术亦有相悖。盖武之书必有所授,而武之术则不能尽如其书也。”戚继光:“愚尝读孙武书,叹曰:兵法其武库乎!用兵其取诸库之器乎!兵法其药肆乎!用兵其取诸肆之材乎!及读诸将传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学者欲求下手著实工夫之门,莫逾于此。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 [8] 郑端:“古今谈兵之雄者,首推孙子。盖孙子能推黄帝太公之意,而武侯卫公又皆推孙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孙子为宗,第孙子之微旨不传。”

历史争议

故里

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

惠民说

1987年,为编纂《惠民县志·人物志》,惠民县 *** 有关部门开展了孙子故里的考证工作并成立了专门孙子研究筹备小组。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县人民 *** 召开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与会。

惠民县的说法一直存在。但直到1987年开始广饶县召集专家开始研究孙武,并且开始与惠民县争夺孙子故里的称号。同时在山东省博物馆里的历史地图中也标注今天惠民县为乐安。

广饶说

孙武,齐国乐安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等史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

乐安说

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临淄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

死因

孙武终老说的最早依据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所记载的:“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其后《曲品校录·能品》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而且,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越绝书·记吴·地传》明确记载: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了。

关于孙武的结局,也有的史书说他是被杀戮而死的。《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诛戮"的人名云:"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阴经·善师篇》亦承袭其说,谓"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孙不传于嗣"。此说把孙武与吴起、商鞅、韩非、白起并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景况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杀以后,孙武可能受到牵连。他或者因与伍子胥同样诤谏,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为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诛杀伍子胥后迁怒于他。不过,孙武被"诛戮"之说始见于《汉书·刑法志》。《史记》本传既没有记载,《汉书》也未言其原委和出处,故这个说法还可存疑。

主要著作

孙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号为《孙子兵法》,共计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孙武还有一些论兵法的著作。不过由于它们游离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来大多失传了。

《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制胜敌人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击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特殊的战斗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工作等,《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汉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收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全世界有数千种关于《孙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轶事典故

训女兵

孙子晋见吴王之后,呈上所著兵书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吴王挑选了100多名宫女由孙子操练。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阖闾失去爱姬,心中不快。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在孙武的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传家酒

公元前506年,武率军出奇不意,逆淮而上,直插汉水,意取楚都。然,隔岸观之,敌众我寡,六万吴军千里奔袭,疲态日现,军心日糜。武察,计上心来。

  一日,大战将至,武唤自酿美酒列于军前,顿酒香四溢,沁人心脾。军士大喜。武命全军皆品之。闻其香,酒兴大起。品其妙,数日之劳顿尽消也。军心大振。见状,武命人撤去美酒,正色道,此等美酒,及天降甘霖,待吾军完胜,方可痛饮之!翌日,鼓声四起,吴军势如猛虎,五败楚军,终攻破郢城,大胜而归。武将此美酒,战车载之。与楚域大宴全军。此后,武每胜必赐此美酒于军士。更将此酒作为贡品,献于吴王阖闾。王大喜,惊为天露。后,此酒因武而得名,孙武传家酒后人称其“孙武宴”。

李世民跟李靖谁厉害呢?

一、二人的角色差异

李世民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帝王,是一位杰出的家。当然,作为打下大唐半壁江山的天策上将,他也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我们的开国伟人就此做过论断:“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当然,这应该是对古往今来帝王的军事能力的对比。

李靖则是一名专业的杰出军事家,是军事统帅。(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更多的是冲锋陷阵的猛将)

所以从综合能力上讲,自然是“马上打天下、马下创盛世”得李世民厉害。

二、军事特点对比

二人毕竟身份不同,带军打仗的条件不一样,不好比较,大致根据史录他们的打仗特点略加分析。

关于李世民的打仗特点,他自己曾总结过:能一眼看出敌阵的弱点所在,然后抓住对方的薄弱环节穷追猛打,所以往往由此获胜;

其二,他自己能够带头上阵冲锋,比如他一手建立的玄甲军,就是以自己作为前锋;

其三,头脑清醒,善于把握战机,尤其敢于以弱战强。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一战就是实例。

李靖的军事特点,则与李世民有区别。

首先,他的军事理论基础一流。史书称“有文才武略”,他的舅舅—平定南陈的功臣韩擒虎感叹:“可与言将帅之略者,独此子耳!”

在大唐建立后,李世民曾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有意思的是,过了不久,侯君集向李世民投诉:李靖对自己藏着掖着,没有悉数传授其兵法精髓,所以他一定是想谋反。

李靖则称:“我教给他的,用来对付周边的外族绰绰有余;他现在非要学我的全部兵法,那只有一个可能—他想谋反。”

要知道,这二人可是同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名将。由此可见,李靖的军事理论知识有多么强大。

其二,李靖打仗思路灵活,总能出敌不意,说的形象点,就是“阴谋诡计”比较丰富。比如公元621年,李靖辅佐李孝恭扫平江南萧铣势力。在围攻对方都城江陵时,他将俘获的军舰全部放进江中,让其顺流直下。面对其他将领的疑惑不解,他解释道:“如今我们孤军深入,若陷入重围,将凶多吉少。所以把这么多的战船遗弃,这样下游的敌军以为江陵城已破,一定不敢轻易来救援。”事实证明,下游的交州刺史丘和、高士廉等人真的以为萧铣已败,前来投降。

其三,善于把握战机。比如一举荡平东突厥,就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典型案例,从而开创了把强大的游牧民族连根拔起的奇迹。

如果非要对二人的军事能力进行对比的话,个人认为,李靖与韩信类似。。应该更厉害一点。

一人热心学习兵法,为何机智的李靖却一口咬定:他肯定是想要谋反?

因为侯君集一心想要学习上乘兵法,而且做事心不在焉,因此李靖断定他有谋反之心,侯君集和李靖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曾经立下过很多功劳,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将领,而侯君集跟随他多次南征北战,但是在玄武门事件里,李靖作为将领并没有参与其中,相反侯君集却在这次事件立下了功劳,所以李世民相当信任侯君集。

因此下令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虽然说两人曾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但是李靖对他却有所保留,为此两人就到李世民那里去相互告状。其实在我们看来李靖之所以不教他无非就是怕把侯君集教会了,自己的饭碗不保,这样的举动当然让受令学习兵法的侯君集不满,于是侯君集不仅告他不教自己,还说李靖有私心,是想谋反,但是李世民是明君,并没有因为这句话就处置李靖,他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按李靖的为人不可能谋反,最多就是怕侯君集的能力超越他而已。

于是李世民传了李靖,询问他为何不愿教侯君集更精妙的兵法,李靖听到询问,便告知李世民,他虽然说没有教更精妙的兵法,但所教的兵法已经足够对付周边国家,侯君集想学习更深奥的兵法无非就是为谋反做准备。李世民见双方都存在这样的争执,感到很为难,但他还是没有惩罚他们,毕竟两位都是国家栋梁之材,不能因为双方的只言片语就定下谋反之罪。不仅如此,他后来还对侯君集委以重任,让他去征讨高昌国。

后来高昌国也被侯君集攻破了,算上这一次,侯君集已经攻破了两个国家,虽然之前那次李靖为主他为辅,但他的功劳也不小,然而这一次虽然立功,但是李靖依然不死心,再次去告状侯君集,理由却是侯君集心不在焉,走过尚书门都不知道,必定是想谋反之事,不过李世民这次也没信,毕竟侯君集立过的功劳很多,然而这一次侯君集确实是想谋反,因为他在高昌拿了巨额的钱财,被人告发以后坐了大牢,但是因自己立功无数被放了,但他觉得自己的面子伤到了。

因此有了谋反之心,于是他开始找机会,恰好这时太子李承乾面临地位被夺,因此他就怂恿太子效仿玄武门事变,不过他的如意算盘没有打成,这事被他女婿知道,结果就去告发了他,面对确凿的证据,李世民再也没有理由不相信,最后还是无奈地把侯君集斩首示众了。

名将李靖曾经有能力夺取李世民的天下

李靖军功卓著。上元元年,唐肃宗把李靖列为历史上十大名将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庙。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有能力夺取李世民的天下,但却没有那样的野心

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消灭各路反王后,唐朝的天下并没有太平,北方的突厥在定襄城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天子,声称为隋朝复仇,不断对唐发动进攻,严重威胁着唐朝的统治,甚至让李渊害怕到要放弃长安避难。武德八年,突厥大举进攻太原,李靖就在此时奉命率江淮精兵一万人北上参战。由于突厥兵战斗力太强,这次参战的各路唐军多有损伤,甚至连督战的中书侍郎温彦博都不幸被俘。只有李靖所部保持不败,得以全军而还。由于李靖在对付突厥时表现优异,李渊任命李靖担任安州大都督,留在前线防御突厥。武德九年四月,突厥颉利可汗亲自领兵进犯,李靖率部在灵州与颉利血战一日,迫使颉利退兵。因为这次战功,李靖调任灵州大都督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达到顶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控制了唐朝军政大权。事发之前,李世民的心腹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鼓动他发动兵变,李世民仍犹豫未绝。为争取更多的人,李世民派人去征求李靖和李世的意见。不料二李竟然均拒绝响应,对太子之争采取中立态度。总之,李世民当上太子,李靖并无拥戴之功

不过,李世民登基后,李靖还是服从其领导的,李世民也没有因为他不参与兵变而歧视他。李世民甚至认为李靖和李世不参与兵变密谋是有操守的表现,登基以后对二李好生敬重。分析李世民的心态,排除为收买二李拉拢人心的成分后,可能还是有些真实性在内,长孙无忌等人是自己的心腹,所以要对自己负责;而二李是国家的大将,所以只对国家负责,这种拒绝参加斗争的大将是最让统治者放心的,可以视为国家栋梁,当然必须加以珍重

为了灭突厥不惜牺牲一个外交官八月,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就是后来的唐太宗。此时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以倾国之兵南下,直打到长安城外渭水之北。李世民迫不得已,摆了空城计,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前往渭水便桥与颉利和谈,侥幸将颉利吓住,双方结盟,突厥撤兵。李世民刚称帝就遭到突厥来袭,其愤怒之情可想而知,从此日夜练兵,图谋报复

不用多久,回击突厥的机会就来了。李世民登基后突厥地方连年灾害,牲畜战马损失极大,颉利可汗又不善于内政,弄得突厥人心离散,连当年一起进攻长安的突利可汗都投降了唐朝。眼看主动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李世民下令发动进攻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只带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出发,夜袭定襄城。突厥一直不承认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正统地位,于武德三年二月立杨广的后人杨政道为隋朝傀儡皇帝,以此与唐朝抗衡,杨政道的都城就是定襄。突厥没有料到唐军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发动进攻,这次奇袭非常成功,定襄被一举攻克,杨政道被俘虏

颉利可汗不知李靖只有三千骑兵,以为唐朝必定以倾国兵力进犯,不然李靖这种大将不会出现,草木皆兵之下,颉利不敢迎战,主动向北撤退。李靖发现了颉利的判断失误,索性就冒充唐军主力的样子在后追击,同时派人恐吓收买突厥各路小诸侯、小可汗,令他们投降唐朝,弄得颉利众叛亲离,身边只剩下几万部队。李世民评价李靖此战说,当年李陵以五千人进攻匈奴,即使是战败投降也仍能名留青史,如今李靖只用三千人进攻突厥,而且还大获全胜,这个功劳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颉利可汗眼看已无力与唐朝为敌,于是遣使求和,愿意举国内附,甚至同意自己亲自到长安朝见,那等于是宣布投降了。李世民准予接纳,派李靖带兵前往迎接,又派了大臣唐俭做外交使节去颉利那里抚慰他。当时颉利手下还有数万战士,这数万人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其战斗力仍不可忽视,应该还没到穷途末路要主动投降的地步,可能颉利的所谓求和只是一种缓兵之计

不过颉利的缓兵之计其实要了自己的命。本来唐军在前线只有李靖的三千人,趁着和谈这段时间,唐军的主力在李世的带领下终于赶到,与李靖会合了

二李合兵后,决定利用颉利自以为得计防御懈怠之时,以精骑突袭颉利大帐。李靖的部将张公谨提出反对意见,认为皇帝已经同意和谈,两位大将再发动进攻就有自作主张的嫌疑;另外皇帝派去的外交使节正在突厥处,如发动进攻就必然会威胁使节的安全。李靖答复说,这一战是立千秋功业的良机,机不可失,至于那个外交使节唐俭何足惜也。李靖这话的确没错,一个大将看到可以消灭敌人的良机,哪里还会顾虑那么多。而这个唐俭也并非小人物,他是李渊在太原起兵的首义功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其最大的功劳是揭发李渊的表弟独孤怀恩密谋造反,当时李渊正要动身去独孤怀恩营中视察,唐俭的密报及时赶到,真正是有救驾之功。虽然李渊已经退位,唐俭的地位已没以前重要,但李靖如此大大得罪此人,实在是担了很大的风险

计议已定,李靖亲领一万精锐连夜奔袭颉利大帐,李世率主力随后进发。为保证行动机密,唐军将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裹胁随军,以免他们给颉利报信。突厥方面,颉利正在热情款待唐朝使节,以为停战协议已经生效,唐军不会进攻,眼前的难关可以渡过,防御自然松懈。唐军直近到颉利大帐十五里处,突厥哨兵才发出警报。以唐军骑兵的速度,十五里眨眼即到,突厥军根本来不及组织任何有效抵抗。整个作战过程就是一面倒的,连颉利的妻子隋义成公主也死于乱军之中。颉利可汗第一时间上马逃走,幸免于难,但最后仍在逃跑途中被唐军俘虏。后来李世民饶了颉利不死,将他软禁在长安

这一仗全歼了东突厥最后的军事和力量,灭亡了东突厥政权。突厥兴起于北朝末年,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数朝之患,尤其在隋唐之交,突厥更是乘机扩张。唐朝自建立起就一直生活在突厥威胁之下,当年李渊起兵时,为了得到外援不得不向突厥称臣,后来突厥又支持刘武周进攻唐朝,甚至直接对唐动武,唐朝受突厥欺压可谓由来已久。如今这个大敌竟然就这样被李靖灭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欣喜可想而知

经受住了李世民对自己忠诚心的考验得知李靖大破突厥的消息后,李世民下旨大赦天下,李氏父子又召众王、功臣在宫中夜宴狂欢

李靖一回来,御史大夫萧_、温彦博就上书他,其罪名是治军无法,突厥珍物,掳掠俱尽,说李靖的部下私分了战利品没有上缴国库

李世民的处分很有学问,收到文书后,他驳回了将李靖交司法机关审查的提议,但又当面把李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李靖的心中想必十分委屈,所谓珍物自己根本就没染指,是不是自己部下拿了也不清楚,有如此大功不但不奖赏,还抓住小辫子大做文章......不过心中委屈,嘴上是不能说的,李靖毫无辩解之词,只是叩头请罪,随后回家待罪。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下诏说:隋将史万岁破突厥有功,不但没得奖赏反而因犯法被杀,我不能学隋炀帝,李靖的功劳照赏,过错就赦免了

于是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食邑通前五百户。又过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召见李靖,跟着又赐绢二千匹,还让李靖担任尚书右仆射

看来李世民是把这事件当成了对李靖忠诚心的一次考验

这次突厥珍物案中,李靖表面上是胜利了,皇帝亲自为他洗刷罪名,还升其为尚书右仆射。这个职位相当于丞相,有权参与国家大政,但据记载,他每与时宰参议,恂恂然似不能言,凡事三缄其口。至于原因,旧唐书认为是因为李靖性情沉厚

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绝对没有野心李靖在贞观八年十月上表告老,李世民准其奏,于是李靖退出政坛。李靖一辞官,唐朝与吐谷浑就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冲突,吐谷浑可汗伏允公然不服唐朝领导,兴兵作乱。李世民于十一月下令调集大军远征吐谷浑。终于李靖的存在又变得重要了,李世民希望李靖重新回来为他领兵。李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挂帅出征。吐谷浑的国力和军力自然不能与大唐同日而语,何况对手又是李靖这样的沙场老将。到贞观九年五月,吐谷浑的军队被全歼,国人杀掉伏允向唐朝投降,李靖凯旋而归

不料突厥珍物案的历史居然又重演了,李靖一回来,他的部下岷州都督高甑生就密报他拥兵自重,意图谋反。这个罪名比上次的私分战利品要严重多了,李世民因此又大大地查问了一番,后来终于发现,原来这个高甑生在跟随李靖进攻吐谷浑时曾因违反军纪被李靖处分,为泄私愤才诬告李靖。事件的结果当然是诬告者被从重处罚,而李靖也从此闭门不出,以示再不理世事

为了不让李靖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李世民派了心腹侯君集到李靖处向他学习兵法。不久侯君集就向李世民抱怨,说李靖只挑些基本知识传授,请教他高深些的就不肯教,说不定是有什么贰心。李世民找到李靖要他解释,李靖答复说:我教给侯君集的部分已经足以安定国内、震慑四邻,侯君集一再要学更高的东西,只怕侯君集才真是有贰心

当然李世民没有因为李靖之言而去追究侯君集是否有贰心,不过事实证明李靖是正确的,侯君集后来密谋杀李世民拥立太子李承乾即位,最后事泄被杀

李靖在贞观二十三年去世,享年79岁。一代名将,终于在寂寞中辞世。虽然寂寞,但毕竟是寿终正寝,得享天年,这也许是名将最好的归宿。为纪念他的战功,仿汉朝卫青、霍去病的故事,他的陵墓被筑成铁山和积石山的形状......

中国历史中都有哪些比较出名的兵法家?

绝对是孙武啊,他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应该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有名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兵法了,被后人封为“兵经”、“万世谈兵之祖”,虽然是数千年之前的着作,但是其内容的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逻辑慎密严谨,中国古代就不说了,一直尊奉《孙子兵法》为祖。在8世纪的时候,《孙子兵法》就传入了日本;在18世纪的时候传入欧洲;如今的《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了29种文字,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就不必多说了,而且不单单是在军事领域,如今的商场、职场、情场等等都已经完全可以被《孙子兵法》覆盖。

Tags:李世民 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