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茶托子文言文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1.51W

茶托子文言文

茶托者,盛茶之具也。其以木材为之,或以陶瓷制,或以玻璃作。盛茶之时,以托于杯底,以防茶水溅洒于桌面上。古人曾有“盛茶必用茶托”的说法。此言或非美学之观,而义取实用而已。茶托统称作“茶具之下”,其因茶具所落,而为茶席之一部,似乎无可省略。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出自

这是关于茶碗的老古话,并没有具体的人物

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因此盖碗也叫做“三才碗”或是“三才杯”。它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在《资暇录》卷下《茶托子》中曾有记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现代随着功夫茶的传播,用盖碗喝茶、泡茶的人也越来越多,不过用盖碗喝茶前必须先要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才能放入茶叶盛水加盖。而且喝茶用盖碗是一种优雅的讲究,我还记得在老版《红楼梦》中黛玉用盖碗喝茶时的端方雅致

茶船   [chá chuán]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茶船   [chá chuán]

[茶船]基本解释

茶托子。形如船,故名。

[茶船]详细解释

茶托子。形如船,故名。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五:“富贵家茶杯用托子,曰茶船。”

[茶船]百科解释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始于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可见船形茶托出现于明代。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却不可或缺。此外,黄河故道还有茶船画舫。使游客一面观赏黄河故道两岸风光,一面品相片,吃茶点、茶食,享受小曲与戏曲精彩片段。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更多→ 茶船

[茶船]英文翻译

saucer for tea cups

[茶船]相关词语

轻松 敏捷 头衔 苜蓿 慢慢 质人 镇静 茂盛 数字 葳蕤 尽管 涅槃

盖碗茶的寓意是什么?

盖碗茶”,回族传统饮茶风俗。是成都最先发明并独具特色。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故称盖碗或三炮台,其寓意为“天盖之,茶盖 ;地载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它包容了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子就巧思发明了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有如环底杯。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点巴蜀向四周地区浸润发展,后世就遍及于整个南方。

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楼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水柱临空而降,泻入茶碗,翻腾有声;须臾之间,嘎然而止,茶水恰与碗口平齐,碗外无一滴水珠,既是一门绝技,又是艺术的享受。

回族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因盛水的盖碗由托盘、喇叭口茶碗和茶盖三部分组成,故称盖碗或三炮台。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种类]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三香茶(茶叶、冰糖、桂圆),五香茶(冰糖、茶叶、桂圆、葡萄干、杏干),八宝茶(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白糖、茶叶)等。回族讲究沏茶,认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

[饮用]一般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绿茶、冬天多饮陕青茶。驱寒和胃饮红糖砖茶,消积化食饮白糖清茶,清热泄火饮冰糖窝窝茶,提神补气、明目益思、强身健胃、延年益寿饮八宝茶。喝盖碗茶时,用托盘托起茶碗,用盖子“刮”几下,使之浓酽。然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去吹飘在上面的茶叶,不能接连吞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喝完一盅还想喝时,碗底要留一点水,不能喝干。

茶道的文言文有什么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文言文,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文言文

  普洱养心,心宽广而气滂沱;陈茶养性,性宁静则无尘。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有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挹此霜华。却兹烦暑。清文既傅于读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若夫撷此皋卢。烹兹苦茶。桐君之录尤重。仙人之掌难逾。豫章之嘉甘露。王肃之贪酪奴。待旗而采摘。对鼎以吹嘘。则有疗彼斛瘕。困兹水厄。擢彼阴林。得于烂石。先火而造。乘雷以摘。吴主之忧韦曜。初沐殊恩。陆纳之待谢安。诚彰俭德。别有产于玉。造彼金沙。三等为号。五出成花。早春之来宾化。横纹之出阳坡。复闻湖含膏之作。龙安骑火之名。柏岩兮鹤岭。鸠坑兮西亭。嘉雀舌之纤嫩。玩蝉翼之轻盈。冬芽早秀。麦颗先成。或重四园之价。或侔团月之形。并明目而益思。岂瘠气而侵精。又有蜀冈牛岭。洪雅乌程。碧涧纪号。紫笋为称。陟仙厓而花坠。服丹丘而翼生。至于飞自狱中。煎于竹里。效在不眠。功存悦志。或言诗为报。或以钱见遗。复云叶如栀子。花若蔷薇。轻飚浮云之美。霜竹箨之差。唯芳茗之为用。盖饮食之所资。

  茶道的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盖碗的由来,是谁发明了盖碗。古书中最早记载的什么书!

茶托”又称“茶船”,相传为唐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始为木托,后以漆制。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有连同茶托为十二式者;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备茶会之用。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扩展资料

茶具

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 

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冲泡铁观音在泉州以盖碗冲泡为主,如果让我来推荐冲泡铁观音的茶具,首选盖碗冲泡哟。不论是人多时,还是独自享受时都可以用盖碗,人多时用盖碗分杯,可以品尝茶道,独自品茗不想动杯,直接用盖碗喝茶,独乐乐哟。

茶艺

盖碗泡茶,盖碗也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用来冲泡乌龙茶。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审评师在评审茶叶等级时,通常都用盖碗泡法。用盖碗冲泡乌龙茶,便于观色闻香,所以专业茶师都偏爱用盖碗泡法。

用盖碗泡茶,具有简便、易学、不吸味、导热快、实用、高雅而优美等优点。市场有售:五克、七克 、十克、等不同容量的盖碗,很容易就能根据自己所买的盖碗来定投茶量。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盖碗

茶船是什么东西

“茶船”,又名“茶托”或“盏托”,亦称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汉族民间流行的一种置茶盏的承盘。中国茶具的一种。茶船始于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后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

茶船有盘状、碗状、夹层状三种类型。盘状的,船沿比较矮小,整体造型呈盘状,侧平视之时茶壶形态可以完全展现出来。碗状的,船沿较高,侧平视之时只能看见茶壶的上半部。夹层状的茶船,被制作成双层,上层有很多排水的小孔,冲泡溢出的水可通过小孔流人下层,并且有出水口,夹层中积聚的水可以很容易地倒出。

茶船除了能起到防止茶壶将桌面烫伤、冲泡茶叶的水溅到桌面的作用之外,有的时候还用作“湿壶”、“淋壶”时蓄水之用、观看叶底之用、盛放茶渣和涮壶水的时候还用作“湿壶”、“淋壶”时蓄水之用、观看叶底之用、盛放茶渣和涮壶水之用,还能增加美观度。

茶船的历史由来

清代寂园叟《陶雅》中提到:“盏托,谓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宋窑则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可见船形茶托出现于明代。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却不可或缺。

此外,黄河故道还有茶船画舫。使游客一面观赏黄河故道两岸风光,一面品相片,吃茶点、茶食,享受小曲与戏曲精彩片段。相关经典名句:“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茶船始于南朝。唐代逐渐增多,由盏托演变而来,据李匡义《资暇录》卷下记载:“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倾,乃以腊环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

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不过据瓷茶船考古材料证实盏托的出现应早于唐代,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茶船

汝窑天青釉盏托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图3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图6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图7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图9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图10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图14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 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说《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 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盘口瓶、洗、盘各一件(图17)。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97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 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求这句话的解释

原文“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

有两种句读

“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

“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

我认为后一种正确。“是后”,这之后。是,代词,这。大家疑惑“用于代”怎么回事,其实就是“用于世”,因为作者是唐朝人,为李世民避讳,“世”改为“代”而已。我以为这样语气还不通顺,应该脱了一“遂”字,是“遂用于世”。

——悬匏居士个人看法。

另外,您的引文有误,“取其熨指”当是“病其熨指”。

未晓说茶——盖碗的发展史(原创)

相信爱茶之人必定听说过,一壶一盖碗,能泡天下茶。去过老茶馆或者在清宫电视剧里都会看到人们拿着盖碗,直接泡茶端着喝,那一捧一刮,配上微微摇头的闻香状态,好一份惬意。当然,茶具的功用是随着饮茶方式而改变,所以当下盖碗主要成了功夫茶里冲泡的器具,不直接捧持喝茶,倒在公道杯分茶。万物皆有个始终,那么,盖碗是怎么出现的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这里有必要先聊聊盖碗的基本概念,好让大家知道这盖碗到底是何许物事。

盖碗,字面一看,很直白,有茶碗,有盖,得名。往往带一个托。盖碗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三才杯”,何谓“三才”?天,地,人,是为三才。盖碗分三件,上为盖,中为碗,下为托。盖在上为天,碗居中为人,托承下为地。一盖碗,就是一个小天地,蕴含中国哲理“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端是一份古拙大气,沉稳如绵长春秋。

说起盖碗的历史,不妨先讲一下茶叶饮用的渊源。茶,古时候最早是药用,到了唐代开始形成了比较流行的饮用习惯,那时候饮茶的方式叫“煎茶”,常常用盏喝茶,因为是煮饮,水温较高。建中年间(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时任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的崔宁有一女儿,觉得直接端盏烫手,就拿了一个碟子托着,但是盏在碟中没有固定,容易倾滑,这一聪慧女子就用蜡在碟子滴一个环,这下用着就舒服稳妥了。当即就命工匠用漆环代替蜡,做成成品。看,“三才杯”中的两“才”盏和托有了。这就成了盖碗最早的发展。接下来,摸索一下,那个盖是啥时候出现的。

注:唐人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子》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抚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世。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

盖是咋来的?明代后给加上去的,为什么这时候会加上去,其实宋以后,由于煎茶和点茶方式隐没在历史舞台,当时盛行厚实黑釉茶盏也从江湖消失,变成了更加轻快明朗的青瓷,白瓷等等薄壁瓷器,这类瓷器不如黑釉瓷保温,那就加个盖吧,又保温,又防止尘埃的侵入。品饮时,一手托盏,一手持盖,并可用茶盖来拂动漂在茶汤面上的茶叶,更增添一份喝茶的情趣。盖就来了。渐渐的,匠人们因需要就开始成套生产。接下来,讲讲盖碗的选瓷问题。

要论及此问题,我是满腹心酸泪,其实咱的泡茶熟练度基本可以忽略茶具的影响了,可还是栽在了一只油滴盖碗上。问题出在哪?还没使劲加水,就满了,拿起来又重又滑,烫了个嗷嗷叫不说,屡次手滑差点摔了,所以就此说说盖碗的选瓷要素。

这里要讲的是盖碗兴盛于清雍正年间,清朝的康乾盛世之中,景德镇的瓷业得到了巅峰的发展,无论是摆件还是用具,薄胎重彩得到了时代的认可。所以盖碗那时候的普遍材质是青花瓷,斗彩,珐琅彩等重手工瓷器。从景德镇之外,当时的龙泉窑,汝窑皆早衰于明末,制瓷胎质粗糙,釉色不纯,所以景德镇窑成了盖碗的最主要的输出。时至今日,盖碗做得最好的依然是景德镇。

那么,我们说说当今几大瓷系于盖碗的优缺点。

1,景德镇白瓷,青花瓷等,以薄胎薄釉,重彩著称,所产盖碗,轻便易持,釉色绘图古朴大气,盖与碗咬合得当,且在传承的盖碗烧制,经验丰富,当为盖碗用瓷首选。

2,北方窑口,汝系窑,汝窑多以釉色著称,大部分产品将就厚重大气,因而在盖碗的生产中,依然沿袭,其实汝窑一直以文房和摆件为主,所以在盖碗的经验中比较牵强,所做盖碗沉重难持,开口不够细腻,不宜多选。

3,南方龙泉窑等青瓷系和建窑等黑釉瓷系,这两种瓷皆于宋以后受过重创,制瓷早期几乎绝迹,后由国家组织恢复,所以在盖碗的制作经验相当欠缺,只知盖碗型而难精其韵,亦不宜多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成了历史上一道清香四溢的画卷,每每捻一小抓鲜嫩的茶叶,撒入盖碗,注满七分水,这一分来自悠久传承的惬意,赛似人间一回仙。(完)

茶船它作用有哪些?

茶船也被称为茶盘,如船一样,承托着茶壶、茶杯、滤网等茶具,存放或导出废水,虽然在茶桌上是配角,但作用却非常大。茶船的种类非常多,材质有木质,如花梨木、鸡翅木、檀木或是竹木;有陶瓷的;有各种石头制成的,如各种砚石、乌金石、玉石等。茶船的形状、装饰各异,选择余地很大。选购时注意,茶船有2、3人用的,也有4、5人或6人以上用的大茶船,购买时应考虑自己安置茶船地方的大小、使用人数的多少。另外还要考虑茶船的使用寿命,各种材质茶船的特殊性,考虑木质茶船可能开裂的问题、石茶盘质地坚硬的情况、倒出水或导出水是否方便、顺畅等。隔热的作用。上放置水壶,茶壶和茶杯三在高温物体过程泡茶,起到保温的作用,可避免桌面因为温度过高而烫坏的情况,有效地保护了茶几。

Tags:文言文 茶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