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當代茶聖是誰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1.51W

當代茶聖是誰

由於茶文化在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廣泛影響,許多人都被稱為當代茶聖。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當代茶聖:

1. 陸羽:被譽為茶聖,是中國古代茶藝的創始人,其著作《茶經》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2. 郭白石:著名的中國畫家和茶文化愛好者,並在茶藝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

3. 楊海英:被譽為中國女茶藝師的領袖,曾獲得多項國際茶業比賽的榮譽。

4. 鄒全義: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擁有極高的茶藝造詣,著有多本有關茶文化的書籍。

5. 趙忠祥:著名的中央電視台主持人和茶文化研究專家,曾主持多檔有關茶文化的電視節目。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茶聖不僅限於中國,也有一些國際知名的茶文化專家被譽為當代茶聖,如日本的村田智藏和英國的詹姆斯·蒂莫西。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君子愛茶因其無邪是誰説的

“君子愛茶因其無邪”是當代茶聖吳覺農説的話,具體介紹如下:

1、人物簡介:吳覺農原名榮堂,因立志要獻身農業茶業,故改名覺農,浙江上虞人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聖”,其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

2、貢獻:他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建了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3、人物生平:1934年秋到1935年11月,他先後到日本、印度、錫蘭、印度尼西亞、英國、法國和蘇聯考察,對有關茶葉生產和銷售情況,以及茶葉的國際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回國後寫出了《華茶在國際商戰中的出路》、《華茶對外貿易之瞻望》、《茶業復興計劃》等多項報告和建議。

4、專業培育:他十分重視茶葉專業人才的培育。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在重慶復旦大學,他與該校教務長兼法學院院長孫寒冰等商討成立了第一個高等學校茶葉系,自兼系主任和教授,並邀請了一批有名望學者專家授課。

5、茶經述評:《茶經》為唐代陸羽所作,成書已12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為中外學者所重視,書中對茶葉歷史、茶樹種植、茶葉製造以及煎、煮、飲用、茶效等都有詳細論述,仍有參考價值。但原文比較古澀,不易看懂,有的內容值得商榷,吳覺農花了多年時間鑽研《茶經》,於1987年寫成《茶經述評》。

被稱為茶聖的是誰?

吳覺農(1897~1989)是中國當代茶葉復興、發展的奠基人,被譽為"當代茶聖". 另外一説 茶聖指唐代陸羽。陸羽(733—804),又名疾,字鴻漸,湖北天門縣人。傳説他是一個棄嬰,被雲遊僧人智積收養,稍大後在寺廟內當了茶童。後來,他得到漢代張衡的《南都賦》,便邊煮茶邊學寫字。以後,又得到復州太守李齊物的賞識,送他去虎門山學習。陸羽恬靜淡泊,不慕榮利,終身不仕。性嗜茶,專門從事茶事研究。經多年博覽羣書後,陸羽總結和積累了豐富的茶學知識,寫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經》,被後人尊崇為茶聖。《茶經》是我國最早的茶葉研究專著。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包括源、具、造、器、煮、飲、事、出、略、圖十個部分,約6000餘字。書中論述了茶的起源、採造、茶器、飲茶方法及產地等問題,包含豐富的茶史資料。對後世茶業生產的發展及飲茶之風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中國三位茶葉泰斗是?

中國三位茶葉泰斗分別是張天福、吳覺農和馮紹裘。

1、張天福

張天福(1910年8月—2017年6月4日),1910年8月出生於上海名醫世家,1932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

著名茶學家、製茶和審評專家,中國近現代十大茶葉專家之一。教授級高級農藝師,享受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茶業界普遍把張天福稱為:“茶學界泰斗”。

長期從事茶葉教育、生產和科研工作,特別在培養茶葉專業人才、創制製茶機械,提高烏龍茶品質等方面有很大成績,對福建省茶葉的恢復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晚年致力於審評技術的傳授和茶文化的倡導。

2、吳覺農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豐惠 (至今還留有吳覺農故居)人,原名榮堂,是中國知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和社會活動家,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家,現代茶葉事業復興和發展的奠基人。

因立志要獻身農業(茶業),故改名覺農。“覺”乃佛家所説的“自覺悟”是也,只有“自覺”方能“覺人”,這是“覺”的真正內涵與本質。

吳覺農被譽為“當代茶聖”,其所著《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他還最早論述了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業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3、馮紹裘

馮紹裘(1900-1987),字挹羣,湖南省衡陽市人。 機制茶之父、滇紅創始人,滇紅集團首任廠長。原順寧試驗茶廠廠長。

馮紹裘被稱為中國著名的紅茶專家。他一生潛心茶葉研究和生產,改寫了戴維斯描述的雲南茶葉歷史。他尋得中國紅茶寶地,創制出世界一流紅茶,並且開啟了中國紅茶新紀元,為我國培養出大批的茶葉專家。

茶知識|茶史十大名人

茶史十大名人

茶不止是一款飲品,更是一種文化遷徙。回首世界茶史,有十個人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茶聖——陸羽

陸羽,自小被智積禪師撫養,但不願學佛而更喜茶,安史之亂期間,陸羽流落湖州,隱居苕溪,從此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茶事實踐。

於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定稿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這本書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百科全書,陸羽也因此被尊為茶聖。

二、茶道大成者——宋徽宗

宋徽宗趙信有着極高的藝術追求,茶文化也就直達頂峯,如果説宋徽宗時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的極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都不為過。

除了影響深遠的點茶藝術外,痴茶愛茶的趙信還留下了一部獨一無二的茶學專著--《大觀茶論》,是繼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全面論述一個時代主流茶道藝的茶書。

三、日本茶祖——榮西禪師

榮西禪師為日本的“茶祖”,字明庵14歲出家為僧,曾兩次來宋留學。榮西禪師不僅將禪宗引入日本,還帶回了中國的茶樹種子、製茶技術以及飲茶技巧等,可謂是日本的“玄奘”。撰寫了日本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茶的著作《吃茶養生記》。

四、日本茶聖——千利休

因天皇敕賜“利休居士”號,故稱之為千利休。出生於商人家庭,熱衷於茶道。18歲時拜日本茶道史上承前啟後的偉大茶師武野紹鷗為師。先後成為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茶道形式的完成者,創建“和、敬、清、寂”的“草菴茶道”。

五、茶皇后——凱瑟琳

雖然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將中國茶文化引入歐洲,但要談到茶葉在歐洲的風靡,更要歸功於葡萄牙的凱瑟琳公主。

1661年,凱瑟琳公主嫁給了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將茶帶入了英國皇宮。此後,飲茶之風迅速風麻整個英國。迄今為止,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普通百姓,都保留着喝下午茶的習慣。

六、第一茶品牌開創者——湯姆斯·立頓

湯姆斯立頓是立頓品牌的創始人。1890年,他在英國推出了立頓紅茶。1892年,立頓開始了品牌全球化之路。1898年,立頓被英國女王授予爵位,得到“世界紅茶之王”的美名。

黃牌福活江茶

1992年,立頓進入了世界茶的發源地一中國,極大地推動了茶成為全球第一大飲料。

七、中國近代茶業開創者——池秉德

池秉德,出身於烏龍茶世家。1898年,池秉德在廣州創辦“德記茶莊”,後遷至香港後改名“龍德記茶莊”。

“龍德記茶莊”以香港為跳板,一度發展成為近代比肩立頓的中國茶葉公司,被譽為中國近代茶業復興的先行者。

八、袋泡茶推廣者——托馬斯沙利文

在英國,人們每天至少要喝掉1.3億杯袋泡茶,説起袋泡茶就不得不提到袋泡茶的推廣者——托馬斯沙利文。

托馬斯蘇利文當時為了提升茶葉的銷量,就將茶葉放在絲綢袋中作為一種促銷手段。沒想到這一做法給許多顧客帶去了便利,廣受歡迎,袋泡茶就此推廣開來。

九、《茶葉全書》——威廉烏克斯

美國人威廉·烏克斯於20世紀初葉撰寫了《茶葉全書》,它與陸羽的《茶經》和日本榮西和尚的《吃茶養生記》,並稱世界三大茶葉經典。

荼葉全書

《茶葉全書(套裝上下卷]》從六個方面詳細闡述了茶葉所涉及到的各個領域,包括:歷史方面、技術方面、科學方面、商業方面、社會方面及藝術方面,是一部關於茶葉的百科全書。

十、當代茶聖——吳覺農

吳覺農(1897-1989),浙江上虞人,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的茶葉專業和全國性茶葉總公司,又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創了茶葉研究所。

他所著的《茶經述評》是當今研究陸羽《茶經》最權威的著作,被譽為當代“茶聖”。他這一生都奉獻給了茶,為發展中國茶葉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茶業復興的先驅!

茶文化的三個主要社會功能是( )。

茶文化的三個主要社會功能是(雅緻、敬客、行道)。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現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方面。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澱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道德觀念,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

茶文化所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

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等茶界老前輩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他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他的品德充分體現了當代茶人精神。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演藝、以茶為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等。

古今名人與茶文化

中國古代名人與茶文化

1、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季疵,一名疾,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陸羽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因被後人稱為"茶聖"。 陸羽原來是個被遺棄的孤兒。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一天清晨在西湖之濱散步,忽然聽到一陣雁叫,轉身望去,不遠處有一羣大雁圍在一起,他匆匆趕去,只見一個棄兒捲縮在大雁羽翼下,瑟瑟發抖,智積禪師念一聲阿彌陀佛,快步把它抱回了寺廟裏。隨後,智積禪師為給他起名,就以《易》占卦辭,"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就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用"鴻漸"為字。陸羽在智積禪師的扶育下,學文識字,習誦佛經,併為積公煮茶伺湯。但就是不肯削髮為僧。智積為使陸羽聽話,就用雜務來磨鍊他,每天讓他打掃寺院,清潔廁所,或練泥糊牆,負瓦蓋屋,直至放牛一百二十頭。陸羽雖然備受勞役,但就是不肯就範。到了十一歲時,他乘人不備,逃出了寺院,到一個戲班子裏作了"優伶"。陸羽非常詼諧善辯,雖其貌不揚,而且有口吃的毛病,但他在戲劇中演的丑角幽默機智,常常受到觀眾的歡迎。陸羽在演出實踐中還編寫了名為《謔談》的三卷笑話書籍。唐天寶五年,即公元746年,河南羣李齊物被貶,到竟陵來當太字,縣令為太守接塵,便讓戲班子來演出,太守看完後,對陸羽很賞識,於是召見他,贈以詩書,並介紹他到天門西北的火門山鄒夫子那裏去讀書。讀書之餘,陸羽也常為鄒夫子煮茶烹茗。在陸羽二十多歲時,便出遊到河南的義陽和巴山峽川,耳聞目睹了蜀地彭州、綿州、蜀州、邛州、雅州、瀘州、漢州、眉州的茶葉生產情況,後來又轉道宜昌,品嚐了峽州茶和泉水。公元755年夏天,陸羽回到竟陵定居在東岡村。公元756年,由於安史之亂,關中難民蜂擁南下,陸羽也隨之過江。在此後的生活中,他採集了不少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葉資料。公元760年,他來到浙江湖州與僧皎然同住杼山妙喜寺,結成忘年之交。同時又結識了靈澈、李冶、孟郊、張志和、劉長卿等名僧高士,此間,他一面交遊,一面著述,對以往收集到的茶葉歷史和生產資料進行彙集和研究。公元765年,陸羽終於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在《茶經》初稿寫成之後,陸羽繼續在江浙一帶訪茶,製茶,並對《茶經》不斷進行訂正、補充修改,到公元755年,《茶經》最後定稿。《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是中國茶葉生產、茶葉文化歷史的里程碑。宋代陳師道在《茶經序》中評論:"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陸羽不僅在總結前人的經驗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身體力行,善於發現好茶,善於精鑑水品。如浙江長興顧渚紫筍茶,經陸羽品評為上品而成為貢茶,名重京華。又如對義興的陽羨茶,他品飲後認為,芬香甘冽,冠於他境,並直接推薦為貢茶。陸羽又能辨水,同一江中之水,能區分不同水段的品質,他還對所經之處的江河泉水,加以排列高下,分為二十等。對後世影響也很大。陸羽逝世後不久,他在茶業界的地位就漸漸突出了起來,不僅在生產、品鑑等方面,就在茶葉貿易中,人們也把陸羽奉為神明,凡做茶葉生意的人,多用陶瓷做成陸羽像,供在家裏,認為這有利於茶葉貿易。陸羽開創的茶葉學術研究,歷經千年,研究的門類更加齊全,研究的手段也更加先進,研究的成果更是豐盛,茶葉文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陸羽的貢獻也日益為中國和世界所認識。

2、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祖籍為太原(今屬山西),後來遷居陝西境內 (今陝西渭南東北)。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他對自己的愛茶、烹茶技藝十分自信,他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詩中吟到:"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這在他所作的其他詩作中也可得到印證。詩中還多處提到茶與酒、琴的關係。如"琴裏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醉對數叢紅芍藥,渴嘗一碗綠昌明。"等等。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千古名詩,在對琵琶女的身世深表同情,深刻鞭笞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的同時,也為茶史留下了一條重要的資料:"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浮樑,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北,由此可見唐代已是一個茶葉集散地了。 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兩年任內,他迷戀西子湖的香茶甘泉,留下了一段與靈隱韜光禪師汲泉烹茗的佳話。白居易以茶邀禪師入城"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而韜光禪師則不肯屈從,以詩籤之:"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詩中婉然帶諷,白居易則豁然大度,親自上山與禪師一起品茗。杭州靈隱韜光寺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白居易與韜光的烹茗處。

3、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論茶的詩文不算多,但卻很精彩。例如,他特別推崇修水的雙井茶,有《雙井茶》詩,詳盡述及了雙井茶的品質特點和茶與人品的關係: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 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 羣不見,建溪龍鳳團, 不改舊時香味色。歐陽修對蔡襄創制的"小龍團"十分關注,他在為蔡襄《茶錄》所作的後序中論述到當時人們對小龍團茶的珍視,已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貢茶的寶貴資料。 "茶為物之至精,而小團又其精者,錄序所謂上品龍茶是也。蓋自君謨始造而歲供焉。仁宗尤所珍異,雖輔相之臣,未嘗輒賜。惟南郊大禮致齋之夕,中書樞密院各四人共賜一餅,宮人翦為龍鳳花草貼其上,兩府八家分割以歸,不敢碾試,相家藏以為寶,時有佳客,出而傳玩爾。至嘉佑七年,親享明堂,齋夕,始人賜一餅,餘亦忝預,至今藏之。" 《大明水記》是歐陽修論烹茶之水的專文。他在文中對唐代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的比較和批判,顯示出了一個學者思考,不隨人後的本色。

4、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蘇東坡是中國宋代傑出的文學家、書法家,而且對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較深的研究,在他的詩文中,有許多燴炙人口的詠茶佳作,流傳下來。他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蘇東坡一生,因任職或遭貶謫,到過許多地方,每到一處,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詩詞。如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蘇軾任徐州太守時作有《浣溪沙》一詞:"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再現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描寫杭州的"白雲茶"。 "千金買斷顧渚春,似與越人降日注"是稱頌湖州的"顧渚紫筍"。 而對福建的壑源茶,則更是推崇備至。他在《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茶》一詩中這樣寫道: 仙山靈草温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後來,人們將蘇東坡的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與"從來佳茗似佳人"輯成一聯,陳列到茶館之中,成為一副名聯。蘇東坡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他認為好茶還須好水配,"活水還須活火烹"。他還在《試院煎茶》詩中,對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説:"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以沸水的氣泡形態和聲音來判斷水的沸騰程度。蘇東坡對烹茶用具也很講究,他認為"銅腥鐵澀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燒水。據説,蘇軾在宜興時,還親自設計了一種提樑式紫砂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種壺式命名為"東坡壺"。 蘇東坡對茶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時,一天,因病告假,遊湖上淨慈、南屏諸寺,晚上又到孤山謁惠勤禪師,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病已痊癒。便在禪師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 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 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蘇軾還在《仇池筆記》中介紹了一種以茶護齒的妙法: "除煩去膩,不可缺茶,然暗中損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齒間,消縮脱去,不煩挑刺,而齒性便若緣此堅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數日一啜不為害也。此大有理。" 蘇東坡在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

上虞區的著名人物

1、王充

王充,字仲任,東漢思想家,會稽上虞(今浙江紹興上虞)人。

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鄉里人都稱讚他對母親很孝順。後來到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班彪為師。

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以“天”為天道觀的最高範疇。以“氣”為核心範疇,由元氣、精氣、和氣等自然氣化構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與天人感應論形成對立之勢。其在主張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學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他以事實驗證言論,彌補了道家空説無着的缺陷。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

2、曹娥 

曹娥,會稽上虞(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人。東漢時期著名孝女。

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3、竺可楨

竺可楨,字藕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

1949年擔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同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以後,竺可楨被任命為副院長、生物學地學部主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兼任生物學地學部主任;1956年“綜合考察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竺可楨擔任委員會主任;1962年6月加入中國黨。

竺可楨是中國物候學的創始人,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4、謝安

謝安,字安石。東晉家、名士。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於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歷任徵西大將軍司馬、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温篡位意圖。桓温死後,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

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為東晉贏得數十年的和平。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前往廣陵避禍。太元十年(385年),謝安病逝,年六十六。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

5、何振樑

何振樑,1929年12月出生於江蘇無錫,祖籍浙江上虞。1954年加入中國黨,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在國家體委搞國際聯絡工作。曾任中國奧委會名譽,國際奧委會委員,國際奧委會文化和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顧問、執委。

2015年1月4日15:50分,何振樑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5歲。同日,國際奧委會要求國際奧委會旗幟為其降半旗3天,以此紀念其對體育事業的卓越貢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上虞區——著名人物

上虞名人有哪些?

一、王充

王充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展者。他的思想雖屬於道家卻與先秦的老莊思想有嚴格的區別,雖是漢代道家思想的主張者但卻與漢初王朝所標榜的“黃老之學”以及西漢末葉民間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思想著作。

二、魏伯陽

魏伯陽出身高門望族,世襲簪纓,但他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閒居養性,時人莫知之。曾率三弟子周燮、馮良、虞巡入上虞鳳鳴山鳳鳴洞煉丹服食。桓帝時又傳術於同郡淳于叔通。

三、孟嘗

孟嘗年輕時在會稽郡任户曹史,後策孝廉,舉茂才,任徐縣(今江蘇泗洪縣南)令,有政績,升為合浦(今廣西北海)太守。

四、曹娥 

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五、嵇康

嵇康自幼聰穎,博覽羣書,廣習諸藝,又喜愛老莊學説;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後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拜郎中,調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魏伯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曹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嵇康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為何中國那麼重視茶呢?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總是離不開茶。

1.在古代,中國古代遊牧民族基本都不產茶卻大多非常喜歡喝茶,為了獲得茶葉甚至不惜同中原王朝發動戰爭,他們之所以如此需要茶葉其實是基於飲食習慣的無奈。

中國古代北方大遊牧民族基本都以放牧為生,只靠俘虜和歸順的漢人在少數適合過耕種的地區種植少量糧食,但是這些糧食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通過互市交易來的糧食也是不能滿足,還經常因為和中原王朝關係惡化而導致交易中斷,於是北方遊牧民族就經常來中原農耕區打草谷。這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不斷爆發戰爭的一個很重要原因。

所以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主食就是牛羊肉等肉食,因為常常是連續不吃糧食吃牛羊肉,會產生火眼冒金星,口臭,滿嘴滿腸子的油感到很油膩,也會因為牛羊肉的高脂肪高熱量和不易消化影響身體健康。另外由於牛羊肉中維生素含量不高,因此可能缺乏各種維生素的攝入進一步影響健康。

這種情況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就要想着辦法去平衡這種飲食,但是從中原交易糧食和蔬菜又不現實,那麼這種情況下茶葉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首先喝茶有助於去火氣和油膩還可以提神,再有就是可以促進消化和降低血壓維護身體健康,還可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纖維素。所以在古代,茶葉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2.在現代,茶葉也是很受到重視。

那麼在現代,茶葉已經是很受大家喜愛的一種飲品,可以適用各種場合,可以搭配各種飲食等等。

“茶多酚”的提煉,使人們更加喜歡喝茶。專家介紹茶多酚是黃酮化合物的複合體,能防治很多疾病。多酚結構決定它的抗氧化和強烈的生理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毒性氧化物,參與調節反應酶SOD/GSH-PX 等活性。對治療心血管、癌症、防衰老、美容等有明顯效果。如今飲茶已不拘於形式,而在內容和目的。貴在出新。

而去追溯茶文化,在古代,茶是很重要的,其發展到現在,在各個發展階段依舊是很重要的。從唐朝茶聖陸羽《茶經》,到當代茶聖吳覺農的茶學思想,從法門寺的茶道,到中國茶葉學會成立,茶話會列入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一種活動,越來越證明茶為國飲。茶已作為一種飲料被開發,冰紅茶、袋泡茶、果茶等,已經脱離原來煮茶的範圍,更便捷。

另外,茶葉,也是豐富物資。中國人還把茶帶到了海外。古代的絲綢之路,中原的商人們的駱駝上揹着的最多的不外乎絲綢,瓷器,還有就是茶。中國人用老祖宗的茶,打開了世界的大門,讓物產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樣。

總理説過:“種茶就是綠化,美觀還增經濟收入,茶葉是珍品,人民需要它,要多發展一些。”觀賞西湖龍井的炒製表演,你不能不買上幾斤好茶。魯迅説過:“會喝茶,喝好茶,是一種幸福。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到了現代,茶依舊是中國最受重視的,並且發展較之前更豐富,涉及方方面面。

誰能介紹一下各地的茶文化?

中華茶文化發展簡述

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熱潮中,代表東方文明的茶文化越來越引人矚目。茶文化不但在有其傳統的中國、日本、韓國得到復興和弘揚,在歐美等西方國家,當人們認識到飲茶有益於保健養身之後,也對茶文化日漸發生興趣,慢慢融入他們的生活,影響着他們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為一種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信仰的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成為連接和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橋樑。

中國是被公認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的國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國家。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園地裏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絢麗多彩,博大精深,它的發展歷程幾乎與中華古國曆史一樣悠久。一千二百年前,茶聖陸羽寫出了一本堪稱世界條史、茶學、茶文化經典之作的《茶經》,書中提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陸羽所據的是一本叫《神農食經》的書,該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即常飲茶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暢。此書未得留傳下來。神農則是一位傳説人物,在先秦和漢代古籍中多有記載,相傳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國原始社會由狩獵向農耕過渡時期的一位部落領袖。他為了開拓食物來源,探尋療病藥物,深入山林,嘗嚼草木,鑑別性味,被後人尊為中國農業、醫藥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漢高祖之孫劉安主編的一本雜家著作《淮南子》記載:“古者,民茹草飲水,採樹木之實,食贏蚘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沃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聞於魯周公所據的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本辭書《爾雅》,該書最早收錄了古代的茶字:“檟,苦荼”。是借用檟(音jia)這個字來命名被巴蜀地區百姓稱為“苦荼”的茶。相傳輔佐過兩代周王的賢相周公(名旦,封魯)曾參與《爾雅》最早的編撰。此書歷經春秋戰國陸續增補,約於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漢初正式成書,有幸留傳了下來,但解説簡略,到公元三百年的晉代,文字學家郭璞為此書作了註釋,其中對茶作了如下闡述;“樹小似桅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茶,晚取者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郭璞博學多才,但畢竟不是茶人,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樹,陸羽《茶經》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甚至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如此粗大的古茶樹目前在我國雲南等地尚可見到。茶樹四季常綠,根深葉茂,散發清香,秋開白花,素樸可愛,神農嘗百草時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茶經》開卷就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個嘉字包含有多重讚美意味。茶樹形象美好,飲茶使人身心舒暢,還有助於保健養生,修心養性。這就是為什麼有益於人的食物不少,惟獨茶特別受到青睞,發展成為歷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茶之利用,在漫長數千年曆史中,先後被食用、藥用和飲用,幾種利用方式又同時並存。我國自古有“藥食同源”“飲食同宗”之説。重視用調整飲食的方法去適應自然季節的變化,調整身體的不適。《神農食經》大概就是一本關於食療方面的書。郭璞説茶葉可煮作羹飲,即為早期的一種利用方式。“羹”是一種將肉類、蔬類、糧食類和調味類一鍋煮的濃湯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古人重視食物的五味調合,取鹽之成,姜之主,梅之酸,棗之甜,苦菜之苦,茶葉也被用作苦味調味食物。在《茶經》“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以茶煮粥、以茶充藥以及將茶葉與姜、葱、桔等一起烹飲的事例。時至唐代,陸羽對人們仍將茶葉摻雜它物混煮啜飲是鄙棄的,認為只配倒入溝渠。陸羽提倡茶葉清飲。茶葉獨特的性味、功效也只有在清飲中才能充分顯示出來。陸羽在《茶經》中説,為解渴,飲水就可以了;要消愁,得飲酒;提神醒腦,則宜飲茶。若頭疼、熱渴、眼澀、胸悶、四肢疲勞、關節不適,喝上四、五口茶,可與仙水媲美也。但粗劣茶葉是不堪清飲的,古時下層百姓在茶中放人姜鹽混煮,與他們飲用茶葉的粗劣不無關係。因此,茶葉清飲的提倡必然要求改進茶葉生產加工,提高茶葉品質。為此,陸羽在《茶經》中具體介紹了茶葉採製工具和工藝,總結了茶葉煎煮品飲技藝。陸羽《茶經》的一大貢獻是,使茶葉生產加工有了規範,使茶葉清飲方式成為主流,促成了茶葉生產消費史上的一次飛躍。在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未茶、餅茶等各種加工形態,曬、烘、蒸、炒等加工方法均有應用,但作為大批量生產的商品茶則是餅茶,這大概與餅茶便於運輸、保存,不易變質有關。但餅茶品類單調,不能充分體現茶葉色香味形的本色。到了宋代,隨着茶葉保管手段的改進以及宋都南遷後,散茶生產逐漸擴大和發展。到明代,散茶生產已成主流,貢茶也改餅茶為芽茶。從而各地名優茶脱穎而出,各種加工茶類紛紛湧現,飲茶方式也由烹點改為較簡易的沖泡,出現了茶葉生產,消費上的又一次飛躍。

當今我國各地各類名茶數以千計,由《中國茶經》收錄的就達201種,分別歸屬綠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六大類,明謂六色俱全。在形態上。條、扁、圓、片、尖五形俱備。其中綠茶多達138種,烏龍茶13種,紅茶8種。按我國傳統説法。色、味與性能相關,如紅茶(全發酵茶);色紅.性温,味甘,暖胃安神;綠茶(非發酵茶、,色綠,味甘苦,性微寒,清熱明目;烏龍茶(半發酵茶),色橙黃,性味介於紅綠茶之間。此外尚有再加工茶;花茶、緊壓茶、保健茶、果味茶、速溶茶、飲料茶等,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茶葉清飲的普及和茶葉品質的提高為茶藝茶道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基礎,但茶道的形成有一個茶與人、物質與精神的交互作採過程。茶給人帶來身心舒暢,人對茶注入了思想感情。從而不斷完善飲茶技藝,豐富飲茶活為,乃至創造出飲茶意境,使飲茶從物質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層次,茶藝茶道就此誕生。對此,吳覺農《茶經述評》中説得好:“人們飲茶……一種是把茶當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備,由於生理上需要,從而代代相傳下來。又一種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與精神作用是密切相關的、《茶經》作者陸羽可説是一個講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

在我國曆史上。不同階層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首先是宮廷茶文化v據晉人常的《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聯合巴蜀等力量滅紂後,曾封略乾巴。此後,巴蜀地區出產的茶葉與其他土產一起進貢到宮廷。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中也提到過“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貢茶在唐宋發展到高峯,從生產、製作、運送、保管,到飲用、祭祖、宴請、賜贈,形成有一套完整嚴格的管理制度,成為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盧仝有詩:“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宋徽宗不但善品茶、點茶、鬥茶,還親自寫了茶書《大觀茶論》。無疑,貢茶皆屬優異之品,受到皇室的珍視。宮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絕倫,但客觀上促進了茶藝水平的提高。它影響及於官宦士大夫階層,這些人多為文人學士,與茶一拍即合,由此帶動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文人飲茶,茶助文思,相得益彰。文人以他們的詩、文、書、畫所長極大地豐富了飲茶活動。他們又多博學之士,兼通儒釋道,為茶藝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內涵,在茶文化的弘揚發展上起了主導作用。陸羽本人應屬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飲茶傳入佛門道院,別有一種特殊親和力。《茶經》中關於佛門飲茶的最早記載見於晉。敦煌人單道開,在河南昭德寺修行,整日打坐,不畏寒暑,晝夜不睡,每日只服幾粒藥丸子,喝幾碗茶蘇。僧侶飲茶起先也出於養生,禪宗的興起給茶飲賦予了新的內涵,清淡益思的茶性與靜慮思維的禪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以禪入茶,借茶傳禪,創造出了“茶禪一味”的意境。寺院飲茶由產茶的南方傳到不產茶的北方,由寺內傳到寺外。僧侶不僅是茶葉消費者,而且是茶葉生產者,寺院精於茶藝,名茶竟出,大大推動了飲茶的發展。相比之下,道教人數不多,但對茶文化的影響也不小。《茶經》所列早期的飲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黃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老子為祖師,產生過象葛洪、陶弘景、孫思逸那樣的傑出學者、醫家、愛茶人。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擅長養生,追求長生不老,把茶與仙藥等同看待,説苦茶能輕身換骨,提高了茶的身份。

飲茶最初從茶產區的民間傳向社會上層,形成了宮廷、文士、僧道等茶文化圈,反過來上層飲茶又帶動了市民的仿效之風。在唐代,城市飲茶已形成“比屋皆飲”的盛況。到宋代,茶被列入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民間飲茶雖不及上層風雅,但也豐富多彩,“客來敬茶”成為百姓家的普遍習尚。唐宋以後,大小不一、層次不等的各類茶肆、茶坊、茶樓、茶園、茶室興起,由城市遍及村鎮,形成中國茶館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廣大茶產區農村,茶農自產自飲,他們懂茶、愛茶,對茶有特殊的感情,在勞動生活中產生了許多動人的茶歌、茶舞,流傳下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在我國還有許多生動活潑的茶禮茶俗,如訂婚結婚以茶作禮,象徵愛情純潔,和偕到老;小孩出生滿月以茶湯洗頭,為求早開智慧,長命富貴。雲南大理地區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藴含人生哲理。生活於四川、雲南交界處的納西族,人數不多,約在十一世紀創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東巴文”,其中就有三個美麗的茶字。民間飲茶風習俱有濃郁的生活倫理色彩,在我國曆代筆記小説中多有反映。

隨着歷史的發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內涵有的消失了,有的變化了,有的被保留繼承下來,更有新的產生出來,它們對促進社會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們歸納一下我國茶文化的內涵,至少有下列許多:

以茶會友 以茶示禮 以茶聯誼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勵志 以茶表德 以茶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禪 以茶作詩 以茶入畫 以茶歌舞 以茶獻藝 以茶旅遊 以茶休閒 以茶恰情 以茶養生 以茶入菜 以茶調食 以茶舉宴 以茶製藥

上述內涵約可歸納成三類功能。一是通過完善用茶技藝,創造飲茶意境,使人獲得物質美和精神美的享受,這可稱之為茶文化的藝能,或叫茶藝;二是借茶以行禮儀,和諧人際關係,借茶以倡德行,促進道德風尚,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三是借茶修心養性,開慧益思,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可稱之謂茶文化的禪能,或叫茶禪。在茶文化現實活動中,這些內涵與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並不截然分開。

最後,探討一下茶文化的內在精神。我國茶文化受儒、釋、道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集我國茶文化大成的茶聖陸羽出身佛門,苦研儒學,一生與文人、學士、僧道為友,所著《茶經》處處滲透茶道思想。《茶經》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儉德”,説的是美好的茶葉最適合有修養的人品飲,也是對廣大茶人、愛茶人提出了為人的準則。“精行儉德”四字言簡意賅,淵源於《周易大傳》中“慎乃儉德,惟懷永圖”的思想。陸羽在他設計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話:“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聖唐滅胡明年鑄”。第一句取自八卦名,代表水、火、風,意為煮茶要掌握好水、火、風,使之協調,才能煎出好茶。風能滅火,也能興火,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寓有事物相生相剋之理。第二句取自五行學説,説的是人體要五臟協調才能不生病,為此,甜酸苦辛鹹五味要平衡。茶味苦,是五味之一,苦味利心,不可或缺,當然也不可過分。陰陽、五行、八卦,源於中國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極文化。第三句標誌該鼎設汁製作於平定安祿山之亂的第二年,説明陸羽也是一位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者。陸羽還將煮茶鍋的形狀用“令正”、“務遠”、“守中”這樣的儒家治國格言作比喻。陸羽收集在《茶經》“七之事”中的48條史料,既包括了茶文化內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陸羽不愧是一位“寓道於茶”、“寓教於樂”的大師。陸羽之外的歷代許多茶人、愛茶人也為中國茶道注人了優秀的思想內涵。許多藴含於茶文化中的藝理、倫理、哲理精華,為後代茶人所繼承。我國當代茶人吳覺農、王澤農、莊晚芳、陳椽、錢樑等均為傑出代表。吳覺農更被譽為當代茶聖,在晚年還主編出版了劃時代總結性茶著《茶經述評》。

寓居杭州的莊晚芳先生,一直致力於弘揚中華茶文化,由他倡導的中國茶德“廉、美、和、敬--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四則,今天已傳誦於海內外茶人中。在他晚年常常提到“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九字訣,實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協調、人際和諧、自強不息思想的概括,可以具體詮釋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人生活於天地間,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從自然界獲取生活資源,但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人生活於社會中,要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做到友好相處,互助互利;人生活於歷史長河中,要處理好繼承發展的關係,借鑑歷史,總結經驗,繼承優秀文化成果,創造更加美好未來。這正反映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在思想精神,也符合廣大茶人、愛茶人的共同願望。讓我們繼往開來,共創茶文化更為美好的明天。

Tags:當代 茶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