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茶文化發展五個階段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5.02K

茶文化發展五個階段

1. 歷史傳承階段: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在這個階段,茶被認為是一種有益健康的草藥,被廣泛使用。茶在此階段被視為一種醫學和道德的象徵,而且只有少數人有機會享受到它。

2. 坊間興盛階段:隨着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茶文化的逐漸普及,茶漸漸成為一個重要的社交媒介。在這個階段,茶被廣泛應用於娛樂、宗教和商業等領域,同時也是文人雅士的藝術才情的素材。

3. 商品普及階段:茶葉銷售開始成為一項獨立的產業。在這個階段,茶葉被大量生產和消費,逐漸普及到了普通民眾中。茶文化因此得以在更大羣眾中傳播和發展。

4. 現代改革階段:20世紀以來,茶文化得以繼續蓬勃發展。茶業改革、茶文化的推廣以及對茶文化的學術研究,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茶文化也跨越國界,成為了國際文化的一部分。

5. 全球化階段:如今,茶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全球性文化現象。茶葉因其巨大的商業和文化價值而得到了全球推崇,成為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在此階段逐漸取得了一個新的概念和標誌,同時還與許多其他文化形式進行了深層次的融合。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中華古茶文化共分為五個階段,都是什麼樣的?

中國茶道的最早形式是中唐時期的茶道。陸羽的《茶經》奠定了茶道的基礎。茶道形成於8世紀末的唐太宗和德宗時期。它在9世紀的中晚唐時期廣泛流行,並傳播到朝鮮半島和日本。

在唐朝,文學蓬勃發展,飲茶開始流行。茶與文系在一起,茶文學也隨之興起。唐代茶文學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詩歌上,其次是散文。唐代一流的詩人都寫過茶詩,其中有不少是膾炙人口的。如李白、杜甫、錢起、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柳宗元、韋應物、孟郊、杜牧、李商隱、温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等,都寫過茶詩。特別是陸游的《行謝孟諫送新茶》是古今中外最著名的茶詩,而 "陸游七碗 "的詩句也成為茶文學的經典。

茶書的寫作開始於唐代。唐代(包括五代)共有6部茶書,包括陸羽的《茶經》、張友信的《煎茶錄》、蘇廙的《十六湯品》、毛文錫的《茶經》、費文的《茶述》、温庭筠的《採茶錄》。從周朝到西漢時期,人們開始喝茶的階段是第一階段。也就是説,從周朝到西漢,上層官僚社會以及底層百姓開始慢慢學會喝茶,習慣了喝茶。他們喝茶的主要方式不是純粹的飲用,而是作為食物,即把茶葉與油、鹽、醬、醋等調料或其他配料一起煮,作為菜餚來吃。而且茶葉也是認真煮的,就像我們今天煮湯一樣。而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宋代,慢慢變成了茶水,但其方法卻與泡或煮湯的道理不一樣。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裏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從古人發現茶開始一共經歷過了哪幾個不同的階段

五個階段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茶文化

帶領大家學習中國茶文化!!!

行業知識:茶史的發展

中國茶文化點滴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藥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製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藥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着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讚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温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茶説 --- 茶史的發展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藥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藥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説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藥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藥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着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

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頒佈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佈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

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着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

用開水衝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儘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併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闢了集中成片的高標準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複、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製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紀的飲料大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1、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2、晉代茶文化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

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温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説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

在陸納、桓温、齊武帝那裏,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談。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談家。

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

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裏,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着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脱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3、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是隋、唐茶文化形成的專有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創新了中國茶道精神。

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廷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

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裏,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也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

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5、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

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時期?

[編輯本段]【茶文化的定義】

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 ,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麪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

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歷史時期,各有

歷史

萌芽時期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在三國以前,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到魏晉南北朝時,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開始走入文化圈,形成了中國茶文化的萌芽階段。

形成時期

唐代,物質基礎豐厚,因此在精神文化方面人們也開始了更高層次的追求。中國茶文化在唐朝開始形成,標誌就是780年陸羽著的《茶經》。以後唐代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

興盛時期

有唐代的形成基礎,中國茶文化在宋代就開始了興盛發展。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階層,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這些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普及時期

在經歷了唐宋的發展,中國茶文化在明清時期開始了真正的普及。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中國茶文化茶的淵源

(一)茶樹原產於中國的西南部

我國是野生大茶樹發現最早最多的國家,雲南、貴州、廣西、四川及湖北等地,自古以來就陸續發現過不少野生大茶樹。早在三國時,《吳普·本草》引《桐君錄》中就有“南方有瓜蘆木(大茶樹)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之説,唐代陸羽《茶經》中就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明代雲南《大理府志》載:“點蒼山(下關)……產茶樹高一丈”。近幾年來通過考察和調查,已在全國10個省區近二百處發現有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成片分佈,如雲南思茅地區鎮源縣九甲區和平鄉千家寨就發現野生大茶樹羣落數千畝。1961年在雲南勐海縣巴達大黑山密林中,發現在株樹高32.12米,胸圍2.9米的高大野生茶樹,估計樹齡有1700年,是野生型的“茶樹王”。還有勐海縣南糯山的栽培型“茶樹王”,樹齡約800多年,最近在瀾滄縣發現的邦威過渡型“茶樹王”,樹齡1000年左右。這三種類型的“茶樹王”都發現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這結古代大茶樹已列為重點保護古樹,供國內外學者參觀,這是茶樹發源地的歷史見證。另外,從古茶樹的分佈地域來看,絕大部分分佈在雲南的南部與西南部以及廣西、貴州、四川的部分地區,當然也有少數散見於福建、台灣、海南等地。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從古茶樹的分佈區域情況來判斷,茶樹的原產地應該是在中國的西南部,其起源中心可能就在雲南的西雙版納一帶。

(二)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説談茶的發現與利用

戰國時期《神農本草》書中記述了“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説。民間傳説5000年前有位最早發明農業、醫藥的人叫神農,他為民解除病痛,嚐遍百草,企圖尋找出能治病的植物。有一天,神農前後嚐到了七十二種毒草,毒氣聚到腹中,使神農口舌麻木,五內若焚,不能自制,於是他躺在一株樹下休息,一陣涼風吹來,從樹上掉下一片樹葉落入神農口中,清香甜醇,使神農為之一振,便將樹下嫩枝葉放在口中咀嚼,頓時毒氣退去,全身舒適,於是他認定此種樹葉為治病良藥,並稱它為“荼”。還有一種流傳甚廣的傳説,是説神農有個透明的的水晶肚,吃下去的食藥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神農為了探明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總是嚐遍百草,看看在肚中的變化以作判定。有一天,神農吃到了一種開白花的樹葉,吃下去後,不僅口中感到苦盡甜來,而且肚子裏的有毒食物被這種汁液清除的乾乾淨淨,似乎上下“查”了一遍一樣,於是他就將這種樹木叫做“荼”。從此,當他嘗草尋藥中毒時,便將隨身帶着的茶樹葉吃下,就立即能解除毒害,神農把這種茶樹葉介紹給人們,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從瘟疫災害中解救出來。神農嘗百草的傳説,也許就是我們的祖先最早吃茶的開始,唐代茶聖陸羽可能也就是依據這種歷史記述,在其,茶經》中論及“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説明茶作飲料,開始於神農氏。陸羽在《茶經》中還認為飲茶在魯周公時已為人所知,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漢代的楊雄、司馬相如,吳國的韋曜,晉代的劉琨、張載、陸納、謝安、左思等人都愛好飲茶。後來流傳廣了,便成了風俗。陸羽説,到了唐代,飲茶之風已非常盛行,在東西兩都—西安和洛陽以及湖北、四川一帶,家家户户都飲茶了。從神農嘗百草到飲茶成為風俗,可以説是先為藥用後發展為飲用的歷史過程。

(三)珍貴的茶葉歷史文物和遺蹟

長沙馬王堆距今有2100多年的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不少,有簡文、帛書、帛畫等,其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這是漢代皇帝貴族享用茶飲的寫實。在隨葬清冊中還有“木古月笥”的簡文,據考證,“木大月”就是檟的異體字,即苦荼(茶),這是至今發現最早的茶葉隨葬品。

陝西扶風門寺塔地宮出土地的唐代文物很多,這批稀世珍寶在地宮中封存了1100多年,其中有金銀茶具多件,有琉璃茶碗和祕色瓷茶具,金銀茶具中有烘團茶用的銀籠子、貯存茶用的龜盒、碾茶用的茶碾子、篩茶的茶羅子、放調料的鹽台和銀罈子、取茶用的銀茶匙、調茶用的調達子、煮茶用的銀風爐和夾木炭用的銀火莢。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宮廷茶具。

四川省名山縣的蒙山是個古茶地,唐代就盛產多種名茶,至今還保存着不少歷史遺蹟。種有仙茶的“皇茶園”就是其中之一,皇茶園位於上清側山嶴處,相傳為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前50年)邑人吳理真培植仙茶七株之地。皇茶園面積12平方米,石欄圈圍,道旁立有門樓加鎖,左邊豎立石碑兩座,記述仙茶的起源及甘露大師的功績(現碑已毀),石圍欄依存,現石門上新刻楹聯一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另外在蒙山腰有一座“智矩寺,是漢代甘露道人吳理真創始,宋淳熙時重修,明萬曆時補修。自唐至清,每歲於此製造貢茶,是我國早期的貢茶院之一。

有知道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的嗎,科普一下?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及茶葉飲用有着密切的關係。 茶的起源和歷程可以總結為一下六項:

1:啟蒙

2:萌芽

3:形成

4:興盛

5:普及

6:發展

具體如下:

1: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着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脱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

3: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誌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幹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宋朝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説:“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藴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裏,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樸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説:“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説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

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

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

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

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

隨着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羣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衝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温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更詳細資料請點擊鏈接!

http://www.zhmz.net/Article_Class2.asp?ClassID=20

飲茶的演變過程四個階段

茶,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了千年的歲月,也經歷了演變過程。而飲茶的方式和習慣也是隨着時間變化而不斷更迭的。可以將這個演變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佐餐飲用茶

中國古代飲茶多是佐餐,飯菜缺乏維生素C,而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所以古人把飲用茶葉當成一種補充營養的方式。在唐代,茶葉的產量不大,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品嚐到茶葉的滋味。

第二階段:固態飲茶

宋代的茶文化十分盛行,百姓們開始瞭解到用幹茶葉泡水飲用,茶的飲用方式開始了由佐餐轉向茶點品飲。在這個階段,茶葉的產量增加,出現了大茶塊,這就需要先把茶塊壓碎後再煮水喝。同時,固態飲茶也是熱帶地區的人們選擇飲茶的方式。

第三階段:煮泡飲茶

明清時期,煮茶和泡茶逐漸成為主流,出現了專門的茶具——茶壺。茶葉也不再是處於乾燥狀態,開始有了半發酵和全發酵的茶葉,比如綠茶、紅茶,茶葉的種類更加豐富。在這個階段,人們把茶葉放在茶壺或茶杯中,用開水沖泡直接飲用,這樣可以更好地體味到茶葉的味道。

第四階段:閒適品茶

現如今,茶文化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更高層次的階段,人們開始重視茶道文化和茶藝表演,飲茶時還伴隨着親友團聚、談笑風生的氣氛。此外,現代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許多人將品茶作為一種釋放自己壓力的方式,閒適品茶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理想的休閒方式。

四個階段,四個不同的飲茶方式,每一個階段都代表着不同時期對於茶的認識和利用。儘管時間不斷推移,茶仍在幾千年的時間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