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綜合知識 > 

淮南茶信陽第一蘇東坡

欄目: 綜合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2.79W

淮南茶信陽第一蘇東坡

淮南茶聞名於世,有“合陽得之,不同於永安;東流至信陽,更勝於武夷”的説法。而在信陽茶中,以信陽毛尖最為著名,而茶的來源地也因此得名為“毛尖之鄉”。

在宋代,蘇東坡曾親臨信陽,品嚐過當地的茶葉,他曾寫下著名的詩句:“信陽茶,膩而不膩;潔而不濁,温而不熱;氣而不焦,味而不澀。” 可見其對信陽茶的喜愛之情。而他也因此被譽為“信陽第一客”。

因為蘇東坡讚譽,淮南茶和信陽茶在歷史上都各自享有高聲譽,並被譽為中國的一級名茶。如今,信陽毛尖不僅風靡國內,還走出了國門,成為世界茶葉市場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小編還為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信陽毛尖|蘇東坡曾説:淮南茶信陽第一

每天一個茶葉小知識

信陽毛尖

綠茶之王|當之無愧的世界名茶

信陽毛尖基本信息:

別名:豫毛峯。

分類:綠茶。

產地:信陽市溮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和羅山縣。

口味:鮮爽醇香、回甘。

功效:抗菌消炎,止血,止痛,去膩消食。

儲藏:保持乾燥、密封、低温儲藏。

信陽毛尖品質特點:

外形:細秀圓直,隱顯白毫。

色澤:鮮亮,泛綠色光澤。

湯色:淡綠,明亮。

香氣:濃郁慄香,香氣持久。

滋味:爽口清甜。

葉底:細嫩均整。

1.備具,準備好茶葉和茶杯。

2.燙洗茶具。

3.在杯中投入3克左右茶葉。

4.注入適量温開水,約佔杯體容量四分之一。

5.迅速將注入的水倒出,此為洗茶。

6.再次注入開水至八分滿。

7.靜待3分鐘左右,即可品飲佳茗。

當之無愧的世界名茶:

1915年,信陽毛尖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1958年,信陽毛尖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1985年,信陽毛尖獲中國質量獎銀質獎;

1982年、1986年,信陽毛尖被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

1990年,龍潭信陽毛尖茶代表信陽毛尖參加國家評比,榮獲中國質量獎金質獎;

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信陽毛尖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

1999年,“五雲山”牌信陽毛尖榮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如今,信陽毛尖已經享譽世界,遠銷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哪種茶葉好喝如何選 什麼茶葉好喝怎麼選

1、信陽毛尖。“淮南茶,信陽第一”,宋朝文壇大佬蘇東坡曾這樣稱讚信陽茶。而信陽毛尖是信陽乃至河南茶葉中的第一,是信陽人的驕傲,也是很多喝茶人的至愛飲品。信陽毛尖是河南信陽的特產,當地有着悠久的產茶歷史,有考古專家曾在信陽固始縣境內的一座戰國時期古墓中發現了茶葉,可見其產茶歷史少説也有兩千多年了。信陽毛尖的一戰成名還是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酒一起獲金質獎,更是被譽為“綠茶之王”,強勢入選中國十大名茶。特點:從外形上看,條索細、圓、光、直,色澤綠潤,白毫比較多,沖泡之後,湯色清澈明亮,通透不渾濁,香氣清新撲鼻,沒有青草氣;滋味鮮醇甘爽,回甘生津很明顯,沒有澀味。

2、仙霧鳳茗。四川是我國比較有名的產茶大省,川茶的歷史也十分悠久,所產好茶自是無數。仙霧鳳茗是四川筠連縣的特產紅茶,此地盛產紅茶,素來都有“川紅之鄉”的美譽。此茶是筠連紅茶中的佼佼者,採用的製作工藝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極具地方特色,此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雖然眾多榮譽加身,但它的價格卻不高,憑藉超高的性價比俘獲了大量茶客的芳心,被稱為“口糧茶之最”。茶樹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烏蒙山脈中,是名副其實的“高山茶”。其鮮葉肥厚鮮嫩,內質豐富,滋味要比普通茶更加甘醇絲滑,香馥悠長,是純天然無添加的好茶。特點:成品茶條索飽滿緊實,色澤烏中帶金,幹香清幽;經過熱水的沖泡,香氣進一步昇華,花果香顯著,細聞又有甜甜的蜜香,很是好聞;茶湯也是橙黃透亮,温潤如玉,喝上一口,甘甜的茶湯伴着香氣在口中流轉,入喉絲滑,不鎖喉,滋味很是飽滿甜潤,回甘生津,喝之不忘。

3、大紅袍,大紅袍雖然名字裏帶紅,可它是大名鼎鼎的烏龍茶。大紅袍產自福建的武夷山,是武夷巖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款烏龍茶,曾一度是頂級茶的代名詞。筆者對大紅袍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在電視劇《父母愛情》中,劇中主角江德福他們去茶館喝茶,300元一壺的大紅袍在那個時代也是價格不菲,所以當時覺着大紅袍就是最好的茶。大紅袍以前確實是比較珍貴的茶種,因為產量少,所以價格也是高昂,不過近來擴大了茶葉種植規模,很多平常人也都能品嚐到佳茗了;特點:其幹茶色澤綠褐鮮潤,條索緊結壯實,沖泡後,香氣馥郁,天然的蘭香顯著,湯色橙黃明亮,滋味甘爽順滑,回味甘甜,耐泡度很高。

4、黃山毛峯。徽茶在茶界也是比較有地位的,中國十大名茶,被安徽的茶承包了三席,黃山毛峯就是其中之一。黃山毛峯產自安徽黃山地區,這裏山高地肥,氣候温暖濕潤,多雲霧,十分適合茶樹生長。當地早在唐朝就已開始種植茶葉,並且在明代黃山茶已經聲名鵲起。而黃山毛峯是創制於清朝光緒年間,一經問世,就憑藉風味俱佳的特點受人喜愛。特點:幹茶的外形微微卷曲,色澤綠中泛黃,表面有白毫覆蓋;沖泡後,湯色黃綠明亮,乾淨清澈,並且散發着如蘭的香氣,很是清新,滋味鮮醇甘爽,回甘明顯;葉底黃綠柔軟。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

信陽毛尖的茶 文化 有着悠久的歷史,那麼你們知道信陽毛尖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嗎?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發展歷史

  中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高原,隨着氣候以及治、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茶樹又在氣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

  唐代,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歷史上,信陽毛尖主產於信陽市、信陽縣和羅山縣(部分鄉)一帶。信陽毛尖獨特風格的形成是在20世紀初期,清代季邑人蔡竹賢提倡開山種茶,隨後出現了元貞(震雷山)、廣益、裕申、宏濟(車雲)、博厚、森森(萬壽)、龍潭、廣生等八大茶社,發展茶園面積有400餘畝,逐漸改進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藝。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對發展茶葉生產極為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扶助 措施 。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信陽中部五里店、彭家灣、遊河以及西北部的高梁店、王崗、邢集等鄉的丘陵崗地上陸續發展。1967年春天,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茶種引過淮河以北的二十五里崗,建立了紅旗茶場,朱堂、澀港、彭新、青山四個鄉,這是解放初期國家統購統銷茶葉時開始確認的。

  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

  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市8縣2區中有133個鄉鎮、1245個行政村產茶;茶園總面積已達100萬畝;年產幹茶2000萬公斤,茶葉綜合產值20億元。現有茶農95萬餘人,茶業從業人員超過100萬人。

  2007年,茶農因種茶人均收入1796元,佔全市農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葉生產專業村,種茶收入佔農民收入的90%以上,茶葉已成為信陽山區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是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

  2006年,信陽、信陽市印發了《關於做大做強茶產業的意見》,制定了《信陽市茶產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規劃到2010年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50萬畝;實現畝產值5000元,茶葉總產值60億元,茶農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培植1至2個銷售額達億元的國家級龍頭企業,3至5個省級龍頭企業;創建1至2個國家馳名商標,5至8個省著名商標;建設投資額超5000萬元的茶文化旅遊項目2至3個,超億元的1至2個,重點完成信陽茶博園、茶示範園、南灣盛典天下茶道旅遊項目和茗陽天下茶博館等建設工作。

  信陽毛尖茶文化發展過程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 方法 ,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種類

  明前茶

   清明 節(陽曆4月5號)前採製的茶葉。春天剛剛冒出的嫩芽採製而成。這期間的茶葉嫩,喝着有種淡淡的香。因為生長速度慢,幾乎100%嫩芽頭,是信陽毛尖級別最高級別的茶。最大特徵是芽頭細小多豪湯色明亮。

   穀雨 茶

  穀雨(陽曆4月20號)前採製的茶。春季温度適中,雨量充沛。茶葉的生長正在含苞怒放,一芽一葉正式形成。泡好’條形‘雖然僅次於明前級,但是味道稍微加重了。這種茶結合了對信陽毛尖外形的檔次感、還它的口感為一體。(外形,口感各佔50%)。主要適合稍高檔消費的人羣。

  春尾茶

  春天末期(陽曆6月份)前採製的茶。經常説雨前茶就是這個時期的茶。和明前茶、穀雨茶相比,但是耐泡好喝,價位相對比較便宜。

  夏茶

  夏天採製的茶。葉子泡出來比較大、寬。茶水比較濃,味道微苦,耐泡。

   白露 茶

信陽毛尖屬於什麼茶

信陽毛尖又稱豫毛峯,屬綠茶類,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主要產地在信陽市溮河區、平橋區和羅山縣。信陽毛尖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

唐朝時期,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

信陽毛尖的淵源與歷史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

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

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

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

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中國綠茶排名前十名品牌

綠茶排行榜前10名品牌有:西湖龍井、黃山毛峯、信陽毛尖、安吉白茶、碧螺春、都勻毛尖、恩施玉露、六安瓜片、日照綠茶、竹葉青茶。

1、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是歷史名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時期。而龍井二字,則得名於宋。到了明朝朱元璋罷造龍團後,江南茶葉開始興起,以西湖龍井為代表的綠茶正式來到舞台,成為最閃亮的茶中珍品。

2、黃山毛峯

黃山毛峯採摘標準嚴格,微微卷曲,狀似雀舌,還帶有金魚葉,正所謂綠中帶黃,銀毫顯露,蘭香持久,韻味悠長。

3、信陽毛尖

蘇東坡曾經將信陽茶評為淮南茶區第一茶,而如今信陽毛尖則成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品牌價值凸顯,佔據綠茶前三甲。

4、安吉白茶

安吉產茶歷史悠久,但安吉白茶直到近幾年來才開始走上風光大道,消費者越來越多,市場價格也越來越高。

5、碧螺春

碧螺春是產自江蘇蘇州吳中區東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一帶的特級綠茶,跟湖南洞庭湖沒有任何關係,初學者不要將兩者混淆。

羅山茶葉歷史

信陽毛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未年(1903-1905),原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斷擴大。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歷史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茶樹的故鄉。據史載,我國茶葉生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之前就已開始。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高原,隨着氣候以及、經濟、文化、交通等方面的發展變遷,而傳到祖國各地以至外國。陳椽教授所著《茶葉通史》中就這樣記載着:“西周初年,雲南茶樹傳入四川,後往北遷移至陝西,以秦嶺山脈為屏障,抵禦寒流,故陝南氣候温和,茶樹在此生根。因氣候條件,茶樹不能再向北推進,只能沿漢水傳入東周中心的河南(東周建都河南洛陽)。茶樹又在氣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別山信陽生根。”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地區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可見信陽種茶歷史之悠久。

唐代,全國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並指出:“淮南茶光州(今光山縣)上……”。舊信陽縣誌記載:“本山產茶甚古,唐地理志載,義陽(今信陽縣)土貢品有茶。”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年平均氣温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温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温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温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温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為1.6℃。信陽的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134.7mm,而且多集中在茶季。4—11月的光照時數為1592.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3%),太陽輻射量為89.25千卡/cm2,有效輻射量為43.74千卡/cm2。這些自然條件,都是茶樹生長生育所需要的適宜範圍。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裏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温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正如羣眾常説的,“雲霧高山有好茶”。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31º43¹至32º37¹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温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這正是炒制優質綠茶所不能缺少的。歷來為多人嚮往的五雲(車雲、集雲、雲霧、天雲、連雲)、兩潭(黑龍潭、白龍潭)、一寨(何家寨),就具備這樣得天獨厚的典型生態環境,生產出來的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香高味爽。據中國茶科所對車雲、集雲、黑龍潭等幾個名山的春茶一級毛尖茶樣的生化分析,氨基酸含量為3.62 —4.34%,咖啡鹼4.06—4.73%,兒茶素117.71—146.38mg/g,茶多酚20.02—21.87%。茶水浸出物,一般為43%左右,高的達46.5%,高出國家標準≥39%。所以,信陽毛尖香高味濃又鮮爽,多次沖泡,香味猶存,魅力誘人。

茶葉歷史故事

隨乾隆下江南 品“佛前半畝茶”

山高出好茶,巍峨的靈山大佛腳下,在千年祥符禪寺大殿之後,隱藏着鬱鬱葱葱的半畝茶田。茶田裏生長着一種野靈山茶。後因其生長在佛像之前,深深禪院之中,且頗具靈氣,故稱其為“佛前半畝茶”。關於這半畝佛茶的神祕傳説一直以來流傳甚廣。

靈山茶園東側,有兩口清冽的甘泉:六角井和八角井。自唐代始,清泉伴隨着茶園和古寺,就傳續着“佛前半畝茶”的神奇傳説。

“佛前半畝茶”即採自佛腳下的這塊古老野生茶田,誰也不知道這茶田從何而來,又是誰攜了一抔種子隨意撒下。只是忽然有一日,就像人們偶然間發現柳枝發芽了才知道春的到來一般,一位高僧發現了它的存在。聞其芳香沁人心脾,觀其葉片翠嫩欲滴,於是那位高僧採擷一抔嫩芽,用靈山的天然古泉水、最質樸的茶具、最簡單的工序將其烹煮,沒想到竟成就了最純粹的茶香,茶聖陸羽偶遇此地,聞此奇香求之,後為之取名“佛前半畝茶”。

還有文獻記載,相傳乾隆與其妃子有一次下江南,由於舟車勞頓加上水土不服,身體皆出現不適,導致食慾不佳。縣令向其推薦了“佛前半畝茶”,在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甘泉煮茗,乾隆飲後立感神清氣爽、心曠神怡,胃口大開。據説乾隆的那個妃子當時帶了許多“佛前半畝茶”回宮,天天煮茶喝,容顏變得越來越嬌嫩,性子也變得越來越温順,大受乾隆寵愛,最後活到了近八十高齡。此後乾隆帝六次下江南,必到靈山祥符寺,取八角井中水煮茗,民間因此戲稱為“雙龍會”。

光影流轉,靈山“佛前半畝茶”每日沐浴着靈山大佛的祥瑞佛光生長,更兼有佛家八功德水的滋養。以六角井和八角井甘冽之水泡飲,一碗茶湯裏不僅包含着福氣、靈氣,更有八功德水所言之“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飢渴、長養諸根”等八種殊勝,亦有增長智慧之啟迪。

佛家説:品茶如參禪。飲茶因能清心寡慾、養氣頤神,故有“茶中帶禪、茶禪一味”之説。一片茶園彷彿都有着靈氣,品起來香氣四溢,找遍全世界,只此半畝茶。在獨具禪意的靈山精舍內,和睦莊嚴的大佛腳下,看國內著名茶道法師在優雅環境氛圍中,結合靈山勝境的禪意文化,依據禪茶的特質,展示精彩的茶藝表演,領略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香相伴,幽靜自然,真謂人生一大享受。

又是一年春茗時,取一瓢靈山甘泉水,泡一壺“佛前半畝茶”。於茶香之中,放下煩惱,順着昔日茶聖陸羽的腳步,享受下乾隆帝下江南時的好茶,去體悟那份放下、自在和歡喜,與您的家人分享“吉祥平安、如來如願”的人生。

信陽毛尖的歷史淵源是怎樣的

歷史溯源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信陽茶列為當時 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 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 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

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的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 湛,製茶工藝越來越講究,在清末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清光緒末年,原來是清 *** 住信陽緝私拿統領、舊茶葉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 倡議。

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彭清閣等人 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 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年-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宏 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 製茶。

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 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〇。 5米、把粗0。

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鍋用 大帚把代替揉捻。

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均具有一 定規模。

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 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 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改生鍋用小帚把炒製為生熟 鍋均用大帚把炒制。

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

信陽茶區又先 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 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 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 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 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 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 獎章。

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 全國十大名茶。

新中國成立後,信陽茶葉生產得到更大的發展,信陽毛尖茶生產技術得到推廣,生產區域不 斷擴大。 到1993年,信陽的師河區(原信陽市)、平橋區(原信陽縣)、羅山縣、潢川縣、固始縣、 光山縣、商城縣、新縣、息縣七縣二區都有信陽毛尖茶生產。

信陽毛尖的淵源

信陽毛尖,亦稱“豫毛峯”。

產於河南大別山區的信陽市信陽縣(現為平橋區),因條索緊直鋒尖,茸毛顯露,又產於河南信陽,故取名“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品質高上,外形細秀勻直,顯峯苗,色澤翠綠,白毫遍佈。

內質湯色嫩綠、鮮亮,香氣鮮嫩高爽,葉底嫩綠明亮、細嫩、勻齊。特級品展開呈一芽一葉初展。

常飲綠茶的人,無人不知“信陽毛尖”的品牌。當綠色食品風靡全球的時候,“信陽毛尖” 以不可 抗拒的魅力,令人津津 樂道。

“信陽毛尖”系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因質佳味濃久負盛名。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 毛尖)列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有“淮南茶信陽第一”的千古定論。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 上,“信陽毛尖”在各類飲品中一枝獨秀,榮獲金獎。 1990年,全國名優綠茶評比,“信陽毛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榮獲國家金獎,名揚世界。

歷史上, “信陽毛尖”茶一直作為朝庭貢品,時至今日,仍然是賢士名流的首選飲品。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 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利 用這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信陽地區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加強科技投入,提高單產;保持傳統工藝,提高質量。

全區 茶園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 一。 靠名茶搭台,傳信陽美名。

從1991年開始,信陽地區每年舉辦一 屆“中國信陽茶葉節”,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品茗,優質“信陽 毛尖”走出深山,漂洋過海,成為信陽外貿的主要出囗產品和友好交 往的珍貴禮品。 如今,“信陽毛尖”已不單純是一種飲品,她包含着民風、民俗的深刻內涵, 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性與精神寄託。

信陽地區茶文化村、中國信陽茶葉城和遍佈城 鄉的毛尖茶市,幾多風景幾多情,茶鄉的韻味盡在其中。

為什麼岕茶被譽為中國歷史第一名茶

中國自漢代到清末,論述茶葉的茶書典藉只有四十多部,而其中論述岕茶的書就有6部。最早的距今四百多年了,中國十大名茶,除了龍井在清末有一部專著外,其餘還都沒有。

明清著述岕茶的就有:

明:許次紆《茶疏 岕中製法》 1597年

熊明遇《羅岕茶疏(論)》 1608年

周高起《洞山岕茶系》 1644年

馮可賓《岕茶箋》 1642年

周慶叔《岕茶別論》 失傳

清:冒闢疆《岕茶匯鈔》 1683年

中國曆代名茶,唯有岕茶是有人專門為其作傳的。作為明清時的茶中極品,岕茶才有

中國第一歷史名茶的尊崇地位!

信陽毛尖的推銷歷史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嚐遍名茶而揮毫讚道:“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毛尖茶清代已為全國名茶之一,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2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

1982年、1986年評為部級優質產品,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91年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被授予“中國茶文化名茶”稱號,1999年獲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金獎。

1994年元月,原信陽行署經專家論證,決定將同緯度、同工藝、同質量、同地區生產的毛尖茶統稱為信陽毛尖。

2003年2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准信陽毛尖註冊證明商標,信陽市茶葉協會受信陽市 *** 委託,成為信陽毛尖的註冊人。

茶葉的歷史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裏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

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説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着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神農時代是中華民族成長史中極為遠古的時期。

茶葉的發現及開始應用應看作是整個神農部落時代的歷史活動。有關研究表明: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中,三國以前以及晉代、南北朝時期應屬於茶文化的啟蒙和萌芽階段。

大量資料證實,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源產中心,更確切地説在雲南省,但茶文化的起點卻在四川,這是由於當時四川巴蜀的經濟、文化要比雲南發達。大約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經飲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人已用所產之茶作為“納貢”珍品;西漢初期(公元前53年),蒙頂山甘露寺普慧禪師(俗名吳理真)便開始人工種植茶樹。

公元4世紀末以前,由於對茶葉的崇拜,巴蜀已出現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況。可以説我國的巴蜀地區是人類飲茶、種植茶最早的地方。

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飲茶之風盛行。並且,這一時期飲茶開始進入文學和精神領域,中國最早的茶詩在這一時期出現,其代表是西晉杜育所作的《賦》。

到了唐代,中國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了較豐富的茶葉物質,茶葉生產、加工有了一定的規模:二是茶葉科學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茶事活動由實踐開始上升到理論;三是飲茶在精神領域有了較完美的體現,如提出茶道、茶禮、茶文化與中國的儒、禪、道哲學思想緊密結合;四是有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詩茶畫作品產生等;五是作為上層建築的茶政開始出現。

在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部茶葉、茶文化專著——《茶經》問世,它由唐代陸羽所著,成書於公元780年。《茶經》內容十分豐富,是一本茶葉百科全書。

它涉及生物學、栽培學、製茶學、分類學、生態學、數理學等;同時,還記載了唐代以前有關茶的不同神話、寓言、史籍、詩賦、傳記、地理、數理等書籍,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可以説到了鼎盛時期。

因此,我們説:“茶興於唐、盛於宋。”在這一時期,茶葉產品開始由團茶發展為散茶,打破了團茶、餅茶一統天下的局面,同時出現了團茶、餅茶、散茶、末茶。

茶區也大面積地進行了南移,使茶業上市提前一個月。這一歷史時期茶文化空前繁榮,宋徽宗趙佶帶頭在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論》一書。

到元代、明代,中國傳統的製茶方法已基本具備,同時更多的文人置身於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話》、《陸羽烹茶圖》、《品茶圖》以及唐寅的《烹茶畫卷》和《事茗圖》等傳世作品誕生。 到了清代,中國茶文化發展更加深入,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館興起,並發展成為適合社會各階層所需的活動場所,它把茶與曲藝、詩會、戲劇和燈謎等民間文化活動融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茶館文化”,“客來敬茶”也已成為普通人家的禮儀美德。

由於茶葉製作技術的發展,清代基本形成現今的六大茶類,除最初的綠茶之外,出現了白茶、黃茶、紅茶、黑茶、青茶(烏龍茶)。茶類的增多,泡茶技藝有別,又加上中國地域和民族的差異,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多彩。

綜觀中國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茶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概括地説,茶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茶文化的結構體系包括有關茶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蹟、茶詩詞、茶書畫、茶歌舞、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還有介於中間狀態的表現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禮規、茶習俗等屬制度文化範疇的內容。

◆原始社會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神農時代傳説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説,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關於中國茶的歷史記載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脱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

茶葉的歷史

兩個版本,一個簡單,一個複雜

茶樹的起源及傳播(簡單)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茶葉的起源及傳播(複雜)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着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 --------

縱觀中國茶葉史,中國茶葉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及飲料幾個階段: 以下讓我們來切身體驗一下茶葉歷史的變遷。???

茶葉的傳説: 傳説是在公元前2737年,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着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 。根據記載,茶葉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物使用的。在我國,傳説茶是“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茶最初是作為藥用,後來發展成為飲料。東漢時期的《神農本草》中記述了以上故事“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支”。

茶 ____ 中草藥和蔬菜___ 茶葉的發現? 茶樹原產於我國西南地區。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我國就有關於在西南地區發現野生大茶樹的記載。1961年在雲南省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1500米)發現一棵高32.12米,樹圍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樹單株存在,樹齡約1700年。

起初人們將大的茶葉放在水中煮,茶湯用作藥用,嫩葉則作為蔬菜食用,隨着時間的推移,茶慢慢得成為一種珍貴的食品,只為皇家御用。

茶____酒的替代品____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貴,自然而然,茶成為一種奢侈的飲品,有錢人士僅用它來宴請上賓。逐漸的,茶慢慢發展成為了酒的替代品。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了一些以茶養廉示儉的事例。

茶____飲料____ 茶文化的形成/興盛 ?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峯,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 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後》),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閒事》)。許多著名的詩詞歌賦出現於那個時代。 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於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衝入乾製的茶葉以得茶湯。 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樑。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成為了和諧與温馨的象徵。

信陽毛尖是綠茶嗎

信陽毛尖屬於綠茶,信陽毛尖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同時也是河南省的著名特產之一。

相信喜歡喝茶的朋友,都聽説過信陽毛尖這種茶葉,信陽毛尖在我國很有名氣,而且歷史相當悠久,那麼信陽毛尖是屬於綠茶嗎?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詳細內容

01

信陽毛尖具有“細、圓、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濃、湯色綠”的獨特風格,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腦、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與貴州茅台同獲金質獎,1990年信陽毛尖品牌參加國家評比,取得綠茶綜合品質第一名。信陽毛尖被譽為“綠茶之王”。

02

信陽種茶歷史悠久,茶樹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雲、貴、川一帶。茶沿着河流山川向外傳播,沿川陝大道進入陝西,向東順長江而下,向東南各省發展。茶的傳播與、經濟、文化、交通、氣候密切相關。東周時期,我國的經濟中心在河南。當時,茶在河南傳播,並在具有生態優勢的信陽一帶生根發展(今溮河區、平橋區一帶)。

03

唐朝時期,茶葉生產發展開始進入興盛時期,信陽已成為著名的“淮南茶區”,所產茶葉品質上乘,列為貢品。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公元760—780年間,茶聖陸羽編寫的世界第一部茶書《茶經》,把全國盛產茶葉的13個省43個州郡,劃分為八大茶區,信陽歸淮南茶區。北宋時節蘇東坡謂:“淮南茶信陽第一。”西南山農家種茶者多本山茶,色味香俱美,品不在浙閩以下。

04

信陽對茶樹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裏年平均氣温為15.1℃,一般年份界於14.5℃至15.5℃之間。3月間下旬開始,日均温達10℃,可持續220多天,直到11月下旬才下降。有效積温達4864℃,80%的年份為4683℃。4至11月的月平均氣温為20.7℃,最熱的7月份均温為27.7℃,最冷的1月份月均温為1.6℃。

05

信陽山區的土壤,多為黃、黑砂壤土,深厚疏鬆,腐殖質含量較多,肥力較高,PH值在4—6.5之間。歷來茶農多選擇在海拔300至800米的高山區種茶。這裏山勢起伏多變,森林密佈,植被豐富,雨量充沛,雲霧瀰漫,空氣濕潤(相對濕度75%以上)。太陽遲來早去,光照不強,日夜温差較大。茶樹芽葉生長緩慢,持嫩性強,肥厚多毫,有效物質積累較多。尤其是信陽處於北緯高緯度地區,年平均氣温較低,很有利於氨基酸、咖啡鹼等含氮化合物的合成與積累。

被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譽為,“淮南第一的,是什麼茶”?

信陽毛尖被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譽為“淮南第一”

河南省信陽市_河區位於哪個市哪個區

屬於:河南省信陽市_河區

_河區位於河南南部、 楚頭豫尾大別山腹地,1998年6 月在原縣級信陽市基礎上重新調整區劃而成立,因淮河支流_河穿越全境而得名。全區總面積15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5.5萬畝,山林面積165萬畝。總人口57.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3.1萬人,非農業人口24.6萬人。轄7個辦事處、7個鄉、2個鎮、157個行政村、64個居委會。

_河區古老而又年青。早在2800多年前,周宣王封此處申伯為侯,故此稱為“申城”。解放後,原縣級信陽市是新中國第一批設立的城市。

_河區是原信陽市的中心城區,、市所在地(市,已與2009年遷至羊山新區),全市、經濟、文化中心,資源豐富,優勢突出,全區人民奮發進取,發展潛力巨大。2003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2.17億元,較上年增長10.5%,人均GDP9419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594萬元,增長8.2%, 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51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651元,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全區地貌

本區處於崑崙山與秦嶺褶皺帶東延部位、屬崑崙秦嶺地槽,亦稱秦嶺褶皺系,出露地層多為古老變質巖系,巖漿巖分佈廣泛。

本區按地層時代由老到新分為中古元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中古界包括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中生界包括白堊下統陳棚組及上統周灣組,新生界多見於上更新統和全新統。

(一)堡子組:遊河以東至和孝營——金牛山一帶。該地層平均厚約1400米,主要巖性為角閃更長混合片麻巖、角閃片巖及少量大理巖透鏡體等。其上部為灰綠色斜長綠泥片巖夾千枚巖及變質粉砂巖。中部為灰色石斜長白雲片巖,豬肝色滑石雲片、白雲石英斜長片巖及二雲石英片巖、灰綠色斜長角閃片巖等。下部棕紅色二雲更長混合片麻巖、雲角閃混合片麻巖為主,夾綠簾矽卡巖、綠簾透輝磁鐵礦化矽卡巖及透鏡體,局部成為有工業價值的磁鐵礦體。

(二)歪廟組:分佈於市區以西南灣一帶,巖性為細碧巖、石英角斑巖、凝灰巖等。該地層平均厚約1300米。

(三)龜山組:分佈於市區南龜山至南灣水庫一帶。該地層厚約4000米,其主要巖性為灰白石英片巖、白雲石英片巖、斜長角閃巖、白雲斜長片麻巖,黑雲變粒巖及大理石透明體。

(四)南灣組:分佈於南灣至東雙河一帶。地層厚3900-6900米之間。主要巖性以白雲(黑雲)石英片巖,斜長(黑雲)二雲片巖、灰色黑雲變粒巖,綠簾黑雲(二雲)石英片巖,鈣質白雲片巖等為主。

(五)下古生界古火山巖相,分佈在董家河鄉一帶,巖性以淺粒巖,變質屑晶凝灰巖、變質火山角礫巖、絹雲石英片巖、黑雲斜長片巖、綠簾片巖等為主。

(六)中生界白堊下統陳棚組,孤島狀分佈在區西王家灣、區南四里棚、潘家灣、琵琶山至平橋區上天梯一帶,巖性以酸性凝灰巖、火山角礫巖、流紋巖為主,分上中下三層,上部常伴有珍珠巖、膨潤土等非金屬礦產,總厚度1061.83米。

(七)中生界白堊上統周家灣組,分佈於譚山色-十里河-七裏墩一帶延紳至平橋區的周家灣,多為第四系覆蓋,呈孤島出露,以礫巖,砂巖,砂質泥巖為主,厚度大於1500米。

(八)新生界,上更新統,環城區分佈,下部為砂礫巖,上部為褐紅,棕砂質粘土,亞粘土等。新生界全新統,沿_河廣泛分佈,巖性以砂,砂礫,亞砂土為主。

區內的地質構造發育以褶皺、斷裂為主。

(一)褶皺,主要是南灣複式向斜,位於灣水庫一帶。在區內長約20公里,寬2-3公里。

(二)斷裂

1、龜山、梅山(安徽)斷裂,分佈於區南灣水庫大壩北側至龜山一帶,走向為290度-295度。傾角為55度-65度,在區內寬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

2、易家灣斷裂,分佈於十三裏橋鐵佛寺至易家灣一帶,長約5公里。與龜山斷裂平行分佈。

3、石堰斷裂和邱家灣斷裂,分佈於區西部。

4、桐柏-商城斷裂,區內分佈於南灣水庫以西至柳林一帶。

5、七裏棚斷裂,區內分佈於七裏棚-東雙河至武勝關一線,寬約100米。 6、賜兒山斷裂,位於雙井賜兒山至金牛山十里河一線、長約12公里,是平原與山區的分界。

區內歷史上巖漿活動頻繁,既有侵入巖,又有噴出巖。侵入巖主要有變質性基巖(分佈在_河港一帶)、基性中性侵入巖(分佈有柳林一帶),超基性巖(分佈在南灣、卧虎一帶)、花崗巖(分佈於柳林、李家寨、雞公山一帶)。噴出巖呈等軸狀分佈,比較零星,區內噴出巖多見於琵琶山、譚山包一帶,以火山巖為主。

本區西部和南部由桐柏、大別山環抱,地勢依次由西南向東北方向傾斜,最高處四望山海拔906.2米,最低處雙井河寨,海拔不足70米。境內地形複雜,有山地、丘崗、平原。

山地主要分佈在區南、西和西南部,面積約105萬畝,海拔高度5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3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35度以上,多呈山高坡陡,基石裸露,溝谷深邃,山巒連綿之貌。500米以上的山峯有20多座,由於山體風化強烈,有相當厚的殘積物積堆積物,是發展林業、牧業和立休農業的理想環境。

丘崗主要分佈於山地東北、淮河以南,面積62萬畝,海拔高度一般在200-350米之間,相對高度100米左右,坡度一般在30度以下,該區沿山地外圍呈不連續的帶狀分佈。是經濟作物、稻、麥等糧食作物的主產區。

沿河平原主要分佈在淮河、_河兩岸漫灘上。在區內淮河平原區主要分佈在吳家店、遊河、雙井一帶;_河平原區主要在城區。地表物質為洪積沖積物,地勢開闊平坦,地層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宜種多種農作物。

綠色農業

水稻種植全區擁有獨特的生態資源優勢。信陽毛尖茶、板栗、百合等一批農產品資源豐富,不僅在全市首屈一指,在全省、全國也有重要影響;非金屬礦品位高、儲量大,也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_河區位居大別山北麓、淮河上游,處於帶和暖温帶的過渡地帶,森林覆蓋率高達85%,氣候温和宜人,自然環境優美,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區南的“雲中公園”雞公山,三伏盛夏“午前如春,午後如秋,夜如初冬”,山上有歐美20多個國家在上世紀初建造的300 餘幢風格迥異的別墅,與北戴河、廬山、莫干山並稱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西郊的南灣湖風景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距市中心僅10多公里,交通便利,湖面碧波盪漾,洲島星羅棋佈,遊船如織,漁舟唱晚,令人流連忘返,被譽為“中原千島湖”;近年興起的茶園農家旅遊,處於西郊空氣清新、風光秀麗的山地丘陵,親朋好友採茗品茶,盡享山水之樂。城區內數家星級賓館環境幽雅、設施齊全、服務上乘,能為遊客提供舒適安逸的休閒空間。

_河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兼顧各種副產業。

_河區山地面積佔全區總面積的70%以上,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水清水秀, 物產豐富。區委、區立足特色山區,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新發展優質板栗2000畝,完成雜果造林5000畝,發展豇豆20000畝,草莓8000 畝,蔬菜3000畝,形成了東雙河、柳林的板栗,遊河、吳家店的幹豇豆,十三裏橋的草莓,湖東、雙井的蔬菜,譚家河的食用菌等塊狀特色經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河區現已成為全省板栗生產的重要基地,板栗栽種面積達33萬畝,年產量1920萬公斤,分別佔全省的1/8和1/4;五星鄉的千畝蔬菜基地和遊河鄉的萬畝豇豆基地被評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圍繞特色農業的發展,全區大力培育五雲集團、文新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拉長特色農業產業鏈條,走精加工、深加工的路子,進一步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有效推動了農村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信陽毛尖

茶山_河區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信陽毛尖”的主產地。以“五雲”、“兩潭”、“一寨”為代表的毛尖茶,早在宋朝就被大文豪蘇東坡譽為“淮南茶信陽第一”。這裏屬綠茶北緯邊際區,全年降雨量為1134.7毫米,平均氣温15.1攝氏度,土質疏鬆,墒情良好,温差適中, 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髮育。 茶農多選擇300─800米的深山區種茶,正所謂“雲霧山0好茶”。信陽毛尖 1915 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90年在全國綠茶評比中榮獲國家金獎,1998年在杭州舉辦的首屆國際茶博覽會上又與西湖龍井、福建大紅袍並獲金獎。茶葉是_河區農業的主導產業,區委、區堅持把發展茶葉生產作為農村經濟的第一支柱,抓住國家出台退耕還林的大好機遇,實施退耕還茶,沿環南灣湖路建設“百里茶廊”工程,計劃到2005年茶園面積發展到20萬畝,把_河區建成全國綠茶生產大區。全區茶園面積現已發展到15萬畝,可開採面積11萬畝,年產優質茶葉213萬公斤,年產值達1.3億元。全區種茶農户已達3.5萬户,佔農民總户數的49 %,其中_河港鄉和董家河鄉已發展成為茶葉生產專業鄉,兩鄉出產的茶葉成為信陽毛尖茶中的精品,吸引着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購買,年產值近億元。

交通運輸

_河區北接中原,南依荊楚,地處東西部經濟結合帶,承啟東西,縱貫南北,區位交通優勢十分明顯,在西部大開發中佔據“橋頭堡”的戰略地位。距武漢天河機場僅一個多小時車程。

_河區交通發達,通訊便捷。京廣鐵路和寧西鐵路、107國道和312國道在區內形成“雙十字”交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武漢天河機場1個多小時車程,淮河航運可通達豫、皖、滬、蘇四省市。兩縱一橫光纜在此交織,架起了與世界各地溝通聯絡的橋樑。如此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通訊網絡在省會以下城市中是絕無僅有的。

自然地理

_河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呈西南高、東北低的緩傾地形,西部和南部分別是桐柏山和大別山,東部、北部為淮河沖積形成的平原,最高海拔906米,最低海拔54米。處於帶向暖温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降雨量1194毫米。年平均氣温15.1℃,極端最高氣温40.9℃,極端最低氣温零下20℃,無霜期221天,相對濕度76%。境內南、北植物薈萃,物種繁多,森林覆蓋率達到58.5%。正因為如此,信陽市被列為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市,_河區也成為全市生態建設的排頭兵。

旅遊資源

_河區風景優美,名勝眾多。區南的雞公山,有“雲中公園”的美譽,山上有各具異國情調的別墅100多幢,是全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西郊的南灣湖風景區,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湖水澄碧,空氣清新,山川鬱郁,洲島棋佈。區東南的靈山,千巖競秀,百壑爭流,金頂廟宇一覽豫鄂萬頃良疇。區北的金牛山風景區,植物薈萃,園林經濟初具形態。四望山、黑龍潭、白龍潭等景點山水奇秀,極具欣賞和開發價值。位於城郊賢山腳下的賢隱寺,是河南省舊時五大寺廟之一。境內的文廟大成殿、準堤庵、明朝前七子何景明墓、馮鎬墓、宋士傑遺址等人文景觀,昭示着_河區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經濟發展

_河區是久享盛譽的“魚米之鄉”和“物華天寶”之地。盛產甲魚、鱔魚、鏈魚、南灣魚等水產品,板栗、銀杏、中華獼猴桃等果產品,水稻、小麥、百合、食用菌等農副產品,已形成西山15萬畝優質茶葉、西南山區33萬畝高產板栗、沿107國道蔬菜長廊、遊河、吳家店豇豆生產基地、十三裏橋草莓等五大農業特色產業基地。特別是信陽毛尖飲譽古今,名揚中外,是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早在唐代就成貢品,宋代蘇東坡曾讚譽為“淮南茶信陽第一”。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1990年獲國家產品質量最高獎—國家產品質量金獎,榮登中國綠茶榜首;1999年獲昆明國際博覽會金獎。_河區礦產資源豐富。轄區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30多種,淮河黃沙顆粒均勻,是一流的建築材料,享有盛名的非金屬礦珍珠巖、膨潤土、沸石的儲量和品位均居全國前列。

_河區是信陽市的老工業基地。工業起步早,門類全,企業數量多。現有各類工業企業690家,其中限額以上企業47家,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國企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工業經濟新的結構框架已經確立,初步形成了機械電子、醫藥化工、輕紡食品、建材四大體系,培植出活塞肖、生化劑藥等一批名優產品,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通過“兩個置換”改制的河南二紡機股份有限公司,信陽銀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已迸發出勃勃生機,破產重組的新世界海天集團豫南製藥有限公司、信陽製藥有限公司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現有私營企業507家,個體工商户發展到18185家,營業收入超1000萬元的企業達到12家。形成了農副產品深加工,畜禽飼養、礦產品開發、建材、機械化工、旅遊服務等六大非公有制經濟支柱產業,湧現出了西亞超市、信電集團、浪漫實業、五雲集團、廣大水產、聯華實業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幹企業。

_河區是信陽市的商貿中心。在城區,已初步形成了新華商貿城、中山貿易廣場、榮基廣場、豪德貿易廣場和中商百貨廣場五大商貿廣場搶點佈局,西亞、亞興、中商三大集團鼎立,人民商場、廣州商場、上海商場等幾大商場競相角逐的市場競爭格局,增強了商業的輻射力。在郊鄉,_河港、董家河的茶葉市場,柳林、東雙河的板栗市場,已成為豫鄂兩省周邊頗具影響力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伴隨着宏觀經濟的走勢和區域經濟的發展,_河區非公有制經濟在近幾年發展迅猛。區委、區因勢利導,於2003年出台了《關於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對民營企業投資給予優惠,對經營生產環境進行整頓,對重點非公有制企業掛牌保護,充分啟動民間投資。五年來,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216個,引進區外資金11.05億元。目前,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年營業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82家,年營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的達22家,湧現出西亞超市、信電集團、浪漫實業、廣大水產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幹企業羣體。截止2004年5月,全區非公有制經濟總量達18699家,從業人員 55217 人,完成增加值44624萬元。

_河區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現有244所學校,中學的教育質量在全市排在首位,小學的素質教育成績斐然。現有區屬各類醫療機構18家,專科特色醫院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先後完成了勝利路、新建街、民權集貿城、中山南路等一批舊城改造項目,老城區舊貌換新顏,新城區開發日新月異。橫貫城區的_河,已初步建成河水清漣、兩岸碧綠、園林景點交相輝映的帶狀公園,發展環境更加優越,居住環境更加舒適。

發展規劃

長期以來,_河區注重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招商引資,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資優惠,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搞活。對在區內基礎設施項目、非金屬礦開發採用、工農業項目、旅遊資源開發、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等方面的投資者給予財政補貼,減免行政行業性收費,土地優惠等多方面優惠。2003年,精心組織參加了第三屆廣州國際茶文化節、武漢國際食品博覽會、駐馬店東西部鄉企合作領導招商活動。全年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45個,實施重點項目83個,共完成投資10.6億元,招商引資連創新高。

大力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科技興區和開放帶動戰略,加快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確定了瞄準“四區”(新型工業強區、商貿物流大區、特色農業名區、生態人居新區);規劃“一帶”(郊區20公里生態人居帶);提升“兩地”(老工業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啟動“三園”(平橋工業城2平方公里_河園、工區路2平方公里新型工業園和金牛山物流經濟園);引爆“多點”(15個重點企業和20個新項目)的工作思路,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突破。

行政區劃

_河區轄9個街道、3個鎮、6個鄉:老城街道、民權街道、車站街道、五里墩街道、五星街道、湖東街道、南灣街道、金牛山街道、雙井街道、李家寨鎮、吳家店鎮、東雙河鎮、遊河鄉、董家河鄉、_河港鄉、譚家河鄉、柳林鄉、十三裏橋鄉。

老城街道 代碼:411502001 

2006年,轄15個居委會:義陽居委會、三裏店居委會、東方紅居委會、師河居委會、鮑氏街居委會、五一居委會、勝利南路居委會、建設居委會、櫻桃園居委會、大橋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南關居委會、中山居委會、解放社區、濱河軒居委會。

民權街道 代碼:411502002 

2006年,轄11個居委會:民權居委會、新生居委會、成功居委會、白果樹居委會、社會居委會、趙家橋居委會、張李灣居委會、幸福居委會、禮節居委會、四一居委會、紅太陽居委會。

車站街道 代碼:411502003 

2006年,轄10個居委會:工區路居委會、六裏棚居委會、新公房居委會、車站居委會、共和里居委會、新馬路居委會、化工居委會、新華居委會、新華三居委會、四里棚居委會。

五里墩街道 代碼:411502004 

2006年,轄9個居委會:肖灣居委會、五里墩居委會、五里墩新馬西路居委會、福壽前街居委會、申碑居委會、八一路居委會、民族路居委會、鐵西居委會、京廣居委會。

五星街道 代碼:411502005 

2006年,轄1個居委會、6個村委會:河南路居委會、紅星村、大拱橋村、平西村、七裏棚村、琵琶山村、馬鞍村。

湖東街道 代碼:411502006 

2006年,轄8個居委會:京深居委會、華夏居委會、三五八居委會、貿易廣場居委會、報曉新村居委會、農專路居委會、五星居委會、三裏店居委會。

南灣街道 代碼:411502007 

2006年,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南灣居委會、南灣村、肖家河村、二號橋村、鄭家衝村、石山嘴村、松樹坦村、譚廟村、二十里橋村、賢山村。

金牛山街道 代碼:411502008 

2006年,轄2個居委會、4個村委會:周家山居委會、華森居委會、饗堂村、十八里廟村、和孝營村、十里河村。

雙井街道 代碼:411502009 

2006年,轄6個村委會:雙井村、何寨村、馮灣村、五紀村、顧窪村、黃灣村。

李家寨鎮 代碼:411502100 

2006年,轄2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老街居委會、雞公山南北街居委會、龍泉寺村、謝橋村、大王村、中茶村、旗杆村、黃灣村、老灣村、萬衝村、台子畈村、新街村、清水村、水口廟村、楊崗村、武勝關村、新店村、老門村、馬河村、南田村。

吳家店鎮 代碼:411502101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吳家店居委會、吳店村、楊河村、王畈村、十里村、葉廟村、鄧樓村、尹台村、石板村、太陽坡村、邱灣村、昌灣村、河頭村、擒龍山村、餘寨村、羊山村、湖塘村、聶寨村、毛寨村、楊崗村。

東雙河鎮 代碼:411502102 

2006年,轄2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老街居委會、新區居委會、土寨村、付河村、響山村、徐窪村、黃樓村、彭窪村、保民村、白廟村、塘埂村、杜河村、敖灣村、雙河村、左店村、雙橋村、王店村、周廟村、翟窪村、劉畈村、馬店村、何灣村。

遊河鄉 代碼:411502203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居委會、遊河村、老廟村、山淮村、張灣村、新集村、姜堰村、大塘村、高台村、姚灣村、卧虎村、李畈村、高灣村、三官村、孔畈村、出山村、堰口村、篤祜店村、喬廟村。

董家河鄉 代碼:411502204 

2006年,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居委會、謝畈村、樓房村、睡仙橋村、劉灣村、陳灣村、佘廟村、高嶺村、樓畈村、李灣村、胡灣村、耙過塘村、清塘村、石畈村、塔耳灣村、駝店村、河口村、何灣村、黃龍寺村、孔畈村、三角山村、白馬山村、車雲村、集雲村、雲霧村。

_河港鄉 代碼:411502205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居委會、郝家衝村、桃園村、陡坡村、夏家衝村、黃廟村、易廟村、西灣村、白雲村、龍潭村、馬家畈村、黑龍潭村、林場村、四望山村、胡崗村、白廟村、大田村、豐家衝村。

譚家河鄉 代碼:411502206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譚家河居委會、南灣村、凌崗村、千工堰村、金華村、靈官村、劉河村、界河村、尚河村、李畈村、土門村、袁衝村、西雙河村、四里橋村、馮店村、郭畈村、田衝村、大橋村。

柳林鄉 代碼:411502207 

2006年,轄1個居委會、12個村委會:柳林街居委會、馬莊村、甘衝村、柳林村、車站村、堰衝村、塘埂村、楊堰村、盧衝村、李店村、龍嘴村、紅檀村、講台村。

十三裏橋鄉 代碼:411502208 

2006年,轄15個村委會:十三裏橋村、湯廟村、晏廟村、青石橋村、蓮花塘村、葉灣村、葉橋村、何灣村、強灣村、肖家廟村、黃灣村、學堂崗村、左利村、小廟村、寺河村。

2021年3月16日,_河區上榜2020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21年1月15日,第四批河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名單出爐,_河區上榜。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_河區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18日,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排行榜出爐,_河區位列第4名。

2020年6月,_河區列入第二批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鄂豫皖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