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送亮是什么风俗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2.56W

送亮是什么风俗

送亮是光山县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灯节)的习俗,在这一天一个家族集合在一起,准备好蜡烛、香火、纸钱、炮竹,装在挂包里,然后结伴向青山进发,在自家前辈的墓前,郑重其事地点燃蜡烛,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送亮是一种中国的传统风俗,也称为送亮灯。这个习俗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进行。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种彩灯,挂在宅门口或院子里。送亮的意思是为了迎接新的一年,祈求幸福和吉祥。

送亮的灯笼通常由红纸制作而成,上面绘有各种吉祥的图案和寓意。这些灯笼会点燃蜡烛或灯油,散发出温暖的光芒,象征着祝福和希望。

除了点亮灯笼,送亮还可以包括其他活动,比如猜灯谜、放烟花、舞龙灯等。人们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节日,增进亲友之间的情谊。

送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新年的祝福。这一风俗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什么是送亮?

个人理解来讲送亮是一种民间风俗,据传是从朱元璋朝代流传下来的,是祭祖活动中的一个仪式,通常是在春节期间进行。送亮的意义,是后辈们对先人的缅怀,寄托了后辈们对于先辈们无限的思念,以及祈求生活顺利、家庭和睦等美好愿景。

送亮是什么风俗

送亮是光山县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灯节)的习俗,在这一天一个家族集合在一起,准备好蜡烛、香火、纸钱、炮竹,装在挂包里,然后结伴向青山进发,在自家前辈的墓前,郑重其事地点燃蜡烛,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送亮是光山县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灯节)的习俗,在这一天一个家族集合在一起,准备好蜡烛、香火、纸钱、炮竹,装在挂包里,然后结伴向青山进发,在自家前辈的墓前,郑重其事地点燃蜡烛,放在墓前,整晚都能看到山上一片明亮。

送亮是什么意思

送灯又称送花灯,中国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还有的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长辈,以表达哀思和祝愿。

扩展资料:

元宵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用面团做成各种形状的灯,如碗灯,上粗下细中间有碗的倒挂金钟灯,形如酒杯的酒盅灯,形似花瓶的瓶灯等等。做好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出锅冷却后将灯中倒入豆油,放上灯捻,到用时点燃。为了使灯具有不同的颜色,人们使用不同的面粉来制作,用玉米面做成的灯金光闪闪,所以叫“金灯”;

用小麦面粉做成的灯白盈盈的洁净,所以叫“银灯”;用荞麦面做的灯黑拗助的结实,所以叫“铁灯”;还有用彩纸糊成的各种灯,灯中放小蜡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还有用玻璃片拼成的玻璃灯,在玻璃面上贴上各种彩色人物花鸟剪纸,蜡烛光一照,极富美感。

送亮是什么风俗

送亮又叫送灯,是春节期间祭祖风俗。就是在除夕夜和元宵节夜里给先人坟上点一盏灯。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请问土家族过年有什么习俗?

土家族过年的节日风俗

下午吃了团年饭之后要“送亮”,也叫上坟。带上蜡烛香、纸钱到亡人坟前祭奠,点上蜡烛和香之后,磕三个响头,放一挂鞭炮,这样亡人也就过年了。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

土家族人在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排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主角一般都是年长的老人,他们愉快而兴奋的讲述着他们年轻时的辉煌,奇异的经历和见闻。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桐”年猪柴,要一直烧到正月十五,“年猪柴”还要有一尺多长剩余,塕到猪圈里,祈求来喂大猪。年三十的火要烧的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火苗发笑,正月客多。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端出来,放进锅中煮沸,将汤圆投进去,等到汤圆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 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放天星是最热闹的时候,所有人都将自家的烟花爆竹在这一刻燃放,比拼着谁家的烟花冲的高,谁家的鞭炮放的响,还有人为此专门自制炮竹,响声如雷,震彻山谷。。大年初一要拜年,拜年首先是男女依次拜长辈,长辈对晚辈特别是幼辈分别给“打发”,俗称“压岁钱”,故俗谚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请坐、请坐,粑粑两个”和“大人爱种田,伢们爱过年”之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正月初三清早挑银水,并要烧香祭天神。

土家人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人们又叫过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饼,也叫“十五巴巴”。将糯米蒸熟后,做成脸盆大小的薄饼,用刀划成小块蘸上白糖即可。其次是搭毛狗蓬,搭毛狗蓬就是推上易燃易爆的柴禾,到了傍晚天擦黑时点燃,熊熊大火夹杂着竹节燃烧时噼里啪啦的爆炸声,一家人都去喊天吼地地赶叫,称之为“赶毛狗”。“毛狗”是狐狸的土称,过去山寨多狐狸,专事偷鸡吃蛋之能,为山里所厌恶,所以借元宵“赶毛狗”表达一种美好愿望。

正月十五又称“灯节”,放阳灯也是元宵节少不了的,也叫孔明灯。一到元宵夜,往岭上一走,即会看到不时有阳灯从山凹的农家升起,随着风向,缓缓移动,伴随阳灯的渐多,乍一看去就像星星,给过年增添了喜庆的氛围。阳灯放上天后,顺风而走,待油尽灯枯,阳灯落地。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讳,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会不顺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尤其忌说死。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会扫地,怕把财神扫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这几天不动刀叉,怕有血光之灾。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土家族过年比汉族过年要早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月小过腊月二十八,土家族人将这种比汉族提前一天的过年方式叫做过赶年。土家人过赶年就是纪念抗倭征战,提前一天过年遂成其俗。据土家族父老相传,土家过赶年是始于明嘉靖三十三年。是年冬,明王朝调永顺、保靖、容美土兵协剿倭寇于苏松,为了按时出征,土兵将士来不及待到三十过年,只好提前一天赶快过年,按时出征,而叫“赶年”。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土家族人的一种过年习俗。

土家人过赶年因隆重而准备时间较长,一般从冬至就开始杀年猪,准备炕年肉。古时土家人杀年猪是有神秘仪式的——土家人将年猪杀死后,要用棕簑衣遮上,手拿长梭标在屋四周看一下,有如临大敌。说这是祖先杀年猪怕外族抢夺,看后才放入槽盆刨修去毛。杀年猪还要用钱纸和三根香卷筒粘血,插在猪栏上敬六畜保护神。杀年猪这天要请亲朋吃刨汤肉,这一餐以吃大块回锅肉为主,又叫吃热肉,其味之美在土家族地域传为佳话。

时进腊月,赶场卖的东西如:粉条、糖、红鱼、灯笼、花布之类都叫“打年货”。腊月的市场繁荣货多,人多,一般较平日贵,故乡人彦语云:“有钱莫买腊月货”。一般有钱人在未进腊月就购全了过年货物。时到腊月二十三日。白天家家要打扫檐尘迎过年。这天晚上要烧灶书,送灶神菩萨上天。时到腊月二十四日。土家山寨户户写、贴年联。其联有云:“忆抗倭过赶年家家热闹;跳摆手迎新春户户平安”时到腊月二十五日。土家人,家家推年豆腐。年豆腐冲浆水清,豆腐多又硬,才是好兆头。时到腊月二十六日。家家炒“炒米”,炸“团馓”。炒米白,团馓起得好,预兆来年运气好。时到腊月二十七日。土家人户户打年粑,年粑有糯米、亦有包谷、小米、高梁等杂粮粑粑。蒸粑粑上气快,粑粑糯喜泡多,兆头才好。时到腊月二十八日。家家要到村头土地祠前杀鸡鸭。每支被杀的鸡要扯一点毛,并粘上血贴在土地祠上,叫感谢土地。时到腊月二十九日,称“过年样样有”。这一天男人要上山为祖坟送年饭,回来要背柴(财)归家烧旺火,女人则一天忙办年。

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生活观念、思想情操和一定的宗教观念。透过它,可以探索到土家族文化的历史渊源。过赶年的习俗,表达了土家人对势力的反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能世世代代促使土家这个民族的尚武精神不断流传,而且也是土家族反抗压迫的备忘录。过赶年习俗中,也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亲情与和睦的人际关系,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时间之长,都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它对于提升亲情关系、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土家族的过赶年起着一种社会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有杀年猪、打粑粑、推豆腐、吃团年饭、送亮、扫尘、守岁抢年、拜年等。杀年猪:是传统年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打粑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

土家族过年的风俗有杀年猪、打粑粑、推豆腐、吃团年饭、送亮、扫尘、守岁抢年、拜年等。

1、杀年猪:是汉族的传统年俗。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唯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2、打粑粑: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3、推豆腐:在过年前一天,土家人会将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长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体的各种形状的油豆腐,这样炸成的油豆腐香味无比。

4、吃团年饭:土家族人过年,讲的是合家团圆的欢乐,过年之前,远离千里之外的亲人也要赶回家来,全家老少团聚同桌吃饭,这叫吃团年饭。团年饭是土家族人过年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程。

5、送亮:即送灯。团年饭吃好后,还得去给已逝的祖辈一一上坟,土家人谓之“送亮”。

6、扫尘:在土家族地区,每逢腊月三十(月小则为二十九)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屋前屋后屋里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重庆酉阳过年有哪些年俗

重庆酉阳过年年俗有以下几种:

1、土家人有个习惯,就是早早起来,将年饭办好,然后跑到外面放鞭炮。鞭炮放的早,证明这家的年饭已经开始哒。过年这天,小孩不许哭,不许港(讲)不吉利的话,如:死、去、拐哒、懒门搞呀等等。再就是,过年这天吃饭时,不许喝汤,港过年喝汤哒,办什么事都肯落雨。

2、三十过年这天下午,土家人都有送亮的风俗。就是下午吃了饭,早早地去给死亡的长辈,亲人去送亮(祭拜)。一是表示对死去的人一种尊重;二是过年哒;三是深深怀念以过世的亲人。

3、正月初一这天,土家人都有比起早床的风俗。就是看谁家的鞭炮放的早,鞭炮一响,迎接新的一年真正开始。这天,也不许扫屋,不许倒水,扫屋表示将吉利东西扫走哒;倒水表示将财喜倒出去哒。

土家人过年,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有句话可以证明: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

在云霄佳节,除了赏花灯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民俗:送孩儿灯,那么什么是送孩儿灯呢?送孩儿灯都是送什么灯呢?本期民俗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正月十五送花灯,传统民俗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种传统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起源来历“正月十五赏花灯”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正月十五送花灯”相信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这里的“送花灯”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方式,即正月十五这天要在逝去的人坟前点燃一盏灯,寓意着给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光明。“花灯”不是普通意思上的油灯、蜡烛,而是用黄豆磨成的面(俗称豆面)做成的,是有讲究的。

以前在农村,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做“花灯”。“花灯”选料主要是豆面,和着油跟白糖,不经发酵直接做成。做的过程基本上跟过年做花饽饽一样,但样式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分两类,祭祀花灯和祝福花灯。

祭祀花灯做起来很简单,模样跟蜡烛差不多,但比蜡烛短且粗。一端用手指捏出碗状,中间插上一根棉棒或火柴做灯芯,棉棒或火柴的表面往往缠绕着一圈圈棉花,外面裹着蜡油,目的是烧的时间能更长些。简单点的没有任何装饰,如果讲究的话,可以把“碗”沿捏上各种花饰,这样的花灯看起来更加美观。祭祀时,只要把灯芯点燃即可。花灯一燃一灭,就代表着给逝者送去了温暖与光明。

送灯形式可送的花灯种类还有很多:走马灯、关刀灯、莲花灯、兔子灯、绵羊灯、钱鼓灯,应有尽有。像北京的宫灯,天津的宝莲灯,上海的金龙戏珠灯,苏杭的琉璃花灯,广州的鸳鸯戏莲灯,东北的冰灯,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宵之夜,小孩们纷纷提着灯笼,四处游走玩耍。伴随着花灯夜市,历来有许多传统风俗和节目:闹社火,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猜灯谜等,华灯照夜,万户生辉,人们上街踏月观灯,游戏杂耍,尽情玩乐。闹社火,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由来已久。

春秋时代、就有孔子观社火的记载。从广义说,社火节目有七十余种,耍龙灯,舞狮子,旱船,高跷,竹马,大头娃娃,哑老背妻等,都属社火范围,形式丰富多彩。

莲花灯一般送给女孩,寓意接受花灯的女孩越长越漂亮;如果想要男孩对自己温顺体贴,女孩便送男孩一盏绵羊灯;希望孩子长大有武才,大人便给孩子送关刀灯,希望孩子有文才则送状元骑马灯等。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陕西省内的习俗,给小孩送“全灯”,是源自什么时候?

从正月初五起,开始送灯活动。主要是舅父给外甥送灯,俗话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谐音)。另外还有干爸给干儿女送灯的。灯的式样很多,有宫灯、碌碡灯(圆灯)、莲花灯、盆灯、羊灯、鱼灯等,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灯。一般送一对灯笼,10根蜡烛,10根麻花,连送12年。孩子接到灯后,每晚打(挑)灯成群结队地玩耍嬉闹,直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的“玩灯”叫做“闹灯”,“玩”、“闹”、“完”各有含义,

“玩”就是尽情地玩,特别是正月十五这天,燃放鞭炮,敬神祭祖,晚饭后门首挂灯,屋里院内旮旯拐角燃烛照明,给祖先坟墓烧纸送灯。然后外出看热闹(焰火、狮子、龙灯、猜灯谜等)。元宵节的特色就是大闹花灯,大闹而特闹之,要闹出一个水平来,看谁的灯笼好,看谁耍灯的技术高,谁就光采!也给娃的舅父脸上增添光彩!到了正月十六日晚上,这是一年灯节最后一个晚上,所以叫做“完灯”。

意思是今年的灯节完了,因此要尽情地玩灯,耍以灯打灯,把灯打碎、烧掉,这样才开心。因为明年不能打旧灯笼,打旧灯笼,舅父就会害红眼病,这是民间的忌讳,所以把灯笼打完了事,就是“完灯”的含义。到了唐玄宗时,元宵赏灯更为盛行。规定元宵节前后三夜驰禁,开市赏灯。宋代与唐朝相同,曾颁布诏令,把元宵节赏灯作为一项制度定下来。明太祖建都南京,为了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

清太宗时,仍然规定元宵三夜,开市赏灯。到了近代,全国各地赏灯的日期,虽然参差不齐,但赏灯的风俗已经固定化了。以来,元宵节赏灯的时间一般为三天,正月十四日为“试灯”,正月十五日为“闹灯”,正月十六日为“完灯”。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给去世的人送灯是儿子还是姑娘?

在我们北方给去世的人送灯,一般情况下都是儿子、孙子送的,很少也姑娘给父母送灯的。

Tags:送亮 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