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科波拉在指导教父时原本想要哪个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1.06W

科波拉在指导教父时原本想要哪个

演员来扮演主角“教父”唐•维托•柯里昂?

科波拉最初想要演员马龙•白兰度来扮演唐•维托•柯里昂,但马龙•白兰度拒绝了这个角色。之后,科波拉选择了演员马龙•布兰多来扮演唐•维托•柯里昂,这个选择最终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科波拉在指导教父时,原本想要哪个演员作为柯里昂的扮演者

卡里迪。但派拉蒙高层认为他身高太高不适合,转由詹姆斯·凯恩饰演。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

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奖。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教父》在叙事上很圆熟,婚礼半小时的伏线密集,对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影片开头埋下的几处伏笔,在后来的剧情中全有呼应,而且令人感到新颖的是这几处呼应并不决定情节走向,而是草灰伏线式连接。

教父3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在《教父续集》面世十六年之后,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于经济因素而拍了这部帮会电影经典的第三集,整体成绩虽不及前二作,但仍为柯里昂家族史作出了史诗式的完结篇。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麦可此时已步入老年,他想将家族事业从黑道漂白,向欧洲的大企业和上流社会发展,并准备安享晚年,不料发现白道的斗争跟黑道一样激烈,最后仍不得不用暴力手段解决纷争。本片主要角色沿续前两集,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亚演饰新一代人,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也参加演出。

据《首映》杂志报道,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马里奥·普佐希望用半年时间完成本片剧本,并赶在1991年复活节期间上映,可派拉蒙影业只给他们六周时间完成剧本,由于假日档期电影短缺,所以本片必须抢在1990年圣诞节上映。出演过前两部影片的阿尔·帕西诺、黛安·基顿和塔莉娅·夏尔继续在片中担纲,科波拉本想让罗伯特·杜瓦尔第三次扮演汤姆·哈根,但后者要求片酬标准与帕西诺持平,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理解帕西诺是大牌明星,可片酬的差异让我深有受辱之感。”在杜瓦尔退出之后,科波拉重新修改剧本,故意让汤姆·哈根在本片故事开始之前就死去,并创造出新角色B·J·哈里森以取代哈根,可对科波拉而言,杜瓦尔的缺席让他感到影片并不完整,如果杜瓦尔同意担纲本片,他的戏份将超越以往。

科波拉原本认为前两部电影已经完整讲述了柯里昂家族的传奇,可由于一部高成本电影的票房惨败,陷入经济危机的他不得不接受派拉蒙拍摄《教父3》的邀请。本片剧本初稿问世于1979年,由迪安·雷斯纳根据马里奥·普佐的一篇小说改编而成,剧本故事围绕为CIA工作的海军军官、迈克尔的儿子安东尼和柯里昂家族参与刺杀中美洲者而展开,早期剧本中的所有元素最终全都无缘本片,只有两名男子闯进文森特住所的场景被予以保留。科波拉认为《教父》系列电影所讲述的就是迈克尔的故事,即一个好人如何陷于罪恶之中,科波拉觉得迈克尔在《教父2》中并没为罪孽付出代价,希望收山之作能充分体现出“恶有恶报”的主题,为此他彻底重写了剧本。

朱莉娅·罗伯茨曾是扮演玛丽的原定人选,可她后来因片约冲突而放弃,麦当娜希望担纲出演,可科波拉认为她年龄过大,不适合扮演玛丽。丽贝卡·希弗本打算参加试镜,却在当天被影迷杀。随后当选的薇诺娜·瑞德又在开机前突然退出,最终,科波拉决定启用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不过,媒体非但没看好索菲亚的演技,反而借题发挥指责科波拉任人唯亲,因为索菲亚早在年幼时就在《教父》中扮演了片尾洗礼场景中迈克尔的幼侄,《教父2》中九岁大的维托抵达埃利斯岛时出现的一个小移民也由她扮演,1984年,索菲亚又化身为《棉花俱乐部》中在街头饮弹而亡的孩子。除此之外,科波拉的父母、妹妹、叔叔、孙女甚至远房亲戚均在片中抛头露面,就连马丁·斯科塞斯的母亲凯瑟琳·斯科塞斯都得到了一个小角色 。

教父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教父》改编自马里奥·普佐于196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维托·科莱昂的原型是被称为“黑帮总理”的Frank Costello以及暴徒Vito Genovese。Frank Costello和Vito Genovese都是纽约黑手党的成员,小说中的一些黑手党行动也源于两人制造的真实事件。小说中有些主要情节没能出现在影片中,比如维托·唐·科莱昂对于早年生活的倒叙,包括他如何移居美国、怎样杀死唐·法努奇以及如何成为黑手党的教父。 。

导演选择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并非是执导《教父》的最初人选,在他担纲导演之前,制片方至少与两位导演接洽过此事,其中包括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但是对黑手党故事不感兴趣的莱翁回绝了制片方的邀请。科波拉起初不愿执导这部电影,因为他惟恐影片有宣扬黑手党和暴力之嫌,从而有损于他的西西里血统。后来科波拉发现可以让影片成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隐喻时,开始对影片充满热情,同意担纲执导 。

演员选择

制片方派拉蒙影业公司起初并不认同导演科波拉选定的演员。制片方极力反对白兰度扮演维托·唐·科莱昂,希望劳伦斯·奥利弗担纲,但奥利弗因健康问题而无法出演。派拉蒙影业公司的一位主管又建议请丹尼·托马斯扮演维托·唐·科莱昂,后来经过科波拉的一再恳求,制片方终于同意与白兰度签约,但前提是片酬必须远远低于以往,而且务必参加试镜和签署绝不延误拍摄进度的协议。在试镜中,白兰度击败了竞争对手欧内斯特·博格宁,并获得了派拉蒙公司上层的认可 。

制片方本想请罗伯特·雷德福或瑞安·奥尼尔扮演迈克,而科波拉则希望启用看上去像意大利人的陌生面孔。科波拉看中了初出茅庐的阿尔·帕西诺,可制片方认为身高只有1米70的帕西诺不适合扮演迈克。虽然杰克·尼科尔森、达斯汀·霍夫曼、沃伦·比蒂、马丁·辛和詹姆斯·凯恩都参加了试镜,但科波拉仍坚持为帕西诺争取这个角色,并以退出拍摄相威胁,无奈之下制片方最终只得妥协 。  除去片中的主角外,其他角色也竞争激烈。布鲁斯·邓恩、保罗·纽曼和史蒂夫·麦奎因都是扮演汤姆·哈根的最初人选。安东尼·博金斯和米亚·法罗也分别参加了桑尼和凯伊角色的试镜。罗伯特·德尼罗参加了迈克尔、桑尼、卡洛和鲍利四个角色的试镜,并得到了鲍利的角色,可科波拉选择用他完成“交易”,因为在制片方无法确定是否该让阿尔·帕西诺扮演迈克时,帕西诺已经签约出演《我的子弹会拐弯》,科波拉为了得到帕西诺,就必须用德尼罗交换 。

拍摄场景

1971年3月29日,《教父》正式开拍。片中沃尔兹住所的外景取自洛杉矶大多,其余外景则多数在纽约拍摄完成。影片中西红柿花园是在纽约长岛的一处私人居住地实景拍摄。为了拍摄迈克尔和凯伊在圣诞节的购物场景,剧组特地将已经关闭的Best Company旗舰店重新装扮 。

电影道具  在拍摄莫·格林被杀的镜头时,为打造出子弹射穿眼球的效果,剧组在演员的镜架上隐藏了两只管子,分别装有血液和BB弹及压缩空气,当响后,BB弹在压缩气体的作用下从内部击碎镜片,血液也随之涌出。麦克劳斯基额头中弹的效果也同样出自一系列机关,剧组为演员制作了一个假前额,并在额头留出缺口,向缺口注满假血,然后再用一块“肌肉”堵住缺口 。

电影《教父》的导演是谁?他还有哪些经典的作品?

《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是一部由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主演的黑帮电影,影片于1972年3月24日在美国上映。该片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以维托·唐·科莱昂为首的黑帮家族的发展过程以及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如何接任父亲成为黑帮首领的故事。

1973年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最佳改编剧本奖(马里奥·普佐、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以及第30届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等多个奖项。2007年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百年百佳影片第二位”。

1970年,他因《巴顿将军》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时,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此后,科波拉又满怀热情地担任了导演的职务。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把影片的立意与美国观众的需要、美国社会的注意力相结合。

1974年,科波拉又执导了《对话》一片。他十分巧妙地在影片中渲染了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美国公众当时出现的对美国和社会的那种惶惶不安情绪。影片广受好评,再次显示了科波拉杰出的导演才华。

同年,科波拉还导演了《教父2》,该片又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当年奥斯卡六项大奖。1979年,他决定独资拍摄《现代启示录》。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巨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三千六百万美元。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而且上映后评论界一片死寂,观众也没有表现出他期望的热情,在奥斯卡上毫无作为,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击。

1982年至83年,他执导了影片《心上人》、《斗鱼》、《局外人》等影片,但都反响平平,八十年代的科波拉因此一蹶不振。但是,经历大劫的科波拉还是挺过了难关。

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导演,拍的电影都很经典。

你所不知道的《教父》(二)

      《教父》上映后取得票房与艺术上的双丰收,随即续集被派拉蒙提上议事日程。不过与公司急切的心情相反,科波拉并不想执导续集,他表示:一是《教父》已经是个很完整的故事了,二是自己正忙于《不起的盖茨比》的剧本改编和自己公司“美国西洋镜”(American Zoetrope)的新作《窃听大阴谋》(The Conversation,1974)的筹备,根本没时间。而且科波拉打心眼里鄙视公司的贪婪,他说:“他们希望电影也可以像可口可乐一样不断复制出来赚钱,但《教父》可不是连续剧”。于是他向派拉蒙建议续集更换导演,推荐了另一位新好莱坞“电影小子”(Movie Brats)——马丁·斯科塞斯。

      派拉蒙听过这个建议后觉得“太疯狂了”(That's crazy!),世上还有比科波拉更适合拍摄《教父》续集的导演吗?那个叫马丁的小子拍过啥玩意?作为第一集的奖赏和开拍续集的鼓励,派拉蒙马上答应送给科波拉一辆高级轿车,所有豪车您随便挑。科波拉说我要大奔!那家伙坐起来感觉跟教皇似的,老有面子了……于是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辆加长版奔驰600 Pullman轿车。派拉蒙同时应允他几个条件:给予他充分时间去改编《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剧本并承担《窃听大阴谋》一片日后的发行;《教父2》公映时间可以推后到1974年圣诞节前,影片预算将高达1300万美元,升任科波拉为制片人,付给他100万美元的片酬。科波拉从第一部那个战战兢兢的小媳妇,华丽转身为位高权重的大导演,终于答应接过《教父2》的导筒。

      在《窃听大阴谋》杀青后,科波拉投入到《教父2》的拍摄,派拉蒙赋予他极大的权限,使他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影片。罗伯特·埃文斯担任监制,这次他很少指手画脚,更多的是扮演保驾护航的角色。科波拉回忆说,这使得影片拍摄进行的非常顺利,不仅去了多个外景地取景,而且还可以通过双线程来讲述故事。《教父2》其中一条主线是老教父维托·柯里昂艰辛创业的成长史,另一条是新教父迈克·柯里昂扩展家族生意使其合法化。

      1901年,9岁(小说中是12岁)的维托·安东里尼(奥莱斯特·巴尔迪尼 Oreste Baldini饰)父母和哥哥因为反抗当地的黑手党头目唐·西西欧(Don Ciccio,Giuseppe Sillato饰)而惨遭杀害,小维托在亲友帮助下逃离家乡前往美国。

      西西欧这个人物原型来自弗朗西斯科·库恰(Francesco Cuccia)——西西里巴勒莫(Palermo)兼黑手党首领,这位老兄颇有几分传奇色彩。1924年,身为意大利首相的墨索里尼视察该地,一旁陪同的库恰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到了这儿你就受我保护,要那么多干嘛?简直是浪费!不仅如此,在墨索里尼演讲时库恰还安排了不少黑手党党徒大喊:滚蛋吧,元首,别耽误俺们赚钱!紧跟着20多个傻子、乞丐齐刷刷走过来,大呼小叫:赏口饭吃吧,俺的元首……这一切令墨索里尼深感羞辱和愤怒,回到罗马立刻召开国会,歇斯底里地叫嚷道:“我要向西西里那帮土匪发动全面的战争!”。1925年墨索里尼开始着手扫灭黑手党,在这场法西斯与黑手党的较量中,黑手党一败涂地,库恰成为第一个倒霉蛋儿,未经审判就锒铛入狱,饱受酷刑,1928年因缺乏证据被无罪释放。

      混迹于小意大利区的法努奇是一个恶棍,自称是黑手党成员,以恐吓勒索街坊四邻为生。维托在杂货铺的工作也被他霸占,不得已只能和克里曼沙(Pete Clemenza)去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维托注意到法努奇只是单独活动,身后似乎并没有组织。在一次街头械斗中,他被三个小混混割破喉咙,虽然尖叫求救,但根本没人援助他(这个场景在电影中被删除)。维托柯里昂意识到一个真正的黑手党大哥身边不可能没有小弟保护,小混混也根本不敢攻击他。在认清法努奇扯虎皮做大旗的真面目、并多次被其勒索后,维托决定干掉他。

      小说中写道,在杀法努奇后,维托从屋顶逃离,却被儿子桑尼意外发现。当16岁的桑尼因持抢劫差点被捕时,维托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桑尼说自己亲眼目睹了父亲当年杀人和处理支的场面,让维托无语。因为这个缘故,桑尼后来逐渐参与到父亲的非法勾当中,成为柯里昂犯罪家族的中坚力量。

      小意大利区的人们对于维托干掉法努奇大多心照不宣,心存敬畏,对死了一个地痞根本就无所谓,于是小老板们自愿掏出点钱来寻求维托的保护,而维托广结善缘并组建了自己的队伍。通过在禁酒令时代贩私卖酒,他的队伍逐渐壮大起来,称霸一方,维托也开始被人尊为“教父”。

      科波拉非常庆幸罗伯特·德尼罗在《教父》中试演桑尼失败,在看过《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973)后,他就认定德尼罗是青年维托的不二人选。为了扮演这个角色,德尼罗在西西里岛住了四个月学习维托式的西西里方言,在影片中他大部分的对话都是西西里方言。在拍摄维托返回西西里复仇的场景中,德尼罗增肥、蓄须,和马龙·白兰度一样带着口腔道具,活脱脱一个缩小版教父。

      唐·汤马西诺(Don Tommasino)是教父在西西里的老朋友,当维托开办橄榄油公司后,他负责从西西里供货。教父返回到西西里老家复仇,汤马西诺协助他干掉西西欧,却不幸腿部中留下残疾,只能坐着轮椅送教父一家离去。不过此后汤马西诺成功取代西西欧成为当地黑手党头目,是柯里昂家族半个世纪以来最坚定的盟友。迈克因杀警逃亡到西西里时受到他的庇护;《教父3》中,他又为柯里昂家族和梵蒂冈的合作牵线搭桥,后来不幸被老牌杀手莫斯卡(Mosca)杀害。

      迈克在片中最重要的对手是海门·罗斯(Hyman Roth,李·斯特拉斯伯格Lee Strasberg饰),角色原型来自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老大迈耶·兰斯基(Meyer Lansky)。这位绰号“会计师”的犹太裔黑老大出生时的名字叫做海门·萨卓斯基(Hyman Suchowski),因为十分仰慕历史上著名的黑帮赌徒阿诺德·罗斯坦(Arnold Rothstein,美剧《大西洋帝国》中的重要人物),曾经自称海门·罗斯坦。他主要经营业,在拉斯维加斯、古巴、巴哈马和伦敦都拥有赌场。迈耶是为数不多的得以寿终正寝的黑帮大佬,1983年因肺癌死在迈阿密海滨的别墅,死时身边只剩下3.7万美元,但FBI认为他藏匿起来的钱超过3亿美元,可惜至今也没找到。迈耶作为原型人物在《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哈瓦那》(Havana,1990)、《巴格西》(Bugsy,1991)、《暴徒》(Mobsters,1991)、《迷失城市》(The Lost City,2005)和美剧《大西洋帝国》(Boardwalk Empire)中多次出现。

      《教父2》里的海门·罗斯和维托·柯里昂是禁酒时代的老相识,教父尊重他,但从没有信任过他——这也是迈克与之合作时一直提防他的主要原因。海门·罗斯老奸巨猾,显然迈克涉足业威胁到了他的利益,而《教父》中被杀的大亨蒙·格林曾是他的亲密小弟,因此他处处设计迈克,还唆使迈克的二哥弗雷多做出背叛家门的勾当。最后海门·罗斯在迈阿密机场被迈克的保镖罗可(Rocco Lampone)假扮成记者杀。

        李·斯特拉斯伯格是美国著名的戏剧表演老师,‘方法派’表演的倡导者,培育出不少伟大的演员,阿尔·帕西诺、詹姆斯·迪恩、达斯汀·霍夫曼、保罗·纽曼、哈维·凯特尔、玛丽莲·梦露、梅丽尔·斯特里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李的主业是教书育人参演的电影并不多,他能出演海门·罗斯还是阿尔·帕西诺的极力推荐。李在拍摄期间病倒,为了不耽误进度,科波拉顺势将海门·罗斯拍得病病歪歪。老师不负学生的厚望,在第47届(1975)奥斯卡上他和罗伯特·德尼罗、迈克尔·V·格佐(Michael V. Gazzo,饰演法兰基Frankie Pentangeli)共同争夺最佳男配角奖,虽然惜败于德尼罗,但李对角色的把握堪称出神入化。影片上映后,迈耶曾打电话给李抱怨道:“割门,你为啥不能把我演得更有点人情味儿呢?好歹我也是当爷爷的人了。”

      转作FBI污点证人的法兰基(Frankie Pentangeli)是《教父2》中新增的人物,是克里曼沙的继承人;这个角色的故事原本属于克里曼沙,但是按照派拉蒙的说法,在《教父》中扮演克里曼沙的演员理查德·卡斯特尔诺(Richard S. Castellano)狮子大开口,公司无法接受只好砍掉他的戏;不过,卡斯特尔诺的妻子有不同的说法,她说那些都是谎言,自己丈夫心脏一直不好,医生建议他的体重控制在200磅以内,但科波拉想要一个胖点的克里曼沙,要求他在《教父2》中再增肥50磅;如果那样的话,丈夫的体重就达到300磅了,身体根本受不了,所以不愿增肥,于是被辞退。两种说法孰真孰假咱也不清楚,只知道卡斯特尔诺1988年55岁时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马龙·白兰度原本应邀在这个闪回桥段中客串一天,但他临时爽约,科波拉不得已重新修改了剧本,第二天才拍完这场戏。詹姆斯·凯恩也答应了客串,但他要求片方支付给自己等同于《教父》中的片酬(35000美元),片方同意了。科波拉的妹妹塔莉娅·夏尔在拍摄第一部时只得到可怜的1,500美元片酬;第二部时她拿到30000美元,当电影票房突破2750万后,又获得额外的1万美元奖金;而阿尔帕西诺在《教父2》中的片酬则暴涨到50万美金+10%分红;罗伯特·德尼罗片酬不详,应该很低(他在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中的片酬为35000美元)。

      迈克派人杀死二哥弗雷多是被影迷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懦弱的弗雷多虽然背叛过迈克,不过后来悔过怎么看也罪不至死。但是家族利益高于一切、叛徒必须受到惩罚——这是黑道法则,泰西欧、保利(Paulie Gatto,教父的司机兼贴身保镖)、卡洛、法兰基都难逃一死;而且大多数人也或多或少忽视了迈克早已从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沉沦为冷血黑帮老大的现实。事实上,这段情节在小说中并没有,共同编剧马里奥·普佐和科波拉就这个情节也产生过分歧,科波拉最后同意迈克应该等到母亲过世后再动手。弑兄是迈克一生中最大的罪孽,这也为《教父3》中的他饱受煎熬埋下伏笔。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夕阳下的迈克在湖边寂然独坐。实际上这个镜头还有一个结束画面:迈克的儿子安东尼(由一个18岁的演员扮演)宣布不会继承父业。当天那个镜头刚拍到一半,科波拉感觉光线不够了,就宣布停机,结果之后也没能继续把镜头补拍完整。

      电影公映前的试映活动囊括了观众提出的一些意见,其中反映最大的问题是青年维托和迈克两个故事间的转换过于频繁,使人感觉混乱。于是科波拉和剪辑组决定加长每段故事的叙述时间,减少两条线的切换频率,这一改动直到公映日前夕才完成。

      《教父2》上映后,被媒体和观众视为是影史上如凤毛麟角般可与前集并称经典的电影,有评论认为《教父2》足以媲美《教父》甚至超越了它。在第47届(1975)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教父2》成为影史上少数以续集电影之姿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之一,也是影史上唯一有两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系列。

      柯波拉拍摄的《窃听大阴谋》与《教父2》共同入围最佳影片奖,这是影史上第三次由一位导演执导的两部电影入围同年最佳影片奖(第一次是维克多·弗莱明在1939年的《乱世佳人》和《绿野仙踪》,第二次是希区柯克在1941年的《海外特派员》与《蝴蝶梦》)。继科波拉之后,又有两位导演也取得了相同的成绩:1978年赫伯特·罗斯(Herbert Ross)的《再见女郎》(The Goodbye Girl)和《转折点》(The Turning Point),2001年史蒂芬·索德伯格的《永不妥协》和《网络》。

        1993年《教父2》由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和《教父》并列为国宝级电影;2007年《教父2》入选美国电影学院(AFI)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百部电影,排名第32位、十大黑帮片中排名第3位。

科波拉的生平介绍

(弗朗西斯-科波拉之女)

索菲亚第一次走上银幕是1972年在她父亲执导的影片《教父》中饰演婴幼儿麦克·弗朗西斯·里兹。两岁时,她又在《教父2》中饰演了一个在轮船上玩耍的儿童。随后的几年中,索菲亚又继续在她父亲执导的四部电影中登台亮相过。后来,她还分别在蒂姆·伯顿导演的一部短片和尤瑞克·保加耶维奇执导的长片《安娜》中出演过角色。1990年,索菲亚·科波拉又在《教父3》中顶替了薇诺娜·赖德出演的角色。遗憾的是,该片却使她得到了“金酸梅奖”的两个奖项——最差新人奖和最差女配角奖。她最后出演的一部电影是1992年“InsideMonkeyZetterland”,此时她开始意识到她应该继承她父亲的事业,投身于导演。于是她考入加利福尼亚州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创作。1998年索菲亚·科波拉执导了她的第一部影片《LicktheStar》,这是一部短片,由她亲自担任编剧。1999年她拍摄了第一片《之死》(TheVirginSuicides),并亲自创作了影片剧本。对于索菲亚来说,导演事业似乎是她的理想选择。索菲亚为此荣获了“好莱坞最佳年轻导演奖”和“MTV电影制作最佳新人奖”。2003年,她再次编写、制作并执导了另一片《迷失东京》。这是一部浪漫喜剧片,由比尔·莫瑞和斯嘉丽·约翰逊联袂主演。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为科波拉女士赢得了“逆流最佳女演员奖”。作为老科波拉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以一部仅用27天就完成的《迷失东京》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迷失东京》是那种完全无法与《魔戒》这样的大片进行比较的电影。但这样一部小成本、非主流的影片却获得本届奥斯卡奖四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一尊最佳原创剧本的小金人。科波拉家族的人仿佛都有点石成金的魔力,他们既可以完成《教父》这样的鸿篇巨制,也可以在类似《迷失东京》这样小制作的纯文艺片上赢得尊重。科波拉家族的人注定都是要搞电影的,经过十年沉寂,索菲亚终于以导演的身份重返影坛,而且出手不凡。2006年,索菲亚与克里斯汀·邓斯特再次合作,推出《绝代艳后》,该片同样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再次证明了索菲亚的导演功力。电影世家出身的新锐女导演索菲亚·科波拉(SofiaCoppola),07年11月证实她于二十八日产下一女,宝宝名字取为“罗咪”。这是她与法国摇滚歌手男友汤玛斯马尔斯的第一个孩子。三十五岁的索菲亚·科波拉(SofiaCoppola)曾以“爱情不用翻译”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

索菲亚·科波拉(SofiaCoppola)是“教父”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的爱女,她还在襁褓时期就曾在“教父”第一集客串亮相,从小与电影结下不解之缘。

“爱情不用翻译”是她执导代表作,不仅让影评眼睛为之一亮,更让她入围奥斯卡最佳导演。虽然未能如愿获得最佳导演奖,但她却成功勇夺奥斯卡最佳编剧。

索菲亚·科波拉(SofiaCoppola)曾有一次离婚纪录,前夫是知名导演史派克·李,一九九九年结婚,二零零三年离婚。

教父2的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因为《教父》第一集取得了成功,让导演科波拉赢得了投资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于是在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2》。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普佐与科波拉就迈克是否应该杀死弗雷多存在很大争议,最终科波拉同意了普佐的观点,但条件是迈克必须等到他母亲过世之后才能这样做。在电影开拍前,电影公司的人和科波拉就电影的名字争论不休,电影公司的人觉得如果叫《教父》续集会让观众感到困惑,所以最后就取名《教父2》 。

演员阵容

《教父2》的男一号迈克尔·柯里昂仍然由在《教父》第一集中扮演该角色的阿尔·帕西诺饰演。罗伯特·德尼罗在《教父》第一集中试镜时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当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为《教父2》寻找演员时,他看到了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电影《穷街陋巷》,于是决定德尼罗应该在这部电影里担当主演。李·斯特拉斯伯格在出演《教父2》之前已经隐退多年,但是阿尔·帕西诺同科波拉的父亲卡米恩·科波拉说服了他再次出山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简介及详细资料

早年经历

1939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一个义大利移民家庭。科波拉童年时就混迹于剧院后台,还经常偷看父亲的演出。9岁的时候,他得了小儿麻痹症,天天躺在床上,在自己的大脑里编故事玩。17岁时,他进入了霍夫斯特拉大学戏剧系。大学毕业后,科波拉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专攻电影,其间,他应聘参加了好莱坞导演罗杰·科曼的摄制组,当了一名打杂工。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演艺经历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62年,科波拉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作品《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此后一直在尝试着拍一些短片,其中还包括了 *** 。但这些作品只给他带来了一些赞誉,却让他逐渐地陷入到经济危机当中,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导演的天分。

1960年后期,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与罗杰·科曼一起制作低成本电影,并撰写剧本。

1969年,他与乔治·卢卡斯一起创建了美国活卡通片(American Zoetrope)工作室。

1970年,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因与埃德蒙·诺思合写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而获得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此后,科波拉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1971年,因为拍片欠账的缘故,封了科波拉的办公室。由于被上了绝路,科波拉不得不接下了派拉蒙公司《教父》的拍摄工作。

1972年,科波拉执导的黑帮电影《教父》上映,他有意识地去表现了美国黑手党的活动与美国政界、司法界的关系,而且还从同情的视角去表现了这些人物的“人性”。影片上映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反响。影片耗资700万美元,却赚回3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该片获得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11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科波拉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由此,科波拉赢得了投资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

1974年,由于《教父》第一集取得的成功,派拉蒙公司提出了《教父2》的拍摄计画,该片仍由科波拉执导并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和影片的监制工作,该片获得了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11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6项奖项,成为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续集电影;而同年上映的,由科波拉编导的惊悚电影《对话》获第27届坎城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金棕榈奖。

1979年,科波拉独资拍摄了冒险剧情片《现代启示录》。在该片中,他试图用哲学的观点来叙述以战争为代表的暴力如何使人异化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不惜血本,共耗资3600万美元。此片推出后,美国评论界一片死寂,观众们对这部高成本新片也并没有表现出科波拉斯待的热情,在奥斯卡上也毫无作为,这使得他遭受了重大打击。不过科波拉因该片获得了第32届坎城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2年至1987年,科波拉相继执导了爱情片《心上人》,剧情片《斗鱼》,犯罪片《局外人》、《棉花俱乐部》,奇幻爱情片《佩姬苏要出嫁》和剧情片《石花园》等诸多影片,但大多反映平平,既无艺术成就也谈不上票房成绩。

1988年,科波拉离开了好莱坞。

1990年,科波拉执导了黑帮电影《教父3》,影片主角延续前作,但加入了安迪·加西亚饰演新一代人,导演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也参加了演出。影片获得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和第48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各7项提名。

1992年,执导并监制了由加里·奥德曼、基努·李维斯主演的恐怖电影《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该片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科波拉因此获得第19届土星奖最佳导演。

1996年,科波拉拍摄了内蕴悲凉的喜剧片《家有杰克》,讲述一个患有早衰症的男孩杰克的故事。影片以喜剧形式向人们阐述了珍惜光阴的生活理旨,上映后受到好评。

1997年,编导了改编自美国作家约翰·格里森姆同名小说的剧情片《造雨人》。

2007年,10年没有电影问世的科波拉携哲学冥想片《没有青春的青春》回归影坛,该片改编自罗马尼亚作家兼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的小说,拍摄达18个月。

2009年,编导并监制了参杂科波拉早年回忆的半自传性质电影《泰特罗》,该片在第62届坎城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以开幕影片的形式首映。

2010年11月14日,科波拉获得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欧文·G·托尔伯格纪念奖(即终生成就奖)。

2011年,编导制作了由艾丽·范宁、方·基默主演的惊悚剧情片《此刻与日出之间》,影片讲述了一个融合了哥德式恐怖和浪漫的故事,部分内容为3D版,是科波拉首次拍摄3D电影。

主要作品

参演电影

上映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3 帕罗奥图 The Judge 吉雅·科波拉 艾玛·罗伯茨, 詹姆斯·弗兰科 2006 Heard Any Good Movies Lately?: The Sound  ---- Kim Aubry Ioan Allen, Richard Beggs 2005 AFI Tribute to Gee Lucas ---- 刘易斯·霍尔维斯 Melissa Disney, 沃伦·比蒂 2004 科西嘉历险 ---- Alain Berberian 克里斯汀·克拉维尔, 让·雷诺 2001 R2-D2: Beneath the Dome ---- Don Bies, 斯宾塞·萨瑟 Bob Hesse, Robbie Edwards 1994 The World of Jim Henson ---- ---- Jim Henson, 弗兰克·奥兹 1991 黑暗之心 ---- ---- 山姆·伯顿斯, 马龙·白兰度, 考林·加普 1982 反向角 Himself 维姆·文德斯 维姆·文德斯 1979 现代启示录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马丁·辛, 马龙·白兰度 1975 The Godfather Comes to Sixth St. ---- Mark Kitchell John Broschak 1963 The Young Racers ---- 罗杰·科曼 马克·达蒙, 威廉·坎贝尔 1962 猎战 ---- Denis Sanders 约翰·萨克松, 罗伯特·雷德福

导演作品

上映时间 剧名 主演 1962年2月12日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June Wilkinson、Don Kenney 1963年6月17日 《恐惧》 波利斯·卡洛夫、杰克·尼科尔森 1963年9月25日 《Dementia 13》 威廉·坎贝尔、Luana Anders 1966年12月9日 《艳侣迷春》 Elizabeth Hartman、杰拉丹·佩姬

1968年10月9日

《彩虹仙子》 弗雷德·阿斯泰尔、佩图拉·克拉克 1969年8月27日 《雨人》 罗伯特·杜瓦尔、雪莉·奈特 1972年3月24日 《教父》 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 1974年4月7日 《对话》 吉恩·哈克曼、约翰·凯泽尔 1974年12月20日 《教父2》 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 1979年8月15日 《现代启示录》 马丁·辛、马龙·白兰度 1982年2月12日 《心上人》 弗雷德里克·福瑞斯特、特瑞·加尔 1983年3月25日 《局外人》 马特·狄龙、拉尔夫·马奇奥 1983年10月21日 《斗鱼》 马特·狄龙、米基·洛克 1984年12月10日 《棉花俱乐部》 黛安·莲恩、理查·基尔 1986年9月12日 《伊奥船长》 麦可·杰克逊、安杰丽卡·休斯顿 1986年10月10日 《佩姬苏要出嫁》 凯萨琳·特纳、尼古拉斯·凯奇 1987年5月8日 《石花园》 詹姆斯·凯恩、安杰丽卡·休斯顿 1988年8月12日 《塔克:其人其梦》 杰夫·布里吉斯、琼·艾伦 1989年3月1日 《纽约故事》 伍迪·艾伦、米娅·法罗 1990年12月25日 《教父3》 阿尔·帕西诺、安迪·加西亚 1992年 《教父传奇:1901-1980》 阿尔·帕西诺、罗伯特·杜瓦尔 1992年11月13日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加里·奥德曼、薇诺娜·瑞德 1996年8月9日 《家有杰克》 罗宾·威廉士、黛安·莲恩 1997年11月21日 《造雨人》 马特·达蒙、丹尼·德维托 2000年1月14日 《逾时空危机》 詹姆斯·斯派德、安吉拉·贝塞特 2008年4月21日 《没有青春的青春》 蒂姆·罗斯、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那 2009年6月11日 《泰特罗》 文森特·加洛、阿尔登·埃伦瑞奇 2011年9月11日 《此刻与日出之间》 艾丽·范宁、方·基默

监制作品

时间 剧名 1963年 《恐惧》 1971年 《五百年后》 1973年 《美国风情画》 1974年 《对话》、《教父2》 1979年 《现代启示录》、《黑神驹》 1980年 《影武者》 1982年 《哈麦特》 1983年 《失衡生活》、《黑神驹2》、《斗鱼》 1985年 《三岛由纪夫传》 1987年 《石花园》、《男子汉不会跳舞》、《狮心王》 1988年 《变形生活》 1989年 《Wait Until Spring, Bandini》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传奇:1901-1980》、《风:超越极速》、《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1993年 《秘密花园》 1994年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1995年 《天生爱情狂》、《玉米田的天空》、《穿梭阴阳恋》 1996年 《家有杰克》、《黑天使》 1997年 《山上的幸存者》、《奥德赛》、《巴迪》 1998年 《Outrage》、《白鲸》 1999年 《佛罗伦斯人》、《自杀》、《化身博士》、《第三个奇迹》、《断头谷》 2001年 《完美女人》、《惊心食人族》、《暹罗女王》、《终止不幸》 2002年 《Pumpkin》、《杀手探戈》 2003年 《惊心食人族2》、《迷失东京》 2004年 《金赛性学教授》 2006年 《绝代艳后》、《特务风云》 2007年 《没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罗》 2010年 《在某处》 2011年 《此刻与日出之间》 2012年 《在路上》

编剧作品

时间 剧名 1962年 《The Bellboy and the Playgirls》 1863年 《闹鬼的宫殿》、《Dementia 13》 1966年 《蓬门碧玉红颜泪》、《巴黎战火》、《艳侣迷春》 1969年 《雨人》 1970年 《巴顿将军》 1972年 《教父》 1974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对话》、《教父2》 1979年 《现代启示录》 1982年 《心上人》 1983年 《斗鱼》 1984年 《棉花俱乐部》 1986年 《伊奥船长》 1989年 《纽约故事》 1990年 《教父3》 1992年 《教父传奇:1901-1980》 1997年 《造雨人》 2007年 《没有青春的青春》 2009年 《泰特罗》 2011年 《此刻与日出之间》

<<教父>>简介及社会背景

反映一个家族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力图重生的轨迹一部最具史诗气魄的揭露明争暗斗内幕的影片一幅气势恢弘的"社会图卷"_

1972年出品导 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 演:马龙·白兰度 艾尔·帕西诺

·第四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奖·第三十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等五项大奖·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电影《教父》是根据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好莱坞青年导演科波拉执导的一部经典黑帮片。影片描述了黑手党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外来移民为生活所,铤而走险,靠走私、、贩毒、谋杀而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他们依赖非法营生而逐步发展壮大,其势力也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枢纽部门也有了他们的代理人。当他们羽翼丰满时,便不满足于现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会,毫无恐惧地享受他们的财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由非法社会向合法社会的过渡却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层意义在于它为美国电影史上一个十分悠久的经典类型--犯罪片开拓了宽广的前景,它不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现领域,其思想意义和内涵也远远超越了暴力的范畴,并将主题升华为人类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交替中的深层意义--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轰动一时,取得了商业和评论上的双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马龙·白兰度带动的"马龙·白兰度热"像旋风一样几乎波及整个世界,而导演科波拉也从此奠定了他在好莱坞中的"教父"地位。

马里奥·普佐当年创作的小说《教父》是美国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转折点,它使黑手党问题引起了举国上下的普遍注意,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反映黑手党的作品就如雨后春笋一般繁盛起来,但是我们认为,没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并论。

--美国《旧金山时报》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细的笔墨描述了黑手党全盛时期的家族恩怨,在这部格局庞大、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大制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处理得有条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专业技巧不得不令人叹服。科波拉在选角方面的独到之处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胆起用在影坛沉寂多年的马龙·白兰度饰演教父一角,不仅使其成为奥斯卡影帝,也让他再次成为超级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续集也得以进入美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挤进"百大"的续集电影。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

《教父》是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一部美国影片,它把黑手党作为一个隐喻,不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着所有的权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的。--《纽约时报》

在《教父》里,自然与文明的对立似乎已不存在,银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单一的世界,科莱昂早已通过暴力建成庞大的家族,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匪帮也已从过去对商业组织的模仿变成了真正的企业,并向社会各领域渗透,在这里,自然与文明已经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

--著名影评人 冯凯 国胜连

纽约的教父维托·唐·科莱昂通过与要人互相勾结,不择手段地扩展势力,成为科莱昂家族的首领、黑手党的头子。他与美国东部地区和纽约的其他几个大家族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科莱昂育有三子一女,长子桑尼性格凶猛,脾气暴躁,是他的主要助手;次子弗莱德胆小怕事,有些窝囊,不受重用;小儿子迈克尔刚从军队回来,长相斯文,遇事稳重;女儿康妮年轻貌美,性格温柔。

康妮同卡洛结婚了,但婚后不久即遭到卡洛的暴力,桑尼痛打了卡洛一顿,对方一直怀恨在心。贩毒黑帮头子索洛佐要同教父合作,但由于他最近已同塔塔格利亚家族有了联系,而塔塔格利亚家族又和巴士尼家族串通一气。为此教父拒绝了索洛佐的要求。

一天,教父在上街的时候被暗算,连中数。与此同时,他的军师汤姆也被索洛佐劫持,但索洛佐的目的是要他为自己跟桑尼讲和进行斡旋,之后就将他放了。这时一个手下匆匆从外面回来,轻声告诉索洛佐,教父并没有死。

教父的险遭不测使桑尼怒火中烧,他根本不理会汤姆的劝告,决心要为父亲报仇,并不让弟弟迈克尔参加,迈克尔只好决定先去探望父亲。在医院里,迈克尔发现警长麦克洛斯基已加入敌对的一伙,自己和父亲差点丧命,十分震怒。

桑尼派了上百个人去跟踪索洛佐,图谋暗杀。而索洛佐却托人捎信来,建议谈判,并要求迈克尔去。于是,经过周密策划和安排,迈克尔赴约了,在会谈中,他以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大胆干掉了索洛佐和麦克洛斯基,为家族报了仇。

教父基本伤愈出院,返家疗养,他得知迈克尔因杀了索洛佐和警长后已经躲藏起来的消息后很不以为然。

由于卡洛的出卖,桑尼被暗害了,教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不愿追查下去,倾向于和谈,而各大家族虽然举行了会谈,达成了"和平协议",但暗中的仇杀、倾轧、排挤并没有结束。

流浪在西西里的迈克尔被一位名叫阿波萝妮娅的女郎迷住了,两个人举行了婚礼。当他得知大哥桑尼被害后,复仇心切,决定马上回纽约。然而临行前,被收买的保镖法勃利齐奥在迈克尔的车上装了,迈克尔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尔回到了纽约,教父见他有雄心,有魄力,便让他继承了家业。

不久,迈克尔找到了以前的女友凯,两人结婚成家,并生有一子。

教父病故了,迈克尔一方面觉得失去了依靠,一方面又觉得从此可以自行其道了,于是开始执行多年的复仇计划。他先是除掉了几个其他家族的仇敌;为了给桑尼报仇,他亲手勒死了出卖桑尼的卡洛;接着又一结果了法勃利齐奥的性命,为前妻报了仇。

迈克尔终于满足了,他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小说《教父》

196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教父》是美国出版史上的头号畅销书,它详尽地描述了美国纽约5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维托·唐·科莱昂一家采用各种极端手段,实现了在整个美国黑帮势力团体中的独尊地位的全过程。在这场斗争中有黑帮团伙之间的火拼,有走私贩毒的嚣浪,有赌场的烟云,有的人欲横流……本书被认为是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现象的最具权威的作品。

许多人在评论《教父》时都说:"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阴险的犯罪集团的权威性小说。生动的故事所揭示的和社会的真理,比起所有的家、政论家和一切新闻报道合起来所揭示的还要多。"

《教父》这本小说在美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恐怕很难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由于这本小说的出版,黑手党在美国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人民在震惊之余开始动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展开对黑手党的扫荡。黑手党再也不能像在西西里那样肆无忌惮,他们在FBI的穷追猛打之下,逐渐地分崩离析,步步瓦解。虽然我们不能说是《教父》直接导致了这一结果,但至少它是一剂催化剂,调动了社会的关注情绪,使黑手党暴露于公众面前,加速了它在美国的衰灭。

☆在《教父》获得成功后,1974年,科波拉与《教父》的原作者普佐再次合作,改编和拍摄了《教父Ⅱ》。《教父Ⅱ》以登上教父位置的第2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为主线,并在这条主线延续的同时,不断插入第一代科莱昂的奋斗史作为影片的副线。影片以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对两代教父的性格进行了对比。而这种有历史渊源的人物品格的描写,也使得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具深度。

1990年,科波拉再度拍摄了《教父Ⅲ》,它使影片的思想和意义更为系统和深刻。

☆影片《现代启示录》是科波拉的一部反映越南战争题材的精心力作。该片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作《黑暗之心》,体现了科波拉对于战争暴力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的深切反思。在影片中,科波拉巧妙地将古老的情节模式与现实主义的主题融合在一起,以旅程本身为情节,展开了一种近乎荒诞的"实况记录"。这种战争题材与"歌剧式"手法的叠加使影片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和荒诞感,它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探讨,也是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马丁·斯科西斯的新作《纽约黑帮》承袭了他一贯的风格:把所有的精力倾注于对美国社会底层场景的描述。它淡化了影片的故事性,而着力描述了1846年到1863年间发生在美洲新上的移民纷争,力图向人们展现19世纪中期混沌无序和血腥的社会画卷。黑帮的火拼,儿子替父报仇等等都是背景,真正走在前台的是那些邋遢肮脏的人群、狡猾的女扒手、交易的政客、无耻的,甚至是那些乱后留下的焚埋了4天4夜的尸体……影片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美国诞生于街头"这个论点,这种不同寻常的铺排而成的历史画卷对每个影迷来说无疑是一次饕餮大餐。

科波拉的影路历程

在刚刚被英国某杂志评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中,作为唯一一名上榜的女性,索菲亚·科波拉的经历堪称传奇。

索菲亚·科波拉的“凤凰三重奏”

英国权威电影杂志《电影大全》近日评选出“史上百位伟大导演”,曾执导《迷失东京》、《绝代艳后》的索菲亚·科波拉成为唯一一名榜上有名的女导演。《电影大全》给她的评语非常独特,“做演员她表现垃圾,但作为导演却很有主见,她的作品能打破固有框框,展现出她勇敢、冷傲及爱幻想一面。”

这位出生于好莱坞名门世家,集模特儿、摄影师、设计师、演员、导演、编剧于一身的女人,虽然被人评价为“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女人,她几乎得到了一切她想要的东西”,但也曾经遭受唾骂被电影界遗弃,然而沉寂多年后,作为导演的她只用了三部大银幕作品就让无数之前不屑的眼神变成惊叹和赞赏。

盛名所累:她曾被电影遗弃

1971年5月,好莱坞的名门望族——科波拉家族喜添千金。科波拉家族在电影界的地位绝不亚于界的肯尼迪家族和布什家族,这位一出世就被家族光环笼罩,不用飞上枝头已是凤凰的女婴,正是索菲亚·科波拉。

她的父亲,家族掌门人是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执导经典黑帮电影《教父》三部曲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而有这样一位父亲的好处就是,索菲亚还在襁褓之中就被作为“道具”带上了银幕,在《教父》结尾作为接受洗礼的小婴儿出现,在无知无觉中便与观众打了个招呼。两岁时,她再次出现在《教父Ⅱ》中,饰演了一个在轮船上玩耍的儿童。从小索菲亚就跟着拍片的父亲奔波各地,“我在世界各地上学,就像一个随军的孩子。”在父亲的安排下,8岁的索菲亚开始了她的“正式演出”生涯,相继出演了老科波拉执导的《斗鱼》、《局外人》等多部影片和另外几位导演执导的电影,频繁在银幕上曝光。家族名望无疑给索菲亚带来很多机会和便利,但盛名之下的生活并不是一路凯歌。1990年,索菲亚18岁,坚持“上阵父女兵”的老科波拉在最后一刻用她替掉了由本已选定的薇诺娜·赖德在《教父Ⅲ》中出演的角色。这次的临阵易将非但未给第一次担纲主演的索菲亚带来任何赞誉,由于演技稚嫩,观众对科波拉家族“理所应当”有好表现的观念在索菲亚身上得不到回应,影片公映后媒体和对其大肆讨伐,人们嘲笑她的鹰钩鼻,批评她不够漂亮的脸孔,甚至在她饰演的角色被杀时影院观众齐声欢呼。当“可耻的裙带关系”,“一场令人发笑的表演,毫无前途可言”等刺耳的评论铺天盖地向索菲亚席卷而来,索菲亚遭遇了她人生第一个低沉期。

随后在《星球大战前传Ⅰ》里索菲亚的表演也被众人嗤之以鼻。第二年3月,美国“金酸莓奖”颁给她最差女配角奖和最差新人奖。面对这样的打击,在演完电影《InsideMonkeyZetterland》之后,索菲便无奈退出了银幕。

载誉而归:她因导演而成功

事业受挫的索菲亚离开了好莱坞,但或许天生注定和电影有不解之缘,作为演员表现失败的索菲亚将会以另一种身份回归电影界。

据说,在索菲亚还只有3岁时,有天老科波拉和太太突然在车上大吵起来,在吵得不可开交之际,索菲亚突然大喊一声:“Cut!”从那一刻起,老科波拉就认定这个小女儿将来会成为导演,因为她已经知道如何掌握失控的现场。1998年,离开电影界快10年的索菲亚尝试导演了一部仅长14分钟的短片《LickTheStar》。虽然短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赢得了一些褒扬,索菲亚却还没有底气说“我要成为一名导演”。

1999年是索菲亚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被小说《之死》吸引,那种对难以忘怀的青春期故事的描写牢牢抓住了她。“我很想把它拍成电影,”索菲亚说,“它激发了我的创作。”索菲亚开始埋首创作,最终拿出的剧本好得令电影公司不惜弃用原稿,甚至请她亲自执导该片。

这次索菲亚以导演身份重出江湖,耍出了一记漂亮的回马。

在《之死》中,索菲亚细腻地营造了一种哀怨的怀旧格调,流露出的青春期少女的深邃忧伤震惊了世界。影片一上映,就受到近乎狂热的欢迎。《之死》令索菲亚荣获了“好莱坞最佳年轻导演奖”和“MTV电影制作最佳新人奖”两项殊荣。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它被盛赞为“让人为之一振的导演作,可以拿金摄影机奖的影片!”她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让人们重新把目光聚焦于科波拉家族。索菲亚兴奋地说:“第一次在如此声名显赫的家庭之外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真令人兴奋,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说《之死》让索菲亚顺利地在电影界立稳脚跟,那么第二部作品则把她推到了舞台的中心。2003年,由索菲亚再次编剧、导演,投资仅400万美元且只有了27天就拍摄完成的《迷失东京》使她再次成为焦点。索菲亚坦言自己是王家卫迷,该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影片讲述了两个陌生美国男女在东京相遇的故事,索菲亚精妙到位的拿捏使影片流淌出不可抵御的忧伤和迷离却又不失温情脉脉。《迷失东京》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威尼斯电影节最受欢迎影片奖、金球奖最佳电影剧本奖,囊括美国“精神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四项大奖,同时获得第76届奥斯卡金像奖4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原创剧本奖。索菲亚因此成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美国女导演。

2006年,索菲亚大胆地把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搬上银幕。号称每次拍摄都需四小时的造型,被称为索菲亚“最野心勃勃的影片”的《绝代艳后》,在第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中,摘得“最佳服装设计奖”桂冠。

作为一个只拍过三部电影的导演,在英国电影杂志《电影大全》近日“史上百位伟大导演”评选中,索菲亚赫然上榜,且成为唯一一位被选中的女导演。

索菲亚效应:时尚界的“缪斯女神”

在那段离开好莱坞的时间里,索菲亚对时装和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天意从来就偏袒这位天之骄女,她一直是时尚界炙手可热的宠儿。她所引领的潮流指标更被誉为“索菲亚效应”而风靡欧美,不断获得国际时尚媒体的赞誉。独特的衣着品位和设计风格令她在时尚圈里大放异彩,索菲亚还曾被美国时尚杂志《名利场》授予年度十佳衣着奖。

早在加州艺术学院上学的时候,身材高挑的索菲亚被著名时装大师朗格·斐邀请当“香奈儿”的代言人。除了在T形台上散发魅力之外,索菲亚更渴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天资聪颖的她不断尝试每个艺术领域,曾浅尝绘画与摄影,另外还随设计师卡尔拉格福德学习服装设计。后来索菲亚加入服装品牌X-Large成为其合伙人,激发起索菲亚创业的劲头。经过一番努力,属于索菲亚的休闲时装品牌“MilkFed”终于诞生。1997年,MilkFed获时尚杂志评选的最佳时装品牌之一。

此外,她还身兼法国名牌LV设计总监马克·雅格布的潮流顾问,马克的个人品牌时装每季都以索菲亚为潮流指标。还将一款手提包命名为“Sofiabag”,这款红色的豪华鳄鱼皮手提包售价更是高达近7000美元,被列为马克·雅格布设计的十大手提包之一。

之后索菲亚又把精力转移到摄影跟视觉设计。她专为《时尚》、《》、《细节》等杂志拍照,这为她后来在电影里定位独特的视觉风格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