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学习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识 旅游规划 生活小知识 家乡美食 养生小知识 健身运动 美容百科 游戏知识 综合知识
当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综合知识 > 

婚书怎么写|婚书怎么写内容和各式

栏目: 综合知识 / 发布于: / 人气:6.62K
1.婚书怎么写

一般这种文书,以新郎父亲的身份写。用一张大红纸,折成若干竖行(以双为宜)。如图例以12行写就,暗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之深刻寓意。

婚书怎么写内容和各式 婚书怎么写

第一列

一般写“喜帖”或“婚书”二字

第二列

婚眷(或写成姻弟)***顿首拜上 (***常是男方父亲名讳)

第三列

常写就:“大德望翁*老亲家先生 台鉴”或写就:“大德望*府老亲家先生 台鉴”(*常为女方姓氏)

第四列、第五列、第六列、第七列为一个整体

伏以 合 吾门犬子*** 男 (***新郎姓名)

之 君门令爱*** 女 (***新娘姓名)

作 结为佳偶

天 永戴百年

第八列、第九列为一整体

谨选 公元****年**月**日 (***数字年月日)

农历**年**月**日 谷旦(或吉旦) (**天干地支纪年法)

第十列

择于***大酒店举行婚礼 大吉

第十一列

伴娘属** 大吉 有无禁忌 (**生肖;注明有无禁忌)

第十二列

婚眷(或写成姻弟)***再顿首

2.婚书怎么写

写婚书: 被邀请者的姓名应写全,不应写绰号或别名;在两个姓名之间应该写上"暨"或"和2113",不用顿号或逗号;应写明举行婚礼的具体日期(几月几日,星期几);写明举行婚礼的地点。

一、5261请柬:是一4102个汉语词语,又1653称为请帖、简帖;为了邀请客人参加某项活动而发的礼仪性书信;请柬有单双面之分。二、作用:使用请柬,既可以表示对被邀请者的尊重,又可以表示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凡召开各种会议,回举行各种典礼、仪式和活动,均可以使用请柬;请柬在款式和装帧设计上应美观、大方、精致,使被邀请者体味到主人的热情与诚意答,感到喜悦和亲切。

3.婚书怎么填写

根据上面的需要的填进去,数字要用中文数字。

1、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2、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3、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

4、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5、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6、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

7、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8、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

9、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10、在我们的人类繁衍的历代的历史中,婚书从无到有,从无文本到有文本,从无法律规定到有法律规定,可以说经历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

11、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五件婚书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咸丰年间的婚书。

12、第二件婚书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清封建王朝统治以后的婚书。

13、那么第三件婚书是1948年解放区的婚书。

14、第四件婚书,是1949年10月1日的婚书。

15、第五件婚书是我们的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以后登记的婚书。

4.婚书怎么填写

根据上面的需要的填进去,数字要用中文数字。

1、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2、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

3、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 4、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5、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6、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

7、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8、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

9、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10、在我们的人类繁衍的历代的历史中,婚书从无到有,从无文本到有文本,从无法律规定到有法律规定,可以说经历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

11、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五件婚书中,年代最早的是清咸丰年间的婚书。 12、第二件婚书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推翻清封建王朝统治以后的婚书。

13、那么第三件婚书是1948年解放区的婚书。 14、第四件婚书,是1949年10月1日的婚书。

15、第五件婚书是我们的国家颁布的《婚姻法》以后登记的婚书。 。

5.婚书怎样添写

立写“婚书单”:“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附:旧“婚书单”样式(红纸一张分条开列)

婚书单

一论上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冠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上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一论下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注:

①上头:即打开发辫、盘上纂的时刻;

②冠戴:戴上凤冠,穿上“迎衣”(“迎”这里俗读为“宁”)的时刻;

③忌三相:凡一个相属在有关年份都要忌相冲克的三相,民间旧俗,凡新人上下轿或抬嫁妆时,所忌的属相人就得回避,否则,对双方都不利。一般戒规是: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知道后要自觉避开。

5.送好日子: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下面的供参考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6.婚书的写法

【古代婚书一】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古代婚书二】嘉礼初成,良缘遂缔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同心同德,宜室宜家永结鸾俦,共盟鸳蝶此证【古代婚书三】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古代婚书四】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古代婚书五】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古代婚书六】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7.选择婚姻吉日如何写婚书

虽然静修但这段时间依然涉及很多婚姻择日!做为一个传统的风水师自然要涉及很多文书帖式!婚姻择日中就少不了庚书或请婚书等等!对于很多现代风水学习来说!熟悉了解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少的!否则容易闹笑话!传统婚礼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习惯,自然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但各地风俗不一样丨大体还是差不多!现将德禄斋流传的请婚书帖公开!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备不时之需

传统习惯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改变的东西,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传统婚宴还是大婚当天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少了婚宴的话,很有可能你们结婚一两年之后很多朋友都还不知道你们结婚。正所谓明媒正娶,尤其对女孩子的家里,可能对这样形式上的东西更为看重

大婚当天的婚宴上,所有比较亲近的亲朋好友都会应邀前来,见证着你们的爱情修成正果,在所有人的注视和祝福之下,你们终于能够走进结婚的礼堂。新娘挽着新郎走过红毯的那短短几分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记忆,从这一刻起,你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只有甜蜜的爱情,还有巨大的责任。

在婚宴上的时候呢,大家都会一起分享你们的幸福,可能还给你们出一些甜蜜的小难题,一直到婚宴完毕把新人送入洞房,然后接着闹腾,每个人的喜悦之情都溢于言表,这样才会有大喜之日的味道嘛。传统婚礼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托媒提亲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

请期”也称“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此时,男女方的亲戚朋友都要送贺礼。送女方的贺礼称为“送花粉”。女方除准备好嫁妆外,还要准备出嫁时携带的特殊物品

主要有:一是“上轿鞋”5双,春夏秋冬各一双,另加水鞋一双,表示夫妻风雨同心,共同走好今后的道路;二是乌丝和白丝缚箸,喻婚后早得贵子,夫妻白头偕老;三是桔饼、龙眼干各一碗(俗称“公婆碗”),用于新婚时拜“花公妈”,并以此象征生活甜蜜,“桂子兰孙满堂前”;四是香粉及五色丝线。女方出嫁前,要用丝线“挽面”,意谓“去开额”(开窍、会持家),出嫁满月和四个月,也要“挽面”,俗称“挽脱产”。“挽面”用过的丝线要挂在石榴花上;五是红壳、酒饼、绿豆、早粟、芝麻等五色种子,寓意“五子登科”,财丁兴旺;六是“鸳鸯肚兜”(也称“荷包”、“腰袋”)一个,用于装五色种子和新剪的“鸳鸯草”(双株的厚香草)草头及一对“如意”,喻结发夫妻,成双成对,吉祥如意。七是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八是“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8.唐代婚书怎么写,

婚礼古名“六礼”,即《仪礼士婚礼》疏所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是婚事进行过程中的六个程式。

按照礼经规定,在行六礼之前应先遣媒人通辞,称为“下达”,获得准许后才能依此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六礼各有不同作用,据《艺文类聚》卷四○《礼部下婚》引《郑氏婚礼谒文》采用较通俗的解释说:“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

纳徵,用束帛,征,成也。请期,谓吉日将,亲迎谓成礼也。”

尽管说得不够清楚,但总的看来不过是婚姻之家从初达成协定后不断往来接触,直至婚姻完成的一些名目。且六礼虽始终被列入历代朝廷正礼,在后世看来却并不完全实用,所以有些便不免空存其名,有些却被充实以不同内容,书仪中的通婚书便是其中之一。

通婚书又称通婚函书,在赵守俨先生的文章中曾经有过介绍,并认为颇似后世的庚贴,但对其与古婚姻六礼的关系语焉未详。敦煌书仪中出现的通婚书,其具体样式如P.3442杜友晋《吉凶书仪》所示:通婚书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

月日,名顿首顿首。阔叙既久,倾属良深。

孟春犹寒,体履如何?愿馆舍清休。名诸疹少理,言展未即,惟增翘轸。

愿敬德厚,谨遣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名第某息某乙,令淑,愿托高媛,谨因姓某官位,敢以礼[请]。姓名白。

相对通婚书,女家也有答婚书与之对应:月日,名顿首顿首:乖展稍久,倾仰唯积。辱某月日书,用慰延伫。

孟春犹寒,体内何如?愿馆舍休宜,名诸疹弊,言叙尚馀,唯增眷仰。愿敬重。

谨还白书不具。姓名顿首顿首。

名白:第某女随言之)四德无闻,未闲礼则;承贤某息顾存姻好,不敢敬违。姓名白。

通婚书从内容而言即是求婚书,所说“皆两纸真书,往来并以函封”,据赵和平指出,乃是采用月日在前,一书两纸,每纸都有开头和结尾的复书形式。答婚书亦然,其两纸之分即依上分段所示。

赵守俨先生指出,通婚书“一幅是男方家长给女方家长通问候的短函,另附别纸,才是婚礼的主体”;是非常正确的。但之所以这样做却是礼仪格式的要求。

据同是杜氏所作的《新定书仪镜》引卢藏用《仪例一卷》说明,“古今书仪皆有单复两体”,但唐朝经过改革,只有“通婚和重丧吊答量留复体”。相对於一书一纸、月日一般放在后面的单书,以真书也即楷书书写、有着函封的婚书采用复体形式显然是为了表示尊敬和郑重。

后来吉凶复书的形式越来越少,唐后期婚书仪也常常改用单体,如P.3502晚唐《新集诸家九族尊卑书仪》。但只是去掉两纸中间的尾语和开头,词句略简单一些,基本层次和内容并没有变,这样寒暄和求婚答婚实际也就和到了一起。

婚书往来的措辞自然都要用敬语,而且要用对等的关系。例如通婚书的信封封题写成“郡姓名白书谨谨通某姓位公”两行,其“郡姓名白书”下,还注明“若尊前人,即云某郡官姓名”。

前人是指收书人即女方家长,郡指郡望,意思是说,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男方家长不但要称自己的郡望,还要加上官名。这样官族并重,一方面与称对方“姓位公”相当,一方面也表示自己身份配得上对方,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

但是答婚书却在封题“某官郡姓名白答谨谨还某姓位公阁下封”的“某官郡姓名白答”下,注明“前人卑不用某官”,这个前人自然是指原来求婚的男方,意思是如果男方家长官小或无官,女方家长不能自署官名,以免显得以势压人。这样的署名方式除了刻意尊重对方外,似乎也暗含著门当户对的意思。

通婚书之所以又称函书是因为有木质的“函”作包装,且其规格很不寻常。P.2646张敖《新集吉凶书仪》称通婚书“切须好纸,谨楷书,紧卷於函中。

函用梓木、黄杨木、楠木等为之。函长一尺二寸,函阔一寸二分,函板厚二分,函盖厚三分,函内阔八分”。

尺寸有象徵意义的木函盖好后,“即于中心解作三道路子,以五色线缚”。写在面上的“封题函样”是“│谨谨上厶官阁下│全│厶官卫郡姓名封白”,三条竖线大概就代表了五色丝线分割成的三行。

其中用了“谨谨上”的最高规格,对对方加以官名阁下敬称,自己也署明官衔郡望。中间有一个“全”字,意义不详,但封题署“全”字者书仪中只见有给皇帝的题表函面、婚书及下面将要提到的纳徵版,其隆重性可知。

通婚书为何要用黄杨木等上好的木质包装并用最高规格的礼函呢?如赵文所说,“通婚书不是议婚,而是婚事既定后的一种形式上的礼节”,其内容虽然似乎尚属求婚性质,但是婚书中都写明是男方的第几子配女方的第几女,且有来有往,有求有报,显然已不存在下达后还被女方拒绝的可能,这样的婚书不会是写在通媒的一开始,而是在谈婚论嫁已经有了一定眉目之后。《唐律书仪》卷一三《户婚律》有“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

此条疏议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启。”可见婚书是被作为双方正式缔结婚姻的凭证和必须遵守的婚约,甚至可以作为法律依据,这样的婚书恐怕是须男女双方慎重保存的。

9.传统婚书的格式是什么

立写“婚书单”:“婚书单”是根据出嫁人“八字”拟定的。

一般在请“阴阳”先生“看日子”的同时,‘就推究明白,抄写出来,作为男女完婚当天的“指南”,有关行动都要按“婚书单”上的规定施行。 附:旧“婚书单”样式(红纸一张分条开列) 婚书单 一论上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冠戴某时某刻面向某方大吉 一论上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一论下轿面向某方大吉忌三相 注: ①上头:即打开发辫、盘上纂的时刻; ②冠戴:戴上凤冠,穿上“迎衣”(“迎”这里俗读为“宁”)的时刻; ③忌三相:凡一个相属在有关年份都要忌相冲克的三相,民间旧俗,凡新人上下轿或抬嫁妆时,所忌的属相人就得回避,否则,对双方都不利。

一般戒规是:申子辰年蛇鸡牛,巳酉丑年虎马狗,寅午戌年猪兔羊,亥卯未年龙鼠猴。知道后要自觉避开。

5.送好日子:男家将婚期择定之后,要选吉日送到女家,俗叫“送好日子”。过去都是以,“换帖”形式进行的,表示双方首肯,再无异议,就可以分头准备,如期嫁娶了。

这种形式早已废止,后来只是口头告知女方,同意即可。 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订婚单和结婚单,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

1912年以后,婚书多改用油墨印刷,婚书的质地除了有宣纸以外,还有硬本、绢面、毛边纸等等,有的还涂有金粉。绘制的纹饰出现了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等吉祥图案。

有的还贴有如今价值不菲的印花税票。特别是在195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废除了包办婚姻,这一时期的婚书中出现了婚姻法的相关条款,新郎新娘的名字也头一次并列在了一起。

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

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

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婚书是婚姻当事人持有并作为证据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材料,它为我们展现的婚姻各方之间、婚姻各方与社会道德以及国家法律之间的真实关系,是我们在其他任何史料中难以具体地和系统地领悟到的。

从现有资料显示,民间婚书最早起源于唐代。早期的婚书在行文中不乏套语虚词,及至清代这种情况越来越趋简化了,尤其是契约式婚书,往往一开始就直入正题,显示人们对于婚姻从注重形式向更重实质的转变。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化,婚姻关系中也出版现了许多以往不见或少见的现象,凸显了清代婚姻关系中“利”的因素不断膨胀、妇女地位随之低下化的特点。清代婚书种类繁多且真伪羼杂,但从历史的纵向观察,婚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还是基本不变的。

Tags: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