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養生小知識 > 

走後門一詞的由來

欄目: 養生小知識 / 發佈於: / 人氣:6.23K

“後門”一詞,始於何時?近讀南宋吉水人羅大經所撰《鶴林玉露》,在甲編卷6中有“留後門”一條,其文曰:“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取有據。”這裏所說的“留後門”,是指辦事“留退路”的意思。 “開後門”一詞,則首見於明人

民間有幾個關於“走後門”的傳說。流傳最廣的是北宋年間哲宗死後,徽宗即位,宰相蔡京爲打擊舊黨,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一次宴會上,藝人們藉機演了這樣一幕戲:一個大官處理公務時遇到哲宗時期的一千貫俸錢,這個大官說:“那就從後門搬進來吧!”這裏明顯含有諷刺蔡京的意思,“走後門”也因此而來。

典故由來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爲相,蔡京開始嚴酷元祐黨人。所謂元祐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變法的舊黨,以司馬光爲首,包括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蔡京擬出了一個120人的龐大名單,稱作奸黨,宋徽宗親自書寫姓名,刻

走後門一詞的由來

“走後門”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意爲請託辦不正當的事情。但這種請託真要從“後門”進去嗎?最早這個俗語又出自何處呢?比較流行的說法認爲,這個典故出自北宋年間。

這一熟語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北宋徽宗繼位後,以蔡京爲相。蔡京上任後,拼命貶謫和排斥哲宗朝的舊吏,規定其子女不得爲官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蔡京的這一做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民間對此多有譏嘲。在一次朝廷宴會上,聰明的

這一熟語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北宋徽宗繼位後,以蔡京爲相。蔡京上任後,拼命貶謫和排斥哲宗朝的舊吏,規定其子女不得爲官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蔡京的這一做法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民間對此多有譏嘲。在一次朝廷宴會上,聰明的藝人們藉機在筵間演出了這樣一幕戲: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可是由於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間的,結果被判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了度牒請求補發,但是由於他是哲宗年間出家的,故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爲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問道:“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爲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宋哲宗(年號有元祐)死後,徽宗繼位,重用蔡京爲相,蔡京一夥拼命排斥和貶謫元祐舊臣,相傳還規定其子女親屬不得出仕和入京…… 有一次,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元祐年間的,即其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

但也有認爲“走後門”一詞來自隋代。據酒徒新書《家園》中描述:隋朝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很高,可攜帶家眷上任,則妻兒老小通常都被安置在衙門後宅裏。日常公務活動,客人走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晚輩才從後門進入。後來貪腐之風漸盛,請託者爲了掩人耳目,就從“後門”進入。“走後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走後門”,原意指的就是商品沒有從櫃檯上出售出去,而是被從商店的後門拿走,賣給了“關係戶”:當時,一般稱這些現象爲“不正之風”

還有人說“走後門”一詞來源於宋朝的包拯,由於當時前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經常索要賄賂。於是包拯想出一個辦法:開啟後門,讓老百姓可以隨意來告狀。這裏的“後門”爲褒義,有“方便之門”的意思。由此可見,“走後門”一字意味着某種方便,最初可能不是貶義詞。但由於很多交易都見不得光,經常透過“後門”來完成,久而久之就逐漸轉化爲一個貶義詞,喻指利用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走後門”,是指用託人情、行賄等不正當的手段,透過內部關係以達到某種目的。南宋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說:“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退有據。”此處的“留後門”指的是辦事應留有退路,否則萬一遇到挫折,就沒有退路

走後門一詞的由來 第2張

當然這些只是民間傳說。不過,在南宋吉水人羅大經所撰的《鶴林玉露》一書中卻有“留後門”一條。其文曰:“鑾輅親征,事大體重,固宜進退有據。若論兵法,則置之死地而後生矣,豈預留後門哉?留後門,則士不死戰矣……今若直前,萬一蹉跌,退將安託?要須留後門,則庶幾進退有據。”從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書中所說的“留後門”是指“留退路”的意思。而在明人王一鶚的《總督四鎮奏議十·舉劾四鎮將令疏》一文中亦有“開後門”一詞:“佔公匠六十餘名,各色營造私開後門,物議沸騰。”這裏的“開後門”是指在房屋的兩側或後面開一些小門,以方便人們出入。

詞海溯源:“丈夫”一詞是怎麼來的,“走後門”來源於滑稽戲。 一.“走後門”源於滑稽戲 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爲相以後,蔡京便開始嚴酷元祐黨人。所謂元祐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即以司馬光爲首,包

“走後門”一詞所概括的意思原本是由“走門”、“走門子”、“走門路”、“走便門”等詞語來以表達的。但是由於“走後門”一詞比“走門路”等詞更富形象性,所以它一經出現,很快就成爲漢語詞彙中的一個後起之秀,在民間廣爲傳播,並被人們頻繁使用。

詞海溯源:“丈夫”一詞是怎麼來的,“走後門”來源於滑稽戲。 一.“走後門”源於滑稽戲 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爲相以後,蔡京便開始嚴酷元祐黨人。所謂元祐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即以司馬光爲首,包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詞海溯源:“丈夫”一詞是怎麼來的,“走後門”來源於

詞海溯源:“丈夫”一詞是怎麼來的,“走後門”來源於滑稽戲。

一.“走後門”源於滑稽戲

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起用蔡京爲相以後,蔡京便開始嚴酷*元祐黨人。所謂元祐黨人,是指宋哲宗元祐年間反對王安石變法的舊黨,即以司馬光爲首,包括蘇軾、蘇轍、黃庭堅等人在內,均稱爲元祐黨人。洪邁在《夷堅志》中記載了一則優伶演戲諷刺*元祐黨人的故事,戲名叫:《優伶箴戲》。故事說的是,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戲,戲中一個由伶人扮演的宰相,正坐在臺上宣揚朝政之美。這時,一個僧人上來請求宰相簽署准許遊方的檔案,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祐三年頒發的,立刻收繳毀掉戒牒,還讓僧人還俗。一個道士上來,說是他的度牒弄丟了,宰相一問,也是元祐年間頒發的,立刻剝掉道士的衣冠,並讓他去了做平頭百姓。一個士人是元祐五年獲得舉薦的,可負責管理官員的吏部卻不予錄用,還把他趕走了。過了一會兒,宰相的管家上來,附在宰相的耳邊小聲說:“今天在國庫申請相公的料錢一千貫,沒想到撥下來的全部都是元祐年間鑄的錢,這些錢咱們到底要不要?”宰相低頭想了半天,悄悄對管家說:“從後門搬進去。”宋徽宗和諸大臣看到這裏,都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如此辛辣的諷刺,居然也能當着蔡京的面出現,雖然只是出現在滑稽戲裏,可反過來也說明了當時言論自由的開放程度。從此以後,“走後門”一詞,就成爲以權謀私的代名詞,且一直流傳至今。

二.“丈夫”稱謂是怎麼來的

“丈”,在古代是一個長度單位。在周朝,測量長度以手掌撐開時,拇指與中指間的距離爲一尺,一尺等於六寸,一丈等於十尺。當時的婚姻制度,雖然有婚姻禮制的約束,但仍有原始社會婚姻習俗的遺存,即所謂的“搶婚”、“掠奪婚”、“野合”、“走訪婚”、“對偶婚”等各種婚姻形式。爲了得到足夠強壯的夫婿,女子在選擇夫婿時,一定要看這個男子的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爲標準。因此,“丈”,就成了當時女子的擇夫標準。

“夫”,是一個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夫”像站着的人形,上面的“一”,表示頭髮上插了一根簪子。古代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行冠禮就是要把頭髮紮起來,在頭頂束成一個髻,並插上簪子,戴上帽子。只有加冠之後,這個男子才具備了擇偶成婚的資格。因此,“夫”字即成爲可以娶親的成年男子的代稱。

由是,將“丈”字和“夫”字合在一起,就成爲女子夫婿的稱謂了。

三.“亂七八糟”溯源

成語“亂七八糟”,是形容“亂糟糟”、“亂紛紛”的意思。可爲什麼要用“亂七八糟”來形容“亂”,而不用“亂五六糟”或“亂九十糟”來形容呢?原來,“七”和“八”並不是人們隨意編排的,而是來源於兩個古代典故。

一個典故出在漢景帝劉啓時期。由漢高祖劉邦生前分封的劉氏諸侯王,此時都在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大有尾大不掉之勢。漢景帝聽從了大臣晁錯的建議,決定進行削藩,將諸侯國的權力部分收歸朝廷。這一舉動使諸侯國大爲不滿,於是,吳王劉濞串通趙王等七個劉姓諸侯王向朝廷發難,名曰:“誅晁錯,清君側”,這就是歷史上的漢初“七國之亂”。漢景帝無奈,只得殺晁錯,以換取七國退兵,但七國並未因此退兵。後來,漢景帝採取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65643638各個擊破的辦法,派大將周亞夫一個個平定了七國之亂。這就是“亂七”的出處。

另一個典故出在西晉時期。司馬炎建立晉朝後,也效仿漢朝的樣子,把王位一一封給了皇室子弟。他死後,由司馬衷繼承皇位(即人稱白癡皇帝的晉惠帝),但實權卻被司馬衷的外祖父楊駿掌握。司馬衷的老婆賈南風便設計殺了楊駿,而趙王司馬倫又乘機殺了賈后,廢了晉惠帝,自己稱帝。以後,幾個諸侯王又殺了司馬倫,恢復了晉惠帝的皇位。這一皇室爭奪皇權的鬥爭延續了多年,史稱“八王之亂”。這就是“八亂”或稱“八糟”的來源。

兩個亂詞合起來,就是“亂七八糟”了。而由此,又衍生出了由“七”和“八”兩字來形容“亂”或“不安”的成語,譬如:“七上八下”、“七橫八豎”等等。

走後門用慣用語是什麼意思

含義

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叫“走後門”。

典故

此典故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死後,宋徽宗繼位,以蔡京爲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爲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爲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這便是“走後門”的由來。 另見酒徒新書《家園》描述:大隋朝承襲漢制,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高到可攜帶家眷上任,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門後宅。平素公務往來,客人走得全是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才走後門入內。幾百年後,貪佞之風大行,“走後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還有一個說法,“走後門”原爲褒義,典故與包公有關。傳說包公上任開封府尹後,很久沒有百姓來告狀。後來,他偶然發現其原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還要索要賄賂才讓人進門,這就是所謂“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公處罰了守門官吏,並決定開啟後門,讓百姓隨意出入告狀。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門”和“走後門”兩個說法,但“走後門”的意義後來發生了重大變更,不再是原來的好事了。

[編輯本段]詞語解釋

名走後門 【拼 音】zǒu hòu mén 【解 釋】比喻透過託情或利用職權等不正當的途徑謀取通融或利益。 【出 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違反黨的原則,鬧派性,搞特殊化,走後門,鋪張浪費,損公肥私。” 【事 例】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4章:“~就~!爲了給少平辦成這事,她甚至故意讓‘關口’上的人知道她是誰的女兒!” 【近義詞】走捷徑 【歇後語】耗子倒洞 【用 法】作謂語、賓語、定語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2363737;用於處事。

開後門是什麼意思。

開後門意思是比喻利用職抄權給予他人某些不應有的方便和利益。

 開後門,讀作:kāi hòu mén, 比喻當權者以權謀私,爲行賄者提供的方便(之門)。 開後門比喻利用職權給予他人某些不應有的方便和利益。

與 “走後門”一詞的比較 ,“開襲後門”是受賄者“開”,側重於以權謀私的當權者,“走後門”是行賄着“走”,側重於透過不正當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人, 開與走,各有所求。

擴展資料

開後門典故來源 

相傳北宋年間,宋哲宗死後,宋徽宗繼位,以蔡京爲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並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百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

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遊,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度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爲百姓。

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知,皆爲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後門,從後門搬進來吧”。

至此以後,凡是給官府送禮送錢的,均走後門。這走後門便就這樣傳了下來,直道到如今住上了樓房,沒有後門了,於是送禮便改爲晚間了。

古代是誰發明了“走後門”?

據傳說,宋哲的死,宋徽宗寶座“財經”階段。 “財經”絕望的降級和被排斥的老官百員,並提供他們的子女不得出仕和入資的詩,甚度至不允許傳播,並因此引起了強烈的不滿。一個法院宴會藝人表演的一幕:一個進階官員之間的盛宴,根據的情況下,在坐,通判。僧侶要求離開北京旅遊,因問爲環調度哲宗年,應還俗的神父失去了讀碟需要更換答,由於和尚的哲宗立即脫下長袍的複雜的人。在這個時候,它的上前一步,低聲說:“今天養老的錢國專庫低於10美元的一貫情況下,是老款的文字,如何處理?”這大官??短暫的沉思,悄屬悄地說:“透過後門來了”這是原產地的“後門”,從後門移動。

混蛋,二百五,走後門,王八蛋這幾個詞語的由來是什麼

王八蛋 王八蛋是漢語北方話中一個非常富侵略性及普遍的髒話。“王八”的字面意思是“甲魚”(原來寫的是龜,是不對的)的俗語,但其實背後意思是指依靠妓女爲生的男人。這個詞語在英語具有近似意思的詞語有“”。

另一種,比較普遍的解釋是指王八下的蛋,王八是一個侮辱性的詞彙。

《史記·龜策列傳》載:“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曰北斗龜,二曰南辰龜,三曰五星龜,四曰八鳳龜,五曰二十八宿龜,六曰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曰王龜。”在貶龜之風日甚的時候,好事者將最後一種名龜“八王龜”簡單地調換順序,就成了“龜王八”或“王八龜”了。人們的想象力實在驚人,玩起了文字遊戲,將八項德行:“教、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聯繫上了,因“王,忘”諧音,於是“王八”演化成“忘八”了。“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後一項即無“恥”了。事有湊巧,在北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中,書曰:“王建少時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盜爲事,里人謂之賊王八。”於是演化出罵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雜種語言的髒話。

烏龜,又稱水龜(簡稱“龜”),爬行動物,能耐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9653739飢渴,壽命很長。傳說千年老龜會說人話(見《水經注》四十《漸江水》引劉敬叔《異苑》)。古人以龜爲“靈物”,將龜與龍、鳳、麟並列,合稱爲“四靈”(見《禮記·禮運》)。殷商時期,人們灼龜甲以卜吉兇,龜甲因灼而坼襲之紋理名爲“龜兆”(《左傳·昭公五年》:“龜兆告吉”);人們還用龜甲做貨幣,名爲“龜貝”(見《史記·平準書》)。春秋戰國時期,龜和玉都被視爲貴重之物,合稱爲“龜玉”(見《論語·季氏》); 們用“寶龜”祭祀天地和祖宗神靈,負責這種祭祀的官員稱爲“龜人”(見《周禮·春官》);人們還把龜的形象繪在大將的戰旗上,名爲“龜旗”(《宋史·兵志》:“戰國時,大將之旗以龜爲飾”)。到了漢代,列侯、丞相、大將軍的印紐都刻成龜形,名曰“龜紐”(見《漢宮舊儀·補遺》);漢武帝時,還鑄造過龜文之幣,名:爲“龜幣”(見《漢書·食貨志》)。唐武則天時,五品以上的官員都佩戴一種龜形的小袋,名爲“龜袋”,龜袋上分別飾有金、銀、銅三種金屬,以區分官員品級的高低(見《新唐書·車服志》)。從上述可以看出,秦漢以前,烏龜一直被視爲“靈物”或“吉祥之物”;從秦漢至唐代中葉,人們不再視烏龜爲“靈物”,而視爲貴重之物。

關於“王八”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往曾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如有人根據《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記載,說“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國時的前蜀主王建。因爲王建年輕時乃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和他同鄉裏的人都叫他“賊王八”。另一種說是,“王八”即“忘八”的諧音,是指忘記了“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八種品德的人。(見趙翼《陔餘叢考》)

民間所忌諱的“王八”,指的就是烏龜。因爲“王八”即烏龜的別名。(民間俗稱烏龜爲“王八”)爲什麼烏龜又叫王八呢?這隻要讀一讀《史記·龜策傳》就明白了。在這篇由西漢史學家褚少孫增補的《龜策傳》中,作者根據遠古時代三王、五帝以“神龜”和蓍草卜筮的傳說,將“神龜”分爲八種。每一種都有一個名稱,第八種名爲“王龜‘,於是,後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爲“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了烏龜的別名,人們也常將烏龜與王八放在一起連用。如明代郭勳編的《雍熙樂府》中有一首《叨叨令兼折桂令》,就將“龜兒”和“王八”連在一塊,用來指同一種人:“蝦兒腰,龜兒輩,玉連環系不起香羅帶;脊兒高,絞兒細,綠茸毛生就的王八蓋。”由此可見,所謂“王八”指的就是烏龜,是烏龜的別名。既然烏龜又俗稱王八,那麼人們忌諱稱呼“烏龜”的同時也就必然要忌諱稱呼“王八”了。

至於王八旦,則是以上說法中忘八中的一種解法。即“忘八端”的諧音。端,事的某點、某項、某方面。如:清·林嗣環《秋聲 詩自序》:“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王八蛋”是民間常用的一句罵人的俗語。實際上,這一俗語是“忘八端”的諧音,古時的“八端”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爲做人之本,忘記了這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那忘記“八端”的人即被罵爲“忘八端”。或許是因爲“王八蛋”比“忘八端”更爲通俗易懂的緣故吧,後來,“忘八端”這一俗語竟被以訛傳訛變成 “王八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