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4W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怎麼寫呢?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描寫:1、首先可以描寫許三觀透過一次次賣血拯救家庭的經歷;2、然後可以描寫我從《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3、最後可以描寫《許三觀賣血記》這本書蘊含的道理。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寫作素材1

初識餘華是因爲那部“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的現實主義力作《活着》,作者借“福貴”這一充滿完美祝願的名字,以悖論的方式描述了他充滿坎坷的一生。讀它的時候,你在笑,笑過之後,淚水又不禁滑落下來。

讀罷《許三觀賣血記》,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完美的故事。故事裏的人,活得簡單而直接,事情有時會因爲荒唐的思路進行下去。全書以許三觀賣血的經歷爲主線,年輕時,許三觀出於好奇、同時證明自己有把好筋骨而第一次賣血,第一次拿到了三十五元錢,在勝利飯店吃了第一盤爆炒豬肝,喝了第一次溫過的黃酒。

接下來,許三觀因爲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沒錢支付醫療費而賣血;又因爲與林芬芳發生了關係,出於內疚而賣血,以便買些東西補償林芬芳;自然災害到來,許三觀爲了全家人能去勝利飯店吃碗麪條而賣血;一樂、二樂下鄉插隊,許三觀賣血給一樂補身體、增開銷,不多時,又再次賣血爲給二樂的生產隊隊長置辦酒菜。

最後一次,也是最漫長最艱辛的一次,一樂病重,爲了湊錢治病,許三觀一路賣血賣到上海……在許三觀的意識裏,賣血就能夠解決災難,當他六十歲的時候,得知自己已經老到不能賣血的時候,他失望地哭了“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裏遇上災難怎樣辦”。

許三觀生活在城市裏,他有着自己的道德準則,許多事他表面上罵罵咧咧,實際上內心善良,最後還是會去做。樸實的人生裏,他並沒有抱怨,賣血對他而言,並不是痛苦和磨難,相反,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人生的每一步,都沁進了鮮血,那樣的日子,該是多麼充實而可貴啊。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寫作素材2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的同樣是一個普通人“活着”的故事,相對於《活着》而言,這篇小說留下了更大的敘述空間,它着重表現人物的人性內涵,而不僅僅是命運對人物的壓迫。

《許三觀賣血記》從某種好處上說仍然承續了《活着》的基本主題——生命的受難本質。所不同的是,《活着》裏的福貴應對一次次無情的死亡打擊仍然要頑強地活下來;而《許三觀賣血記》裏的許三觀應對一次次生活的難關用鮮血開始了漫長的救贖。

對許三觀來說,他對待世界的方式就是“賣血”,但每一次賣血在餘華筆下卻又有着不同的人生內涵。血在中國人的生存觀念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血與生命幾乎處於等同地位,本質上,血是“生命之源”,但許三觀恰恰以對“生命”的出賣完成了對於生命的拯救和尊重。

許三觀共有十二次賣血經歷,除了開始和結尾的兩次外,在剩餘的十次賣血過程中,有七次是爲了一樂,一次是爲了二樂,一次是爲了私情,一次是爲了全家,其賣血的結果,也都基本上達到了許三觀的預期效果。他的血越賣越淡,但他的生命力卻越來越強盛,他的血是爲家庭、爲子女、爲妻子而賣的,他的生命自然在他們身上得到了延續。小說的關鍵在於,許三觀先後用七次賣血來拯救一樂,但一樂並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妻子與別人的私生子。在中

國這個十分傳統的國家裏,妻子的背叛使丈夫喪失了男人做人的尊嚴,在道德觀念的驅使下,許三觀決心用自己的鮮血供養“別人的兒子”,顯然需要經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承受內心的巨大煎熬。

許三觀的賣血行爲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商業行爲,他的血也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商品的血”,賣血與施愛的過程超越了父與子的倫理範疇。在這種倫理衝突中,許三觀仍選擇了爲一樂賣血,足以體現了倫理溫情的力量。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寫作素材3

從《活着》認識了餘華,於是,便慢慢地開始接觸他的作品。他習慣從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寫起,透過樸實通俗的語言,映射出當時社會的現狀。對這個故事的結局在之前就有了必須的猜測,突然有一種蒼涼的感覺從心底升起,很不期望往這個方向發展。一開始就已經沒有勇氣再看下去了。

主人公許三觀是一個用心樂觀的人。他讀過多少書,在一種簡單的氛圍裏,他平穩地生活了幾十年。

賣血,給了他很多改變。第一次賣血,他最後結了婚。娶上了稱心如意的老婆。雖然,他明白自己的老婆有一段歷史,而且他也認爲一樂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用他的樂觀精神,度過了之後的十年平穩生活。

然而,隨着賣血的次數的增多。賣血的理由也越來越多。第二次賣血,他爲了贖回別人拿走的東西。第三次,第四次。當賣血解決了許三觀一次次的現實問題後,他發現這是一個十分有用但卻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他明白,賣身也不能賣血。

賣血就是賣命。開始的時候,還是有必須的節制,到了最後,當賣血成爲的選擇,當賣血已經成爲一種習慣時,許三觀已經將一切都拋至腦後了。在他的心目中,爲了家庭、爲了妻子、爲了兒子,明白賣血就像吸毒一樣的行爲,但是不這樣,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還有兩個人,一個是根龍,一個是阿方。根龍最後賣血死掉了。許三觀每次見到它們都是在賣血站。阿方的身體不好,再見面的的時候已經顯得很老了。他解釋是:“鄉下人顯老,要是城裏人,四十五歲看上去就像三十多歲。”再見根龍時,阿方已經賣血把身體“敗掉”了,根龍看着也很老了,而且樣貌全變了。根龍說:“我們鄉下人辛苦,所以人顯的老。”在別人看來,許三觀的樣貌也變了很多,但是許三觀自己和家人卻沒有發現。

結局出乎我的意料,能夠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局。這多少讓我有些驚歎。但是我認爲只有像讀者猜測的結局那樣,纔會讓人受震撼。這個完美的結局多少衝淡了前面給我帶來的震撼。或許是爲了迎合些什麼,又或許真的時代就是這樣的反映呢?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寫作素材4

在讀完這本書之前,情緒很忐忑,總是害怕在下一個情景主人公會死去,在我合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許三觀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大好人。溫飽、房子、女人、傳宗接代,這便是一個男人終其一生所要追求和完成的目標嗎?這便是像許三觀這樣的男人一生所謂的最完整也是最完美的生活軌跡嗎?也許是許三觀的命吧,他一共賣了十一次次血,有好幾次都差一點把他自己的命給丟了,但他每一次賣血都是爲了別人。

在饑荒年份許三觀爲了能讓孩子和老婆吃上一碗陽春麪,就去賣了血,但是那種狹隘的愛又讓他不捨得用賣血錢買一碗陽春麪給一樂吃,三觀覺得賣血錢給別人的孩子吃心疼得慌,這是一個典型的小市民心理。但是當一樂離家出走,深夜不歸時,他那樸實的愛又讓他去尋找一樂並用自己賣血的錢給他買了陽春麪。

孩子們大了,三觀老了,白了頭髮掉了牙,他已經十一年沒有賣血了。三觀的人生說不出來是一種什麼味道。三觀最後想爲自己賣一次血了,他想吃一盤炒豬肝喝二兩黃酒,新來的血頭說三觀的血“死血比活血多”,任三觀怎樣說都不買他的血。到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血只能賣給油漆匠漆傢俱,可對於他來說賣血已成爲他度過生活難關的辦法,無法賣血讓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盡頭,他坐着,哭了。

三觀心裏面的滋味我一時還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是三觀沒有了依靠,他的血頭不要了,家裏遇到天大的事情都是自己賣血硬挺過來的,如今他的血沒人要了,他的心裏是悲?是嘆?是傷……縱觀全書,三觀從結婚到婚後各個難關都是靠着賣血的錢來完成的,還有一點就是看《許三觀賣血記》的時候,我總怕他的艾滋病,中間覺得許三觀幾次都要死了,心裏面懸着的那根線一向被作者牽着。

是的,許三觀的一生能夠說是傳奇的一生,經歷了那麼多次的賣血都能夠讓他享有花甲,這也實在是他的命。他的人生取向就是爲了——安慰生活,寧願賣血。他只是按照一種習慣了的生存方式盲目地生活,應對生活中不時從天而降的災難,沒有避讓、選擇;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沒有抱怨、抗爭,更沒有企盼和期望,只是靠本能在生活的泥沼中撲騰。

他沒有思考過災難緣何而來,沒有思考過災難背後深層的社會現狀,對災難只剩下無奈的屈從和麻木。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賣血被認爲是一種缺乏尊嚴的行爲,但是許三觀的每一次賣血,都是他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融合的過程,所以你能感覺到他身邊的人,他圈子裏的人,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這纔是生活,這纔是有感情的生活。

《許三觀賣血記》讀後感寫作素材5

聽說餘華的《活着》讓許多人大呼喚起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抑鬱,彷彿把心肝脾肺都要嘔吐出來,彷彿對於這個世界只有消極可言。沒看過這本書的我先入手了這本《許三觀賣血記》,純黑的封面,醒目的紅字“餘華”好似是那沾了血的手描繪出的黑暗中的一絲希望,又那麼絕望。幸而許三觀還是幸運的。

這本書充斥着舊社會的人們的在今天看來的無知而產生的搞笑,與此同時又不禁他們的可憐。許三觀在我看來,對於許玉蘭是很大男子主義的。他用了自己的“本領”娶到了油條西施,生子後本該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可是這個時代不允許,他們的命運也不允許。許一樂作爲這場“悲劇”的核心人物,他是許玉蘭與和何小勇所生,讓許三觀的世界觀一些些崩塌,又一點點建立。可以說,一樂既是許三觀人生的敗筆,又是他這顛沛人生的全部。

迴歸到賣血,每次的賣血,都是對許三觀的人生的不同階段的一次總結和反饋。在迷茫打拼中,他隨着阿方和根龍的“指引”,用自己的力氣,賺了來之十分容易的錢財,娶了許玉蘭。在出軌時,用身上的血,去犒勞他上的女人,好在他只是一時起色心。在大躍進期間,他用自己的血,換來全家人能喝上熱粥,帶家人去勝利飯店吃一碗熱騰騰的面。在二樂當兵期間,賣血給他的上級請酒飯,送禮物。在一樂生肺炎時,更是一月內賣四次血,差點把自己賣死了過去,命運對他們還是充滿善意的,救活了一樂,也救活了全家。每一個階段,許三觀一點點發現,家庭對自己來說其實是最重要的。即使一樂不是自己親生的,即使許玉蘭也有過片刻的不貞,即使三個兒子都不那麼孝順,他對家庭的責任就是他一生的責任。

當許三觀讓許一樂去招何小勇的魂歸來時,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縱使那個人給自己帶來過恥辱,他也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救一條人命。許一樂的哭,許玉蘭的哭,一個人的過錯,需要兩個家庭承擔,然而許三觀在那時又是冷靜而理智。每一個的意外,都會讓許三觀的內心更加堅強,宛如被打上了石膏,抑或是被千錘百煉,體悟出人生的意義,有些事那麼有所謂,有些事又有什麼所謂呢,人在,一切都好。

看到許三觀在醫院不要自己血時候同聲大哭,不禁憐憫這個老人。一生以賣血來救別人,卻不曾想過自己,即使兩鬢斑白,賣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方式。是的,他還硬朗,他的身體,對他的家庭來說,永遠硬朗着。

且不說當時的醫療條件,許三觀連續賣血,最終膝下有兒孫,三代同堂,歷經大躍進,生活也算小康,他仍是幸運的。這個不悲觀的結局確實是在那個透不過氣的時代,走偏了一點就會深陷沼澤的道路上的一絲光亮透進的縫隙,能讓人看到那麼一點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