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莊周的簡介|莊周的資料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27W

莊周的資料 莊周的簡介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力極爲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爲《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其作品被稱爲“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爲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爲《南華真經》。

生平

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最早有確切記載的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是我國戰國時期宋國蒙地(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即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梁園區蒙牆寺村人。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子等大體同時期,死時享年83歲。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戰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祖上系出楚國貴族,後因楚國動亂,遷至宋國,並在宋國與老鄉惠子結識。莊子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幾乎一生退隱。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莊子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爲“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爲《莊子》。

莊子的生活年代,一般認爲是前369年—前286年。莊子逝世的那年,宋國滅亡。《莊子》中有“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顯然宋亡以後才稱呼“舊國舊都”。

莊子屬於道家,從《莊子》很容易得出這個結論。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萬餘言,而今本《莊子》僅33篇6萬5千多字,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漢書·藝文志》載“《莊子》五十二篇”,可能是在晉代郭象注《莊子》刪去了。以前一般認爲《莊子》全部爲莊子所著。從宋代起,竟成問題,認爲內篇爲莊子本人所著,而外篇和雜篇是後人託名。總的來說,《莊子》一書除了《雜篇·說劍》類似縱橫家所著以外,其思想還是統一的。莊子寫書風格獨特,自己稱(《雜篇·寓言》)以不拘一格的寓言寫作。

莊子除做過漆園吏以外,沒有做過其他的官。據《雜篇·秋水》記載,楚威王曾派人邀請莊周爲楚國宰相。莊子以寧爲泥裏嬉戲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爲廟堂用以卜卦之死龜爲由,拒絕了楚威王的邀請。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爲,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待。一直過着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和惠施交好。

對於莊子的行爲,有些人認爲這是真正的逍遙,也有人認爲是憤世嫉俗的表現,清代胡文英在《莊子獨見》持此觀點,他說:“人只知三閭之哀怨,而不知漆園之哀怨有甚於三閭也。蓋三閭之哀怨在一國,而漆園之哀在天下;三閭之哀怨在一時,而漆園之哀怨在萬世。”

思想

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遊、觀察、遐想,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爲複雜: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爲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莊子一生隱默無聞,卻著述甚豐,作爲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老、莊與孔、孟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說成爲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爲神靈。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詔稱《南華真經》。宋徽宗時封“微妙元通真君”。

精神

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他的學說涵蓋着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爲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爲“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爲“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爲開宗祖師,視其爲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莊子》一書也被稱爲《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文章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歷程

莊子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隱士型思想家,著述甚豐,爲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但在中國哲學史、文學史以及各藝術領域都有極大的影響,與老子、孔子、孟子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而且在世界哲學史、文學史上也有極大的影響,爲中國和世界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貢獻。他生於商丘,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商丘生活,在他的著作中記載了他在家鄉商丘的許多故事,而且這些故事在商丘世代流傳。

莊周甘於清貧,隱居田園,講學傳道,不知不覺到了晚年。他至親至愛的妻子病了,他精心照料,但妻子還是去世了,他嚎啕大哭。而妻子出葬那天,他卻唱起歌來。他的好友惠施來憑弔,見他兩腿中間放着一個瓦盆,兩手用木棍有節奏地敲着瓦盆,閉着眼睛在唱:“吁嗟吾妻,已歸天真。吁嗟莊周,猶然爲人……”惠施行過祭禮後便走向他說:“你怎麼能這樣?”莊周緩緩睜開眼睛,凝視着妻子的棺材對惠施說:“兄弟呀,我並不是無情無義啊!我們幾十年的夫妻,她死了我豈能不悲痛?但我想了又想,人本來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人的生命與形體來源於混沌之氣,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回去,就像一隻迷途的羔羊找到了自己的家。你嫂子安詳地熟睡於天地之間,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沒有操勞,我應該爲她慶賀。對親人的死,與其灑下使生者傷心的淚水,不如唱一曲使亡者欣慰的歌曲。生化爲死,死化爲生,都是自然的過程,我們不應當以此爲悲。”

文學貢獻

莊周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這部文獻的出現,標誌着在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因此,莊子不但是中國哲學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文學家。無論在哲學思想方面,還是文學語言方面,他都給予了中國曆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響,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

哲學貢獻

他的思想包含着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爲”,認爲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爲“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爲自然的比人爲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爲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爲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 ,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爲,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至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爲”,放棄一切妄爲。又認爲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爲“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爲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爲”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爲”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僞”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爲”,摒棄人性中那些“僞”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認爲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爲他認爲伴君如伴虎,只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爲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爲其決之之怒;時其飢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僕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爲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爲人生有悲的一面。《齊物論》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爲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只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爲”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爲”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爲“無待”,意爲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爲《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爲一般人很虛僞,“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制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只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爲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爲,莊子的爲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爲。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爲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爲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爲。但無爲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爲是“僞”或是“人爲”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莊子的代表作品《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爲”。

書目

《內篇·逍遙遊》、《內篇·齊物論》、《內篇·養生主》、《內篇·人間世》、《內篇·德充符》、《內篇·大宗師》、《內篇·應帝王》、《外篇·駢拇》、《外篇·馬蹄》、《外篇·膾篋》、《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天道》、《外篇·天運》、《外篇·刻意》、《外篇·繕性》、《外篇·秋水》、《外篇·至樂》、《外篇·達生》、《外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遊》、《雜篇·庚桑楚》、《雜篇·徐無鬼》、《雜篇·則陽》、《雜篇·外物》、《雜篇·寓言》、《雜篇·讓王》、《雜篇·盜跖》、《雜篇·說劍》、《雜篇·漁父》、《雜篇·列禦寇》、《雜篇·天下》

精講

《莊子》亦稱《南華經》,道家經典著作之一。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如今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一般認爲,內篇是莊子所做。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爲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纔編定。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並採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後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爲《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爲: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爲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爲“三玄”。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爲後世傳誦。

司馬遷在《史記》用精煉的一二百字介紹了莊子的生平,並未提起莊子的字,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說他著書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內篇”七篇 ,“外篇”十五篇, “雜篇”十一篇)一般認爲“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爲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爲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莊子的文章結構,比較奇特。看起來並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句式也富於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詞彙豐富,描寫細緻,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富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莊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渾飛越,想象的奇特豐富,情致的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他的文章體制已脫離語錄體形式,標誌着先秦散文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可以說,《莊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Tags: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