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2.11W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

就像圍繞着年糕、餃子、糉子等食物都有許多傳說,月餅也不例外。那國人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吃月餅呢?一起來看看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歡迎查閱!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1

傳說中的“月餅”01

唐朝時,唐太宗李世民爲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並於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爲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

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高祖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着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02

元朝統治者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朱元璋準備聯合各路豪傑起義抗元,但官兵搜查的嚴密,消息傳遞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幾年後,大將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詩詞中的“月餅”

記述明朝北京風俗的《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亮的圓滿寓意着“幸福如意”,因此當時的祭祀之風相當濃厚。以月餅祭月,表達了對上天的感恩。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中秋的祭祀之風逐漸淡化以至於無形,但月餅的“團圓”之美好願景仍傳承不息。

月餅,不僅僅是食物,更加是一份團圓的象徵。闔家團圓,賞月吃月餅是一種儀式感的體現。

但現如今,詩詞中過中秋的儀式感正逐漸消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節日氛圍越來越淡了。

不妨拾起那些你早已丟失或忘卻的儀式感,與家人團聚,共賞一輪明月,品嚐月餅的滋味。

在久違的儀式感中,或許會體味到月餅不一樣的滋味,更加理解傳統的意義。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2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爲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爲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着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着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爲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羣衆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爲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爲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爲此頗爲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爲,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爲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裏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樑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賞月3

中秋節爲什麼要吃月餅?

月餅有許多暱稱。在許多地方,月餅也被稱爲小餅,團圓餅,月團,宮餅,胡餅等。它們主要是在中秋節用來祭拜月亮神的。後來,慢慢傳播到現在,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因爲中秋節在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天空中的月亮將是圓的,大而明亮。因此,從古至今,人們都把自己的相思寄託在中秋節的月亮上,期待着親人朋友們聚在一起的美好祝願。

月餅的來歷

因爲月餅的形狀是圓形的,它象徵着團圓,也是中秋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起源是從元末流傳下來的。元朝時,由於中原人民被蒙古人殘酷統治,他們紛紛起義,在朱元璋的控制下反抗蒙古軍隊。因爲在古代發送資訊很不方便,有些人害怕被搜查。因此,在劉伯溫的建議下,用一種餅子用作傳遞資訊的工具,8月15日起義的字條被藏在餅裏,資訊透過月餅傳遞給叛軍。

爲了紀念推翻元朝的八月十五日起義的成就,吃月餅的習俗開始在中秋節期間流傳下來。無論月餅起源於何時,它都被視爲團聚的神聖對象,被用來懷念親人或家鄉。期待更好的生活是全世界人民的美好願望。

值得注意的是,月餅確實與明代的中秋節有關。那時,北京出現了一種水果月餅。在中秋節,人們自己做月餅給自己吃,並把它們送給朋友和親戚,以表達他們的團聚和祝賀。那時,月餅的大小和形狀都很不規則,差別很大,名字也很特別。

現在,月餅被賦予了更新的文化。除了傳統形狀、傳統口味的月餅,現在有了更多形狀和口味的月餅。今年我第一次吃到了以茶爲陷的月餅,在月餅的餡料中分別加入了紅茶、綠茶和白茶,一口下去甜而不膩帶着絲絲的茶味和茶香,非常的特別!這款月餅的造型也是非常的獨特,分別是荷花、荷葉、蓮蓬和藕的造型,非常的漂亮,據說是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爲靈感製作的月餅。一盒月餅裏面還配有蛋黃酥,可不是常見的蛋黃酥,裏面的陷也是加入了白毫銀針,非常獨特的味道。這樣的月餅非常獨具匠心,中秋送禮也是十分獨特呢,讓收到的人感受到你不一樣的用心,一塊茶月餅再搭配一杯綠茶或者紅茶一起聊聊天、敘敘舊也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