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桓溫的簡介|桓溫的資料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3.18W

桓溫的資料 桓溫的簡介

桓溫(312年-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龍亢鎮)人。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東漢名儒桓榮之後,宣城內史桓彝長子。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有意奪取帝位,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桓溫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實現。死後諡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爲“宣武皇帝”。

家世出身

根據《晉書》記載,桓溫是東漢大儒桓榮之後。但據歷史學家田餘慶考證,桓溫的高祖(或高伯祖、高叔祖)是三國時期在嘉平之獄中被司馬氏誅殺的曹魏大司農桓範。

譙國龍亢桓氏淪爲刑家,在西晉並非高門望族。桓彝南渡後交結名士,躋身江左八達之列,並“志在立功”,曾與明帝密謀平定王敦之亂,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溫是桓彝長子,未滿週歲時便得到名士溫嶠的讚賞,因此以“溫”爲名。

早期事蹟

咸和三年(328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涇縣縣令江播也曾參與謀劃。當時桓溫年僅十五歲,枕戈泣血,誓報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等兄弟三人爲父守喪,因怕桓溫前來尋仇,預先在喪廬內備好兵器,以防不測。桓溫假扮弔客,混入喪廬,手刃江彪,並追殺其二弟,終報父仇,由此爲時人所稱許。

桓溫爲人豪爽,姿貌偉岸,風度不凡,後娶南康長公主爲妻,加拜駙馬都尉,並襲父爵爲萬寧縣男。

鹹康元年(335年),桓溫出任琅琊內史(相當於太守)。後加輔國將軍。

出鎮荊州

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溫爲前鋒小督、假節,讓他率部據守臨淮(今江蘇盱眙),協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溫升任徐州刺史,並都督青徐兗三州諸軍事。他與庾翼交好,曾相約一同匡濟天下。

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臨終前請求讓兒子庾爰之接掌荊州,但輔政的侍中何充卻推薦桓溫。丹楊尹劉惔認爲桓溫確有奇才,但亦有野心,不能讓其掌握荊州形勝之地。他建議會稽王司馬昱自領荊州,但司馬昱卻不肯採納。同年八月,桓溫升任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持節都督荊司雍益樑寧六州諸軍事,並領護南蠻校尉,掌握了長江上游的兵權。

掌握朝政

平定蜀地

桓溫出鎮荊州後,打算西伐佔踞巴蜀的成漢政權,以建立功勳。而當時的成漢正日漸衰微,皇帝李勢更是荒淫無道。江夏相袁喬對此極力贊同,建議桓溫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成都。同時,他認爲北方的後趙政權不敢趁機進犯,以打消桓溫的顧慮。桓溫遂決定伐蜀。

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桓溫上疏朝廷,請求伐蜀,但未等朝廷回覆,便與徵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司馬無忌率軍西進。他命袁喬率二千人爲前鋒。朝廷得知後,憂慮不已,認爲他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擔心他最終會兵敗而回。唯有劉惔認爲桓溫必能滅蜀。

永和三年(347年)二月,桓溫兵至青衣(今四川名山北)。李勢命將領李福、昝堅率大軍趕赴合水,以抵禦晉軍。漢軍諸將欲在江南設伏,昝堅卻從江北鴛鴦琦渡江,向犍爲(今四川彭山東)開進,結果與晉軍異道而行。同年三月,桓溫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東南),留下參軍周楚、孫盛看守輜重,自己親率步兵直趨成都。李福回軍襲擊彭模,被孫盛等人擊退。而桓溫則三戰三勝,擊敗李權等部漢軍,進逼至成都城下。

昝堅趕到犍爲,未遇晉軍,便從沙頭津(今四川新津南)渡江還軍,卻得知晉軍已攻至成都城外十里陌,因此不戰自潰。李勢只得集結所有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橋與晉軍決戰。當時戰況慘烈,晉軍前鋒失利,參軍龔護戰死,漢軍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諸將皆懼,意欲退兵,而鼓吏卻在這時誤擊前進鼓。袁喬乘勢督促軍士奮戰,終於反敗爲勝,大敗漢軍。桓溫趁勝攻入成都,並焚燬小城。李勢乘夜逃走,遠遁九十里,最終決定投降。桓溫接受投降,將李勢送往建康。成漢政權至此滅亡。

桓溫平蜀後,在當地舉任賢能,援引賢才爲己用,將成漢舊臣王誓、王瑜、鄧定、常璩等人闢爲參軍,成功安撫蜀地。但王誓、鄧定不久便舉兵叛亂,最終都被晉軍討平。桓溫在蜀地留駐一個月,便班師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

永和四年(348年),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欲封桓溫爲豫章郡公,卻被尚書左丞荀蕤勸止。最終,桓溫被封爲徵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

逼廢殷浩

平蜀之戰使得桓溫聲名大振,朝廷忌憚不已,擔心他日後難以控制。會稽王司馬昱只得讓揚州刺史殷浩參與朝政,以期能對桓溫有所抑制。桓溫雖有不滿,但因熟知殷浩爲人,知其難有作爲,對此並不擔心。當時,桓溫治下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軍卒、調配資源,逐漸形成半獨立狀態,漸露不臣之心。朝廷對他已不能徵調如意,但求羈縻而已。因國中無事,君臣尚能相安。

永和五年(349),後趙皇帝石虎病死,北方形勢大亂。桓溫立刻上疏朝廷,請求北伐,但卻始終未得回覆。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溫再次“拜表輒行”,率五萬大軍順流而下,至武昌(今湖北鄂城)而止。朝廷爲此驚恐不安,殷浩也打算辭官避讓。司馬昱親自寫信給桓溫,極力勸阻,終使桓溫率軍還鎮,返回荊州。後來,朝廷又拜桓溫爲太尉,被桓溫拒絕。

此後兩年間,殷浩數次北伐,欲進據洛陽,修復園陵,但卻屢次戰敗。軍需物資更被掠奪殆盡,朝野怨恨不已。永和十年(354年)正月,桓溫上奏朝廷,列舉殷浩罪狀,迫使朝廷將殷浩廢爲庶人。從此,朝廷內外大權盡歸桓溫,朝中已無人再能阻止桓溫北伐。

三次北伐

一伐前秦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溫率軍北伐前秦。他親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由水路自襄陽入均口(今湖北均縣西),然後自淅川(今河南淅川東)直趨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同時命梁州刺史司馬勳兵出子午道,合擊秦軍。晉軍歷經數次血戰,生擒前秦將領郭敬,擊退淮南王苻生,順利進入關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萇、苻雄、苻菁等將領率五萬軍隊屯兵嶢柳(今陝西商縣西北),以阻擋晉軍。同年四月,桓溫轉戰至灞上(今陝西西安東)。苻萇等部秦軍退守長安城南,苻健自領羸兵六千固守內城,附近郡縣更是紛紛來降。桓溫撫喻百姓,使其安居復業。關中百姓牽牛擔酒沿路迎接,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再次見到官軍!”

桓溫進入關中時,正值麥收時節,他就打算就地收麥,以解決軍糧問題,於是屯兵不前。苻健聞聽晉軍收糧,猜到恆溫軍中糧草不足,遂採取堅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晉軍糧秣不繼。六月,桓溫被迫撤返江陵,並將關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遷走。秦軍隨後趁勢追擊,晉軍大敗,傷亡甚衆。

桓溫北伐期間,隱居關中的王猛曾前來拜見,並大談當世之事,旁若無人,深得桓溫的賞識。桓溫撤退時邀請王猛一同南下,並任命他爲高官督護。但王猛卻不肯跟隨,留在了北方。

二伐姚襄

永和十二年(356年)二月,桓溫數次上表,請求朝廷移都洛陽,修復園陵,但都沒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溫爲征討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諸軍事,負責征討事宜。七月,桓溫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並命督護高武據守魯陽(今河南魯山),輔國將軍戴施屯駐河上,進逼許昌、洛陽。同時,他上疏朝廷,請求徐、豫二州出兵淮、泗,進入黃河,以配合作戰。

同年八月,桓溫兵至伊水(在今洛陽城南)。羌族首領姚襄正圍困洛陽,聞桓溫來攻,撤軍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戰。桓溫親自披甲督戰,命晉軍結陣而進,終於大破姚襄,收復洛陽。他進入金墉城,拜謁先帝皇陵,並設定陵使修復皇陵。不久,桓溫班師南迴,並將三千多家歸降百姓南遷至長江、漢水一帶。

桓溫返回荊州後,先後命部將剿平蠻賊文盧、妖賊李弘,將首級傳送建康(今江蘇南京)。但與此同時,收復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再次失陷。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溫爲南郡公,並將其原有爵位臨賀郡公降爲縣公,封授給其次子桓濟。

移鎮姑孰

隆和元年(362年),前燕將領呂護進攻洛陽。河南太守戴施棄城而逃,冠軍將軍陳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溫派竟陵太守鄧遐率三千人協助守城,再次上表要求遷都洛陽,並建議將永嘉之亂後流亡江南者全部北徙,以充實河南之地,皆被朝廷駁回。後來,朝廷又以交州、廣州偏遠爲由,免去桓溫的交廣二州都督,改授其爲都督並司冀三州諸軍事。桓溫上表推辭。

興寧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溫爲侍中、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假黃鉞,賜其羽葆鼓吹一部。二年(364年),桓溫率水師進駐合肥,準備北伐。五月,朝廷進封桓溫爲揚州牧、錄尚書事,遣侍中顏旄宣旨,召其入朝參政。桓溫以中原尚未恢復爲由推託。朝廷不許,再次徵桓溫入朝,但當桓溫赭圻(今安徽繁昌西)時,卻又尚書車灌前來制止。桓溫遂駐軍赭圻,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只遙領揚州牧。興寧三年(365年),前燕再次攻打洛陽,陳祐出逃。司馬昱得知,與桓溫在洌洲(在今安徽和縣)會面,命他移鎮姑孰(今安徽當塗),準備征討之事,但最終因晉哀帝駕崩而作罷。

太和三年(368年),桓溫獲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遂駐軍赭圻,上表辭去錄尚書事一職,只肯遙領揚州牧。

三伐前燕

太和四年(369年)三月,徐兗二州刺史郗愔致信桓溫,表示願意與他共同輔佐王室,請求率部出河上。當時,北府兵卒悍勇,桓溫不願讓郗愔掌握京口(今江蘇鎮江)重鎮。郗愔之子郗超爲桓溫參軍,暗中將原信毀掉,並以父親的名義僞造信件,自稱老病,請以閒職休養。桓溫便順勢改任郗愔爲會稽內史,自領徐兗二州刺史,兼併了郗愔的軍隊。

同年四月,桓溫親率步騎五萬,與江州刺史桓衝、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他率軍攻湖陸,擒獲燕將慕容忠,進逼金鄉。當時正逢大旱,水道不通,桓溫便讓人在鉅野開鑿水路三百里,使船隻由清水進入黃河。郗超建議桓溫盡率全軍直擊前燕國都鄴城,或者堅守河道,控制漕運,儲蓄糧食,直至明年夏天再繼續進攻。他認爲如不速戰速決,當戰事拖延至秋冬後,在水量減少而北方早降溫的客觀條件之下,會令晉軍更難維持。但桓溫全都不聽。

七月,燕國大將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萬大軍前來抵抗晉軍,兩軍對峙於枋頭(在今河南浚縣)。桓溫命袁真進攻譙、樑,並開啟石門水道。但袁真始終無法開通石門,最終晉軍軍糧耗盡。九月,桓溫焚燬戰船,退軍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騎軍追趕,與晉軍戰於襄邑(今河南睢縣西)。桓溫大敗,死傷三萬人。

晚年弄權

攻陷壽春

桓溫兵敗後,退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收集散卒,並將戰敗之罪委於袁真。他上疏朝廷,請廢袁真爲庶人。袁真不服,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西南)叛變,並暗中勾結前秦、前燕。朝廷不但不敢追究桓溫的兵敗之責,還命侍中羅含帶着牛酒到山陽犒勞桓溫,並任命其子桓熙爲豫州刺史。後來,桓溫又移鎮廣陵(今江蘇揚州)。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部將朱輔擁立其子袁瑾爲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軍援助袁瑾,桓溫命部將竺瑤、矯陽之率軍迎戰。燕軍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東南)與竺瑤交戰,結果大敗而回。同年八月,桓溫率二萬軍隊攻打壽春,並築起長圍,將城池團團圍困。袁瑾只得嬰城固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將領王鑑、張蠔率軍援救袁瑾,結果被桓溫部將桓伊、桓石虔(桓溫之侄)擊敗。不久,桓溫攻破壽春,俘獲袁瑾,將袁瑾、朱輔及其宗族數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斬首。袁瑾妻女被賞賜將士,所侍養的數百乞活軍則被活埋。從此,豫州徹底落入桓溫之手。桓溫掌握了進入建康的鎖鑰。

廢帝立威

桓溫自負才能過人,久懷異志,因此發動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勳,然後回朝接受九錫,從而奪取政權。但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聲望大減,圖謀不成。壽春之戰後,桓溫曾問郗超道:“這次勝利能雪枋頭兵敗之恥嗎?”郗超則表示不能,並建議桓溫效仿伊尹、霍光,廢立皇帝,以重立威權。桓溫遂決定廢黜皇帝司馬奕。

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溫帶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廢除司馬奕的帝位。他誣稱司馬奕因陽痿不能生育,讓寵臣相龍、計好、朱炅寶等人與後宮美人私通,所生三子將冒充皇子建儲爲王。褚太后只得集百官於朝堂,下詔廢司馬奕爲東海王。而後,桓溫親率百官至會稽王邸,迎司馬昱入朝,擁立爲帝,是爲晉簡文帝,改元鹹安。

晉朝開國百餘年,從未發生廢立之事。桓溫擅行廢立,不僅令百官震慄,自己也緊張不已。前秦皇帝苻堅對此不以爲然,他道:“桓溫此前敗於灞上,而今又敗於枋頭,十五年內兩次使國家軍隊遭受重大打擊。不但不反思過錯,向百姓謝罪,竟還廢黜君主。六十歲的老叟如此舉動,如何自容於天下?”

清除異己

桓溫廢立後,對朝中的異己力量大加廢徙。

武陵王司馬晞好習武事,又在朝中擔任太宰重職,素爲桓溫所忌。桓溫以“聚納輕剽,苞藏亡命”爲由彈劾司馬晞,免去司馬晞與其子司馬綜、司馬囗的官職,讓他們返回封地。後來,桓溫又逼新蔡王司馬晃自首,稱與司馬晞、司馬綜、著作郎殷涓、太宰長史庾倩、散騎常侍庾柔等人謀反,將他們收付廷尉,請予誅殺。簡文帝不許。最終,司馬晞、司馬晃被廢爲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誅。潁川庾氏是高門望族,勢力強盛,庾希、庾倩等兄弟六人皆爲朝中顯貴,深爲桓溫所忌。庾倩、庾柔被誅後,庾蘊飲鴆自盡,庾希則與弟弟庾邈、兒子庾攸之逃入海陵(今江蘇泰州)陂澤。青州刺史武沈是庾希表兄,暗中爲他供應糧餉。庾友因兒媳桓氏是桓溫侄女,得到求情,最終得以倖免。

鹹安二年(372年),桓溫得知庾希兄弟的蹤跡,派軍隊搜捕。庾希遂與武沈之子武遵在海邊聚衆搶奪船隻,乘夜攻入京口,趕跑晉陵太守卞耽。他們開啟監獄,放出數百囚徒,發放兵器,宣稱奉密旨除桓溫。卞耽逃往曲阿(今江蘇丹陽),徵發諸縣鄉兵兩千人,與庾希對抗。庾希戰敗,退守城池。桓溫又命東海太守周少孫征討。周少孫攻克京口,擒獲庾希等人。最終,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衆全被斬於建康。

桓溫誅除庾氏,威勢極盛。侍中謝安見而遙拜,更以君臣稱作二人關係。而簡文帝雖被立爲皇帝,但卻形同傀儡,常擔心被桓溫廢黜,甚至向郗超詢問桓溫是否會再行廢立。郗超以家族百口擔保不會再發生政變,簡文帝這才稍微安心。

拒不入朝

簡文帝繼位不久,便進封桓溫爲丞相,留其在京師輔政。桓溫辭讓不受,率軍返回白石(今安徽當塗西),還鎮姑孰。後來,簡文帝又派侍中王坦之徵召桓溫,請其入朝輔政,並增食邑萬戶。桓溫再次推辭。

鹹安二年(372年)七月,簡文帝病重,急召桓溫回朝,並在一晝夜內連發四道詔書。桓溫仍推辭不肯入朝。簡文帝只得傳下遺詔,讓桓溫攝政,效仿周公。但侍中王坦之卻據理力爭,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爲“輔政”,依照諸葛亮、王導舊例。隨即,簡文帝駕崩。桓溫原以爲簡文帝臨死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憤不已。

簡文帝駕崩後,羣臣懼於桓溫,不敢擁立太子,都認爲應請桓溫決定。尚書僕射王彪之極力反對,太子司馬曜方纔得以繼位,是爲晉孝武帝。褚太后認爲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喪期間,再次提議讓桓溫攝政,結果被王彪之阻止。後來,孝武帝又命謝安徵桓溫入朝輔政,並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賜武賁六十人。桓溫仍舊辭讓,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病重而死

寧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溫帶兵入朝,拜謁皇陵。當時,京中流言四起,都說他此次入京是要誅除王謝、顛覆晉朝。朝廷命謝安、王坦之率百官到新亭(今南京西)迎接,拜於道側,朝中位望稍高者皆驚慌失措。但桓溫卻只以“盧悚入宮”一案,將尚書陸始收付廷尉。不久,桓溫患病,返回姑孰,前後在京不過十四天。

桓溫回到姑孰後,病漸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錫之禮,並多次派人催促。謝安、王坦之見桓溫病重,以袁宏所撰錫文不好爲由命其修改,藉此拖延。同年七月,桓溫姑孰病逝,終年六十二,至此錫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贈桓溫爲丞相,諡號宣武,喪禮依照安平獻王司馬孚、霍光舊例,又賜九旒鸞輅、黃屋左纛等物。

桓溫死後,將兵權交付弟弟桓衝,南郡公爵位則由幼子桓玄襲封。世子桓熙不服,遂與叔父桓祕、弟弟桓濟謀殺桓衝,結果被桓衝發覺,都被流放長沙。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桓玄代晉稱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溫爲宣武皇帝,廟號太祖,墓爲永崇陵。

父母

桓彝,東晉宣城內史,蘇峻之亂時因反抗蘇峻而遇害。

孔憲,追贈臨賀太夫人。 

妻妾

司馬興男,晉明帝之女,封號南康公主。

李氏,李勢之女(一說爲妹),桓溫平蜀後納爲妾侍。

馬氏,桓玄生母,後被追贈爲豫章公太夫人。

兄弟

根據《晉書·桓彝傳》記載,桓溫是桓彝長子,有四個弟弟。

1. 桓雲,官至建武將軍、江州刺史、都督司豫二州軍事,襲封萬寧縣男。

2. 桓豁,官至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監荊揚雍寧益交廣七州諸軍事。

3. 桓祕,官至中領軍,曾與侄子桓熙、桓濟謀殺桓衝,事敗後被家族廢棄。 

4. 桓衝,官至侍中、車騎將軍、荊州刺史,都督江荊等七州三郡諸軍事,封豐城縣公。

子女

兒子

根據《晉書·桓溫傳》記載,桓溫生有六子。 

1. 桓熙,南郡公世子,與桓濟、桓祕謀殺桓衝,失敗後被徙至長沙。

2. 桓濟,封臨賀縣公,與桓熙、桓祕謀殺桓衝,失敗後被徙至長沙。

3. 桓歆,封臨賀郡公。

4. 桓禕

5. 桓偉,官至安西將軍、領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使持節督荊益寧秦樑五州諸軍事,封西昌侯。 

6. 桓玄,襲爵南郡公,官至相國。後篡位建立桓楚,最終被劉裕所主持的討伐軍擊殺。

女兒

桓溫的女兒見諸史冊的有三人:

1. 桓伯子,嫁王愷(出身太原王氏,王坦之之子)。 

2. 桓氏,嫁王敬弘(出身琅琊王氏,晉陵太守王茂之之子)。

3. 桓氏,嫁殷仲文(出身陳郡殷氏,吳興太守殷康之子)。

Tags:桓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