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學習教育 > 

墳和墓的區別

欄目: 學習教育 / 發佈於: / 人氣:1.45W

墳和墓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但它們有一定的區別。

首先,形狀不同。

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沒有土堆,墓而不墳。

而墳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高出地面,不超過三尺。

其次,埋葬之人的尊卑不同。

知識分子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特指墓;奴隸、農民、下層人民的,特指墳。

最後,從字形上來看,墓字是上‘莫’,下‘土’,莫意爲黃昏,夕陽西下的意思,因此將二者聯合起來就是在黃昏時期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即所謂的“墓而不墳”。

而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爲“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

墳和墓的區別

1、形狀不同。

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

墳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2、埋葬之人尊卑不同。

知識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當官的,特指墓。

奴隸,農民,下層人民的,特指墳。

3、溯源。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及史書記載,我國古代人死之後,一般只挖好墓穴將人掩埋,當時是不堆起土堆的,這種不起土堆的掩埋之地就是墓。

其實“墳”最初的意義和“墓”沒有聯繫,它就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

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

到了奴隸社會後期和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劃分越來越嚴格,一些統治者在死後大修墓穴,並且把地面封土的大小也作爲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到後來發展到連平民百姓死後也要在墓上封土了,於是“墳”和“墓”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一直到現在,我們說到葬處都是“墳”“墓”連用,甚至把“墓”字省略,只說“墳”了。

小編還爲您整理了以下內容,可能對您也有幫助:

1、形狀不同。

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

墳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2、埋葬之人尊卑不同。

知識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當官的,特指墓。

奴隸,農民,下層人民的,特指墳。

3、溯源。

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及史書記載,我國古代人死之後,一般只挖好墓穴將人掩埋,當時是不堆起土堆的,這種不起土堆的掩埋之地就是墓。

其實“墳”最初的意義和“墓”沒有聯繫,它就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

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

到了奴隸社會後期和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劃分越來越嚴格,一些統治者在死後大修墓穴,並且把地面封土的大小也作爲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到後來發展到連平民百姓死後也要在墓上封土了,於是“墳”和“墓”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一直到現在,我們說到葬處都是“墳”“墓”連用,甚至把“墓”字省略,只說“墳”了。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1:

墳和墓一般是放在一起來提的,即墳墓。

冢本身含有高、大的意思,“冢”作爲墳墓的一種即又顯際報致題代時玉高又大的墳墓,這在規格上有別於一般的墳來自墓,是有身份的人的墳墓。

陵墓這種規格的墓葬是最高規格的墓葬,即帝王專用的墓葬,陵墓大多以一個山、一個大的土丘爲基礎建造。

墳來自、墓、冢、陵,有一點相同,都是死人住的地方,但在字意和應用上又有差別。

這四個詞實際上讀夫在現在看來都是一個意思,即墳墓,是逝者的安息之地。

在古代,墳墓的變化是經過了很多階段的,而且古代本就是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不同階層的人去世之後,其墳墓的來自規格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墳墓很爲很多種也就不足爲奇了。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區別的。

古人講“穴地爲墓,築土爲墳”,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槨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錐形黃土叫墳,但後來這種區別被模糊了。

其他比較有用的內容推薦2:

墳塋和墳墓的區別:

1、指代不同:

墳墓: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

墳塋:墳地。

2、出處不同:

墳墓:魏巍《東方》第六部第十一章:“楊雪來自的墳墓就在松風裏的南山上。

墳塋: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三:“去看看我們裙子的墳塋,就在北門外。

3、側重點不同:

墳墓:側重於口語化,老百姓使用。

墳塋:有貶義詞的成分,指數量很多的墳墓。

“墳墓染上激管權耐獲”:埋葬死人之地。

築土爲墳,穴地爲墓,通稱“墳墓”。

《管子·九變》:“大者,親戚墳聲墓之所在也。

“墳”:本指高出的地面的土堆,後來專指墳墓。

《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

”鄭玄注:“土之高者曰墳。

“墓”:《禮記·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墳。

”按古時凡葬不堆土植樹者謂之墓,今通稱墳墓。

墳和墓在中文中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墳通常指的是墓地中的土堆,即供人埋葬遺體的地方。它可以是一個小土堆,也可以是一座較大的墓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墳墓被視爲祖先的歸宿和家族的象徵。人們會在墳前祭拜祖先,以表達對他們的尊敬和懷念。

墓則更廣義地指的是供人埋葬遺體的地方,可以包括墳墓、墓地、陵園等。它可以是一個由墓碑或石頭構成的墓穴,也可以是一個建築物,如陵墓或墳堂。墓通常具有更加莊重和持久的建築結構,可以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爲家族準備的長期安置之所。

總的來說,墳強調的是土地上的土堆,更側重於個體的埋葬,而墓則是更廣義的概念,包括了各種類型的供人埋葬的場所,具有一定的紀念和象徵意義。

墳和墓有什麼區別?

一、對於“墳”來說,本義爲高出地面的的土堆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墳:《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就是封土。對於“墳”來說,本義爲高出地面的的土堆,不過在後來,墳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與此相對應的是,墓:《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從字形上來理解的話,墓這個字上“莫”下“土”,直接的意思就是“在黃昏時刻下葬”,從而入土爲安。因爲墓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頭。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

二、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

早在上古這一歷史階段,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由此,對於“墳”和“墓”來說,就比較好區別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而“墳”呢,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經過歷史的漫長變遷,“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墳和墓的相同點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而且現在一般連用並不做太大區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墳墓,還有冢、陵的稱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

一方面,對於冢這個字,讀音爲zhǒng。從宀( mìan),豖( chù)聲。冖,表地覆蓋。將死者覆蓋於墓中,故從冖。本義:高而大的墳。比如:冢,高墳也。——《說文》。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史記·高祖本紀》。由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般的墳墓是無法稱爲“冢”的,也即“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在此基礎上,在歷史上,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疑冢:古代富貴之家所設的假墳。

四、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

最後,另一方面,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明朝皇帝的明十三陵等。同時,雖然歷史上“陵”指帝王諸侯的墓地,不過現在通稱以陵墓爲主的園林,也作“園陵”、“陵園”,比如烈士陵園等。此外,比較特殊的是,對於歷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孫中山,其墓葬被稱爲“中山陵”。與此相對應的是,袁世凱的後人希望將其墓葬稱爲“袁陵”,不過因遭到激烈反對,所以改爲“袁林”。

墳和墓是一個意思嗎?墳和墓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墳’和‘墓’一看覺着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代表着人死後歸宿。

其實從字面意思來,從規模來看這個墳和墓還有很大區別。

墳一般都會帶着墓字一起出現,墳這個字指在死人埋葬後封土上凸出成丘狀,這個是墳。

這個是形聲字,就是根據當時發生事件和一部分聲音來組成漢字,一開始墳這個字不是這麼寫,是土字旁邊加上賁,才被叫做墳。

而墳從規模上來說只是一個人,或者最多兩個人合在一起下葬,就一副棺材大小面積。

墳可以搭着墓一起來用,但是墓不能和墳一起用,就是說了可以說墳墓,不能說墓墳。

墓是一般和穴字搭着用,因爲一座墓很大,最小墓穴也有三四個墳墓那麼大,是一座完整版地下宮室。

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把他們當作一個意思,都是用來指人去世後歸宿。

但是一個墓穴,裏面會有一個正房間,還有一個陪葬品房間,有一個陪葬人房間,還要有很多條通向房間通道,有得墓穴裏會有很多暗器機關。

墓穴很講究,墳墓是子女請教風水先生去自己家祖墳地裏看風水,然後挖出一個人棺材大小面積地方。不會有什麼其他房間來做陪葬。

即使在古代有些文人墨客,商戶家裏,有人去世了修葺墳墓也只是兩個人棺材大小,不會超出兩個人棺材大小面積。

只有三品以上纔有資格給自己修墓穴,但是裏面空間和講究就是更分等級。自古君王和侯爺墓穴都是規模超級大,裏面內容豐富,機關也是很多,就連陪葬品和陪葬人都是有講究。

墓是很大規模一個地下宮城房間,而墳就是一個小小土坑。所以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

墳和墓都是用來安葬死者的,它們有什麼區別?

墳和墓都是用來安葬死人的,但是他們也有區別,墓地是一個統一集中的地方,就像公共的一個墓園,墳地一般是那種單獨的土堆墳,埋棺材的墳。

現代都是直接說墳墓的,因爲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死了以後都會要火化,然後葬在墓地裏,就稱作是“墳墓”。古時候不一樣,在古代的時候是講究地位的,而且墓葬都有一定的規格,所以就有了墳和墓的兩種不同的形式。

墳就是把死人或者是大棺材放在提前挖好的坑裏,然後再用土石埋起來壘成一個大土堆。這就是墳地了,而墓則是專門爲死了的人修造的房子,它的形狀就像堡壘一樣,是比較高大,外面還有大門,有的門裏面還設了側門,活人是可以進出的。但是等放進去死人以後,門就會被封死了,不能讓活人隨意的進出。

除了上面的墓,墓還指的是地下的墓穴,就是地面上沒有任何建築物,墓穴裏面是地宮,一些身份高貴的人經常會放很多的陪葬品,而且最開始墓地上一般不會做出高於地面的土堆,經常是有往下走的坑道可以直接通到墓穴裏。去墓裏祭祀的時候一般爲了不讓盜墓賊們發現,也都是去地宮的下面去舉行的。所以不管是我們看的《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他們在裏面找到的墓就都是古代的時候所說的“墓”,而不是“墳”。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諸侯王的墓地也可稱爲是皇陵。

墓地和墳地有什麼區別

墓地?墳地?對於這兩個詞在很多人眼裏都覺得是一樣的,都是安葬人的,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呢?墓地和墳地是有區別的,並非一樣的。

1、從解釋來說

所謂墓地,其實就是指墓園。在墓園裏選擇一安葬的地方,這就是墓地。在城市居多。

所謂墳地,一般都是將棺材放入土裏,隆起一個小包的地方。在農村居多。

2、從分類來說

墓地分爲很多類型,比如公益性墓地、經營性墓地、家族墓地、宗教墓地、特色墓地等。

墳地其實沒什麼分類,因爲墳地一般都是屬於私人的,是私人的所有物。

3、從分佈來說

墓地一般比較集中,都是開發一大片地方,形成一個整體的墓園,比如華夏公墓、雙鳳墓園等。

墳地一般分佈比較分散,農村墓地的選擇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進行選擇,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歸置。

4、從美觀度來說

墓地一般都是設計的比較人文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旅遊公園一樣,像青浦福壽園就被稱之爲“東方最美墓園”。

墳地一般比較傳統,看着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一看就知道是個死人的地方。

所以說,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墓地和墳地還是不一樣的,大家不要將其混淆,不要覺得都是安葬逝者都是一樣的。不知道你知道了嗎?

墳與墓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爲“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爲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爲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爲“陵”。

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墳和墓有哪些不同墳和墓的區別

1、形狀不同。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墳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2、埋葬之人尊卑不同。知識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當官的,特指墓。奴隸,農民,下層人民的,特指墳。

3、溯源。根據現古發現及史載,我國古代人死之後,一般只挖好墓穴將人掩埋,當時是不堆起土堆的,這種不起土堆的掩埋之地就是墓。其實“墳”最初的意義和“墓”沒有聯繫,它就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到了奴隸社會後期和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劃分越來越嚴格,一些統治者在死後大修墓穴,並且把地面封土的大小也作爲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到後來發展到連平民百姓死後也要在墓上封土了,於是“墳”和“墓”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直到現在,我們說到葬處都是“墳”“墓”連用,甚至把“墓”字省略,只說“墳”了。

古代墳和墓的區別是什麼

墳: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

墓: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墳與墓: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爲“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古墓,指的是有史以來已經死亡的人的墳墓,一般是指那種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的墳墓。亦譯古冢。特指歐洲史前時期的墓地,古墓中一般中國的比較有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時期可以大致分爲近代和古代,中國人有獨特的喪葬習俗,即入土爲安,所以以前入土即可稱爲古墓,至今入土不能稱爲古墓。

古時稱墓之封土成丘者爲墳,平者爲墓;對稱有別,合稱相通。後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堆土)。通稱“墳墓”,尊稱“祖墳”。

墳墓是應該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爲墳墓意味着一個生命的終結,而人總有終老的一天。走進墳場,總會有一種寧靜而肅穆的感覺,那是對生命的敬畏!雨果《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

墳和墓的區別在哪?墳和墓有什麼不同?

  墳和墓的區別在哪?墳和墓有什麼不同?

  現代無論身份爲何,死後都會火化,葬在墓地裏,稱作“墳墓”。但是古代不同,古代講究的地位,墓葬都有一定規格,所以就誕生了墳與墓的不同。

  墳和墓代表的意義各不相同。墳是把死人放在裏面,然後用土石壘起來的一個土堆。墓是專爲死人修造的房子,形如堡壘,比較高大,有大門,有的門內還設側門,活人可以進出。放進死人後,門被封死,不得讓活人隨意進出。

  墳是一般是普通人死後的葬身之所。最初的時候墳指的是那種高出地面的用土堆成的小山包,和“墓”沒聯繫。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

  墓比墳高一級,一般是王候將相們使用。墓指的是地下的墓穴,地表沒有建築物或者標誌性的東西,墓穴裏面的地宮裏面往往會放很多殉葬品,並且最初墓地上不封高出地面的土堆,常有坑道通到墓穴。可以說墓的祭祀一般爲了不讓盜墓賊發現,都是地宮裏面進行。無論是《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找到的墓都是古代所說的“墓”,而不是“墳”。

墳和墓的區別

我想墳就是一個小山堆;而墓地通常都是堅硬的石碓,因爲通常我們都說墳頭,墓地。關鍵的區別從外型構造上也能區別開來。首先,墳頭是由一些沙石土塊堆積而成的,成小山狀。而墓地都是一座底下宮殿般的建築,窮人家是很少能蓋得起墓的,因爲沒有資本。古時候一些達官顯貴,尤其是皇室貴族,還有皇帝親封的有功勞的大臣可以享受特級待遇。他們的墓還有封號呢!因此墓地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考古學家考察時在墓地中時常會發現有一個個很大的洞穴,挖開一看,裏面埋葬着好多古董一些陪葬品,可以知道着一定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墓,主人是很有地位的。像比如世界十大奇蹟的秦兵馬兵俑我想就是這麼個意思。

我又想到一些所謂的亂墳崗之類的稱呼,以前人死之後的安置處也很重要。像一些貧民罪大惡極的罪犯死後只能安置一個土山上,挖個土堆埋了。有些屍體還幾經被野狗吞咬,實在可憐。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墳,墓,冢,陵都是埋死人的地方,因爲死人家境、等級、地位不同,故而稱呼有別。

中國最早的漢字字典、東漢著名史學家、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明確解釋說“墳,墓也”,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墳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比如“墳墓”。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區別的。古人講“穴地爲墓,築土爲墳”。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槨的地方叫墓,墓一般是平的。地面上堆起的錐形黃土叫墳。“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爲“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意思是,太陽下山了,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

小結一下:

(1)形狀區別

“墳”表示一個用土堆成的小山包,這種小山包必須高出地面。而墓則是埋人的墓穴,則是在地下,需要透過一條地道才能進入墓地。還有一種說法是墳是實心的。是在一個坑裏面放下棺材,棺材的外面並沒有其他的東西,就直接是土。

而墓據說是空心的。搭建一般是使用石材,木材,磚等材料。當墓地建成後,再將棺材放進墓地。或者是透過一個通道,將棺材放進去之後蓋住封土。就可以讓墓地成爲一種空心的穴。

(2)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不同

古時候的一些達官顯貴才能在死後用墓地埋葬屍體,而一般的窮苦人家在死後直接就是埋入地下,堆起一個小土包,成爲墳地。

(3)用的場合不同

墳常用作口語,墓則更書面化。比如墳頭、墳地。是典型的口語。墓地、墓碑、墓穴則較書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習俗,口語說“上墳”,書面語說“掃墓”。

是在遠古時代的墳出現後演化的產物,隨着統治階級的出現,爲了彰顯身份等級,和族人的愛戴崇敬,首領死後,在墳的基礎上,雍更多的土,封更大的堆,遠遠的就能看到墳頭,以示對死者敬重之情。本意就是高大的墳墓。

在秦朝以前,墓冢是沒有陵一說,最高統治者死後享用的是冢。冢通冢,冢是大、長者的意思。大冢即後來的大墓叫法。

根據冢演化過程,可以知道,統治階級裏,凡是有官職的死後安葬的都可以稱之爲冢,比如將相顯宦之類,甚至安葬的還有少數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

此外,僅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麼也沒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稱呼爲冢,前者就是傳說中的衣冠冢,後者就是疑冢。

衣冠冢著名的有黃帝、楊貴妃、史可法、袁崇煥、孫中山等。此外,還有一些稱呼:叢冢( 亂葬在一片地方的很多墳墓)、義冢(埋葬無主屍骨的墳墓)、冢地(墓地)、荒冢(荒涼的墳墓)也含有冢,也都是墳墓的意思。

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戰國中期後,秦楚趙等國君王所葬地稱之爲陵。 後來“陵”也就成爲“帝王的墳墓”專用詞。

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大。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兒埋了明朝十三個皇帝。東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墳墓。秦始皇陵更是名揚天下。

一些遠古時代的帝王被後人祭祀,後人根據傳說,在他們死亡的地方蓋廟紀念,這種廟也叫陵,如黃帝陵,炎帝陵,那兒不一定真有炎黃二帝的屍體。

後世皇帝不僅統稱陵,而且還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綴字進行區分。漢朝以後的親王可能也稱爲陵,比如樑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魯荒王陵。而堅決反對皇帝的孫中山的墓葬也被稱爲中山陵。應該表達的是國人對他的尊重。

補充與陵相關的人與物稱呼:

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築);陵表(墓碑;墓表);陵戶(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寢;陵廟等等。

後來,爲了紀念烈士,我們也稱呼烈士的墓葬爲烈士陵園。陵終於從皇帝走向了民間。

墳和墓有什麼區別?

一、對於“墳”來說,本義爲高出地面的的土堆

首先,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墳:《禮記·檀弓》注:“土之高者謂之墳。”可見“墳”就是封土。對於“墳”來說,本義爲高出地面的的土堆,不過在後來,墳也指埋葬死人的地方。與此相對應的是,墓:《禮記·檀弓》注:“墓謂兆域,今之封塋也。”從字形上來理解的話,墓這個字上“莫”下“土”,直接的意思就是“在黃昏時刻下葬”,從而入土爲安。因爲墓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頭。正所謂“墓而不墳”,就是埋葬死人後不作標誌。

二、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

早在上古這一歷史階段,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堆平,不植樹者稱墓。由此,對於“墳”和“墓”來說,就比較好區別了,“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而“墳”呢,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經過歷史的漫長變遷,“墳墓”連在一起逐漸指的是埋葬死人的墓穴和上面的墳頭的意思。墳和墓的相同點都是埋葬死人的地方,而且現在一般連用並不做太大區分。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古代歷史上的墳墓,還有冢、陵的稱呼,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

一方面,對於冢這個字,讀音爲zhǒng。從宀( mìan),豖( chù)聲。冖,表地覆蓋。將死者覆蓋於墓中,故從冖。本義:高而大的墳。比如:冢,高墳也。——《說文》。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史記·高祖本紀》。由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般的墳墓是無法稱爲“冢”的,也即“冢”是用來稱呼古代的諸侯、貴族等有身份人的墳墓。在此基礎上,在歷史上,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疑冢:古代富貴之家所設的假墳。

四、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

最後,另一方面,對於陵來說,則專指帝王諸侯的陵墓,比如秦始皇陵、明朝皇帝的明十三陵等。同時,雖然歷史上“陵”指帝王諸侯的墓地,不過現在通稱以陵墓爲主的園林,也作“園陵”、“陵園”,比如烈士陵園等。此外,比較特殊的是,對於歷史上做出重要貢獻的孫中山,其墓葬被稱爲“中山陵”。與此相對應的是,袁世凱的後人希望將其墓葬稱爲“袁陵”,不過因遭到激烈反對,所以改爲“袁林”。

墳和墓是一個意思嗎?墳和墓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墳’和‘墓’一看覺着沒有什麼區別,都是代表着人死後歸宿。

其實從字面意思來,從規模來看這個墳和墓還有很大區別。

墳一般都會帶着墓字一起出現,墳這個字指在死人埋葬後封土上凸出成丘狀,這個是墳。

這個是形聲字,就是根據當時發生事件和一部分聲音來組成漢字,一開始墳這個字不是這麼寫,是土字旁邊加上賁,才被叫做墳。

而墳從規模上來說只是一個人,或者最多兩個人合在一起下葬,就一副棺材大小面積。

墳可以搭着墓一起來用,但是墓不能和墳一起用,就是說了可以說墳墓,不能說墓墳。

墓是一般和穴字搭着用,因爲一座墓很大,最小墓穴也有三四個墳墓那麼大,是一座完整版地下宮室。

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把他們當作一個意思,都是用來指人去世後歸宿。

但是一個墓穴,裏面會有一個正房間,還有一個陪葬品房間,有一個陪葬人房間,還要有很多條通向房間通道,有得墓穴裏會有很多暗器機關。

墓穴很講究,墳墓是子女請教風水先生去自己家祖墳地裏看風水,然後挖出一個人棺材大小面積地方。不會有什麼其他房間來做陪葬。

即使在古代有些文人墨客,商戶家裏,有人去世了修葺墳墓也只是兩個人棺材大小,不會超出兩個人棺材大小面積。

只有三品以上纔有資格給自己修墓穴,但是裏面空間和講究就是更分等級。自古君王和侯爺墓穴都是規模超級大,裏面內容豐富,機關也是很多,就連陪葬品和陪葬人都是有講究。

墓是很大規模一個地下宮城房間,而墳就是一個小小土坑。所以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

墳和墓都是用來安葬死者的,它們有什麼區別?

墳和墓都是用來安葬死人的,但是他們也有區別,墓地是一個統一集中的地方,就像公共的一個墓園,墳地一般是那種單獨的土堆墳,埋棺材的墳。

現代都是直接說墳墓的,因爲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死了以後都會要火化,然後葬在墓地裏,就稱作是“墳墓”。古時候不一樣,在古代的時候是講究地位的,而且墓葬都有一定的規格,所以就有了墳和墓的兩種不同的形式。

墳就是把死人或者是大棺材放在提前挖好的坑裏,然後再用土石埋起來壘成一個大土堆。這就是墳地了,而墓則是專門爲死了的人修造的房子,它的形狀就像堡壘一樣,是比較高大,外面還有大門,有的門裏面還設了側門,活人是可以進出的。但是等放進去死人以後,門就會被封死了,不能讓活人隨意的進出。

除了上面的墓,墓還指的是地下的墓穴,就是地面上沒有任何建築物,墓穴裏面是地宮,一些身份高貴的人經常會放很多的陪葬品,而且最開始墓地上一般不會做出高於地面的土堆,經常是有往下走的坑道可以直接通到墓穴裏。去墓裏祭祀的時候一般爲了不讓盜墓賊們發現,也都是去地宮的下面去舉行的。所以不管是我們看的《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他們在裏面找到的墓就都是古代的時候所說的“墓”,而不是“墳”。在古代的時候一些諸侯王的墓地也可稱爲是皇陵。

墓地和墳地有什麼區別

墓地?墳地?對於這兩個詞在很多人眼裏都覺得是一樣的,都是安葬人的,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呢?墓地和墳地是有區別的,並非一樣的。

1、從解釋來說

所謂墓地,其實就是指墓園。在墓園裏選擇一安葬的地方,這就是墓地。在城市居多。

所謂墳地,一般都是將棺材放入土裏,隆起一個小包的地方。在農村居多。

2、從分類來說

墓地分爲很多類型,比如公益性墓地、經營性墓地、家族墓地、宗教墓地、特色墓地等。

墳地其實沒什麼分類,因爲墳地一般都是屬於私人的,是私人的所有物。

3、從分佈來說

墓地一般比較集中,都是開發一大片地方,形成一個整體的墓園,比如華夏公墓、雙鳳墓園等。

墳地一般分佈比較分散,農村墓地的選擇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來進行選擇,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歸置。

4、從美觀度來說

墓地一般都是設計的比較人文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旅遊公園一樣,像青浦福壽園就被稱之爲“東方最美墓園”。

墳地一般比較傳統,看着給人一種陰森的感覺,一看就知道是個死人的地方。

所以說,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墓地和墳地還是不一樣的,大家不要將其混淆,不要覺得都是安葬逝者都是一樣的。不知道你知道了嗎?

墳與墓的區別是什麼?

中國帝王的墳墓開始稱爲“陵”,約從戰國中期以後,首先出現於趙、楚、秦等國。《史記.趙世家》載∶趙肅侯十五年經營壽陵。《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由此可見,這是君王墓稱“陵”之始。因爲當時封建王權不斷增強,爲表現最高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墳墓不僅佔地廣闊,封土之高如同山陵,因此帝王的墳墓就稱爲“陵”。

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墳和墓有哪些不同墳和墓的區別

1、形狀不同。墓一般是平的,不高於地面。墳是在墓上還堆起一個土包,以做標記。

2、埋葬之人尊卑不同。知識分子的,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不是當官的,特指墓。奴隸,農民,下層人民的,特指墳。

3、溯源。根據現古發現及史載,我國古代人死之後,一般只挖好墓穴將人掩埋,當時是不堆起土堆的,這種不起土堆的掩埋之地就是墓。其實“墳”最初的意義和“墓”沒有聯繫,它就是指高出地面的土堆。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到了奴隸社會後期和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劃分越來越嚴格,一些統治者在死後大修墓穴,並且把地面封土的大小也作爲了一種身份的象徵,到後來發展到連平民百姓死後也要在墓上封土了,於是“墳”和“墓”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一直到現在,我們說到葬處都是“墳”“墓”連用,甚至把“墓”字省略,只說“墳”了。

古代墳和墓的區別是什麼

墳:埋葬死人築起的土堆。

墓:上古時期凡掘塘穴葬棺木,蓋土與推平,不植樹者稱墓。

墳與墓: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爲“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時當黃昏,太陽下山,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結論:墳者有土包聳起,表示死者有冤屈,心中不平,如周武王克商,命令加高殷王子比干之墳,即表示比干死得冤;墓者地表平平,表示墓主系正常死亡,沒有冤屈)。

古墓,指的是有史以來已經死亡的人的墳墓,一般是指那種具有代表性和研究價值的的墳墓。亦譯古冢。特指歐洲史前時期的墓地,古墓中一般中國的比較有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時期可以大致分爲近代和古代,中國人有獨特的喪葬習俗,即入土爲安,所以以前入土即可稱爲古墓,至今入土不能稱爲古墓。

古時稱墓之封土成丘者爲墳,平者爲墓;對稱有別,合稱相通。後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墳頭堆土)。通稱“墳墓”,尊稱“祖墳”。

墳墓是應該敬畏的地方,而不是可怕的地方。因爲墳墓意味着一個生命的終結,而人總有終老的一天。走進墳場,總會有一種寧靜而肅穆的感覺,那是對生命的敬畏!雨果《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週年的演說》:“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讓光明從墳墓裏出來!”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爲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纔開始盛行。

墳和墓的區別在哪?墳和墓有什麼不同?

  墳和墓的區別在哪?墳和墓有什麼不同?

  現代無論身份爲何,死後都會火化,葬在墓地裏,稱作“墳墓”。但是古代不同,古代講究的地位,墓葬都有一定規格,所以就誕生了墳與墓的不同。

  墳和墓代表的意義各不相同。墳是把死人放在裏面,然後用土石壘起來的一個土堆。墓是專爲死人修造的房子,形如堡壘,比較高大,有大門,有的門內還設側門,活人可以進出。放進死人後,門被封死,不得讓活人隨意進出。

  墳是一般是普通人死後的葬身之所。最初的時候墳指的是那種高出地面的用土堆成的小山包,和“墓”沒聯繫。如《楚辭·九章》中就有“登大墳以遠望兮”,指的就是登上大的土堆向遠處張望。

  墓比墳高一級,一般是王候將相們使用。墓指的是地下的墓穴,地表沒有建築物或者標誌性的東西,墓穴裏面的地宮裏面往往會放很多殉葬品,並且最初墓地上不封高出地面的土堆,常有坑道通到墓穴。可以說墓的祭祀一般爲了不讓盜墓賊發現,都是地宮裏面進行。無論是《盜墓筆記》,還是《鬼吹燈》,找到的墓都是古代所說的“墓”,而不是“墳”。

墳和墓的區別

我想墳就是一個小山堆;而墓地通常都是堅硬的石碓,因爲通常我們都說墳頭,墓地。關鍵的區別從外型構造上也能區別開來。首先,墳頭是由一些沙石土塊堆積而成的,成小山狀。而墓地都是一座底下宮殿般的建築,窮人家是很少能蓋得起墓的,因爲沒有資本。古時候一些達官顯貴,尤其是皇室貴族,還有皇帝親封的有功勞的大臣可以享受特級待遇。他們的墓還有封號呢!因此墓地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考古學家考察時在墓地中時常會發現有一個個很大的洞穴,挖開一看,裏面埋葬着好多古董一些陪葬品,可以知道着一定是一個大富人家的墓,主人是很有地位的。像比如世界十大奇蹟的秦兵馬兵俑我想就是這麼個意思。

我又想到一些所謂的亂墳崗之類的稱呼,以前人死之後的安置處也很重要。像一些貧民罪大惡極的罪犯死後只能安置一個土山上,挖個土堆埋了。有些屍體還幾經被野狗吞咬,實在可憐。

墳,墓,冢,陵都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墳,墓,冢,陵都是埋死人的地方,因爲死人家境、等級、地位不同,故而稱呼有別。

中國最早的漢字字典、東漢著名史學家、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所著《說文解字》,明確解釋說“墳,墓也”,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期,墳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組合使用,比如“墳墓”。

嚴格來說,墳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區別的。古人講“穴地爲墓,築土爲墳”。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槨的地方叫墓,墓一般是平的。地面上堆起的錐形黃土叫墳。“墳”字,繁體從土從賁,“賁”意爲“前衝”,“土”與“賁”聯合起來表示“沖天而起的墓”。“墓”字從莫,莫字意爲日在草叢之中,意思是,太陽下山了,死者此時下葬,與太陽一起隱沒,故墓葬不壘墳包。

小結一下:

(1)形狀區別

“墳”表示一個用土堆成的小山包,這種小山包必須高出地面。而墓則是埋人的墓穴,則是在地下,需要透過一條地道才能進入墓地。還有一種說法是墳是實心的。是在一個坑裏面放下棺材,棺材的外面並沒有其他的東西,就直接是土。

而墓據說是空心的。搭建一般是使用石材,木材,磚等材料。當墓地建成後,再將棺材放進墓地。或者是透過一個通道,將棺材放進去之後蓋住封土。就可以讓墓地成爲一種空心的穴。

(2)身份地位的象徵意義不同

古時候的一些達官顯貴才能在死後用墓地埋葬屍體,而一般的窮苦人家在死後直接就是埋入地下,堆起一個小土包,成爲墳地。

(3)用的場合不同

墳常用作口語,墓則更書面化。比如墳頭、墳地。是典型的口語。墓地、墓碑、墓穴則較書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習俗,口語說“上墳”,書面語說“掃墓”。

是在遠古時代的墳出現後演化的產物,隨着統治階級的出現,爲了彰顯身份等級,和族人的愛戴崇敬,首領死後,在墳的基礎上,雍更多的土,封更大的堆,遠遠的就能看到墳頭,以示對死者敬重之情。本意就是高大的墳墓。

在秦朝以前,墓冢是沒有陵一說,最高統治者死後享用的是冢。冢通冢,冢是大、長者的意思。大冢即後來的大墓叫法。

根據冢演化過程,可以知道,統治階級裏,凡是有官職的死後安葬的都可以稱之爲冢,比如將相顯宦之類,甚至安葬的還有少數民族的王后。比如青冢就是四大美女王昭君的墓葬。

此外,僅僅埋有死者的衣冠,或者什麼也沒埋而立碑的高大墓葬都稱呼爲冢,前者就是傳說中的衣冠冢,後者就是疑冢。

衣冠冢著名的有黃帝、楊貴妃、史可法、袁崇煥、孫中山等。此外,還有一些稱呼:叢冢( 亂葬在一片地方的很多墳墓)、義冢(埋葬無主屍骨的墳墓)、冢地(墓地)、荒冢(荒涼的墳墓)也含有冢,也都是墳墓的意思。

本意是大土山,到了戰國中期後,秦楚趙等國君王所葬地稱之爲陵。 後來“陵”也就成爲“帝王的墳墓”專用詞。

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大。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兒埋了明朝十三個皇帝。東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墳墓。秦始皇陵更是名揚天下。

一些遠古時代的帝王被後人祭祀,後人根據傳說,在他們死亡的地方蓋廟紀念,這種廟也叫陵,如黃帝陵,炎帝陵,那兒不一定真有炎黃二帝的屍體。

後世皇帝不僅統稱陵,而且還有不同的具有美好意思的前綴字進行區分。漢朝以後的親王可能也稱爲陵,比如樑孝王陵,明朝第一王陵魯荒王陵。而堅決反對皇帝的孫中山的墓葬也被稱爲中山陵。應該表達的是國人對他的尊重。

補充與陵相關的人與物稱呼:

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築);陵表(墓碑;墓表);陵戶(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寢;陵廟等等。

後來,爲了紀念烈士,我們也稱呼烈士的墓葬爲烈士陵園。陵終於從皇帝走向了民間。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