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旅遊規劃 > 

隨州十大旅遊景點

欄目: 旅遊規劃 / 發佈於: / 人氣:2.6W

隨州十大旅遊景點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小編今天的分享吧。

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

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被列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被湖北省委宣傳部定爲“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臺辦定爲“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風景區現擁有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神農嘗百草塑像、神農泉、神農洞、神農廟、功德殿、萬法寺、龍鳳日月旗杆、烈山湖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文化雕塑壁

位於景區入口。爲展現人類在矇昧時代的混沌的文化牆,在石板上雕刻幾何抽象圖案的浮雕。

照壁

位於景區入口。照壁正面是中國書法協會原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的“炎帝神農故里”

烈山湖水庫

總庫容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00畝,爲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區提供9.81萬平方米的水面面積。

九拱橋

全長117米,橫跨烈山湖,將景區入口和神農大殿相銜接。以九爲模數進行設計,橋身由九個券洞組成,橋上欄杆間跨度和引橋長度也採用九的倍數。拱橋主橋入口、欄杆、柱頭圖案花紋等,採用古樸、莊重、渾厚風格造型以表現太古時代的人文精神。橋面鋪裝採用花崗岩火燒板,橋身及拱圈鑲面採用白砂岩蘑菇石。欄杆採用漢白玉欄杆。

華夏始祖門

位於核心景區中軸線,九拱橋及聖火廣場之間。主門高6米,側門高4米,借鑑漢代早期門闕合一的形制,斗拱加以簡化變幻,透過高矮區別突出主體,‘華祖”‘農宗”門上雕刻圖案反映早期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採用青石材質,造型古樸大氣。

聖火臺

取材於古籍記載’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由中國美術學院於-教授設計。

石燈籠

位於齊步登天台兩側。登天台共7段,每段7步。石燈籠選用福建產上等石材,整塊石材雕刻,內部樓空放置燈管,燈籠上側用篆書刻有民族稱呼,56個石燈籠代表56個民族。

盛世和諧鼎

鼎位於登天台和謁祖廣場的連接處。採用青鋼鑄造。

七步登天台

階梯寬18米,共7*7=49節階梯。

謁祖廣場

廣場長117米,寬117米,爲正方形。面積13689㎡,9的倍數。採用福建產上等花崗岩鋪裝,可同時容納2萬人參加拜祖活動。

隨州十大旅遊景點

八大功績柱

八大功績柱採用產自福建的編號606優質花崗岩雕刻而成,高9、9米,直徑1、27米 ,九九之數,示意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八大功績柱以圖騰柱的形式分佈組成一組雕塑,用寫實的手法,生動的畫面,透過能工巧匠的精雕細刻,充分體現炎帝在華夏民族文明發展史上的豐功偉績,西側從南到北依次爲:削桐爲琴,練絲爲弦;合榭而居,安居樂業;治麻爲布,首創紡織;首創農耕,發明種植;東側從南到北依次爲:日中爲市,首創交易;作陶爲器,冶製爲斧;遍嘗百草,發明醫藥;首創耒耜,教民耕耘;分列展開一組充滿詩意的畫卷,富有靈巧的裝飾效果,又不失莊重大方的雕塑意味。頂部雕刻盤龍和玉琮,龍是華夏民族圖騰的象徵。設立八大功績柱雕塑,意在弘揚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對重拾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必將激歷我們承先啓後,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鐘鼓樓

位於神農大殿拜祖臺兩側,層層疊色,體現出荊楚文化韻味。樓內分置銅鐘和皮敢,晨鐘暮鼓與萬法寺遙遭呼應。

炎帝神農大殿

提取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建築形象。採用廡殿頂,三重檐,高臺基的建築形制,這些均是對早期楚漢高臺建築大尺度的空間技術方法和早期大空間的建築空間組合的運用和提煉。大殿面闊9間。當心間10.8米高石券門直達二重檐,既是炎帝時期穴居生活和神農洞的象徵,又有早期古樸自然的建築技術風格隱喻;三重花崗岩臺基體現炎帝神農的始祖地位;展現歷史上荊楚地區高臺建築的地域建築風格。大殿兩邊的鐘鼓樓以簡練的石亭形制,小巧的尺度,以襯托大殿的雄偉壯闊並在立面構圖上與大殿在視覺上形成穩定的三角形。神農大殿建築平面柱網採用面闊九間,以反映歷史上荊楚以九爲尊地方文化內涵,同時也隱喻炎帝神農故里九龍山的含意。在平面佈局上由內外兩圈石柱圍合而成,外圈柱36根,象徵36天罡,在入口處四顆方形石墩柱上分別雕有炎帝神農畫像及圖騰,一方面隱喻着四個季節及炎帝恩澤華夏大地,另一方面是對楚漢建築特有建築形式的抽象再現。炎帝大殿外廊的36根柱子,通高9.9米,全部採用整體花崗岩中間鑽孔,與整體石制柱礎安裝定位後再現場澆注鋼筋混凝土柱,高超的施工難度和施工技術確保了無縫石柱的高度整體性和雄渾效果,顯示出恢宏無以倫比的氣勢。1.5米的坐斗拱採用整石砌築與混凝土樑插連接,以模仿傳統建築的榫卯結構。石門爲了保證永固耐用和古樸雄厚的氣勢,沒用採用傳統的石材幹掛形式,而是透過20公分厚的花崗岩砌築而成。二三重檐之間運用傳統建築抱廳的處理方法,形成高側窗,解決了大進深室內採光要求,也透過從屋頂頭下來的光線處理,爲大殿平添了神祕浪漫的氣質.大殿外廊尺寸46.8M*36.8M,內壁尺寸37.2M*27.2M。大殿內牆裙將佈置展現神農功績的石材浮雕,大殿頂部爲長方形,刻有祥雲浮雕。

神農塑像

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1987年周共•王德樵帶回的畫像爲藍本設計,雕像高4.4米,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嚴。

旭日曰、彎月湖:分別位於謁祖廣場的東西兩側,和謁祖廣 插、環形樹陣共同構建了一個“天圓地方、日月同輝”的景觀。旭日園外圓路寬3.6米,半徑24.5米;內圓路寬4.6米,半徑9米;八卦園半徑3.6米。彎月湖位於炎帝神農大殿西南側。佔地面積約四千平方米,湖內水容量約爲2萬方。

萬法寺

萬法寺位於烈山的耕耘山山巔,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隨州古代名剎、佛教勝地之一,有“百川匯海,萬法朝宗”之譽。萬法寺歷時一千三百多年,經歷朝歷代復修擴建,原寺已拆毀。爲發展風景區的旅遊事業,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已於1991年重陽節按照歷史原貌修復了萬法寺的“大雄寶殿”等殿堂,完成了第一期工程。2009年,根據景區統一建築風格,進行再次整修。萬法寺由山門、大雄寶殿和兩廊偏殿組成。山門口雄立着一對白獅。正面是大雄寶殿,兩邊朝廊也都供有神像,姿態各異,形象逼真。

功德殿古建築羣

此組建築是由清華大學徐伯安教授主持專家組設計的一組秦-格建築羣高大雄偉,外觀威嚴、莊重。整體佔地面積10320平方米,建設面積2466平方米,由日月門、天門、碑苑和功德殿組成,它是景區重要景點之一。用於集中展示炎帝神農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神農井位於功德殿中心廣插,爲烈山九井之一。

神農碑

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隨州知州陽存愚立。碑高2米,寬1米,重數噸,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安徽桐城詩人何松濤讚道:“九烈山粱挺巨碑,民族偉樹根可追。縱然風雨滄桑變,也教炎黃兒女歸。七字凝結四海意,一石綻放五洲眉。神農靈在應堪慰,仰賴陽翁寸草暉。”

神農洞

相傳炎帝神農誕生之地。

神農泉

位於炎帝神農大殿西南側。傳說炎帝神農誕生時,天崩地裂,九井自穿,九山相連(即汲一井水,八井皆動,一山拋鞭九山應),中華民族龍的傳人由此而來。隨着時間流逝,九井現存一井,即爲現在神農泉的所在之處。

神農紀念館

由門廳、神農生平展廳、祭祀活動展廳、五姓宗親會館、書法展廳、神農座像聯合組成。

大洪山

隨州市西南部的大洪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方圓三百三十多平方公里,橫臥江漢,蜿蜒荊襄,氣勢磅礴,風光秀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溫"的氣候特點。座落在風景區內的小泉灣度假村,是絕妙的避暑勝地。

峯俊 羣峯鼎立,突兀聳峙,層巒疊翠,綿亙百里。大洪山色主峯寶珠峯,海拔一千零五十五米 ,相對高差八百多米,四周懸崖峭壁,與近在咫尺的懸鉤巖、筆架山環峙鼎立,十分壯觀。

林幽 在大洪山,有一片原始森林,成片的楠木 ,名貴的千年銀杏 ,古木參天,奇花異草,百鳥歡歌,把整個景區點綴得格外瑰麗,還有許多珍稀動物珍貴的藥材樹種,堪稱“動物王國”和“綠色寶庫”。

洞奇 大洪山有溶洞羣,已開發的仙人洞,洞內建房150多間,能容數萬人,最深的雙門洞和鐘乳石最繁奇的兩王洞,奇中藏奇,妙中蘊妙,幽深無底,飄飄渺渺,彩色斑麗,琳琅滿目,造工奇特,舉世稱絕。

湖美 大洪山巔藏“瑤池”,山腰流飛瀑,山腳吐溫泉。在寶珠峯、懸鉤巖、筆架山之間,海拔八百米的湖泊“白龍池”鑲嵌其中;山水交融,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被譽爲“鄂中瑤池”。白龍池的富水源頭順流而下,進入峽谷,形成落差一百多米的四疊飛瀑,爲華中地區罕見,令人心曠神怡。

琵琶湖

大洪山水庫是隨州市八大水庫之一,距洪山鎮4公里。水的發源地在大洪山主峯西側的靈官埡。天空能見度較好時,在這裏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洪山主峯和靈官埡。溳水全長321公里,隨州境內194公里。宋代以前,全流域都叫水,流經安陸、孝感,從武漢市新溝入漢水。1959年,爲治水患,下游改道從諶家磯流入長江。

明朝設德安府管轄今孝感、安陸等地以後,水中下游的人們就稱它爲“府河”,隨州境內仍稱水。

水庫大壩攔截水而建,因水繞鎮東小山嘴而過,形如琵琶,故名琵琶嘴水庫一度改名爲琵琶嘴水庫。琵琶嘴兩岸皆山,河牀系整塊岩石,是理想的壩址。1947年湖北省國民政府曾派省第二水利勘測隊到此勘測,草擬了在琵琶嘴興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報告,1948年3月9日獲得批覆,雖同意興修,但未撥款實施。

火山口

水庫中最有特色的看點是火山遺蹟,這裏又叫漂石澗。在一處山坡上,由於火山作用形成的沉積岩經洪水長期沖刷形成一條條小脊樑,千溝萬壑,十分壯觀,謂之“火山瀑布”。這種經過幾千萬年形成的地質奇觀極爲少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目前世界上約有2000座死火山、500餘座活火山,主要分佈在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印度呢西亞。中國發現火山600餘座,大部分屬死火山。這裏的火山也屬死火山。順“火山瀑布”上至近山頂處是一座古寨,建於什麼年代難以考證。據隨州有關史料介紹,大洪山發生過大小戰鬥三百多次,最著名的農民起義有西漢末年綠林農民起義;有元末明玉珍農民起義,這支起義軍後加入紅巾軍;有清代咸豐年間的趙邦璧農民起義。抗日戰爭時期,張自忠領導的抗日部隊曾在大洪山一帶同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這古寨很可能同這些戰鬥有關。

據當地老人講,這裏曾是清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隨州人氏趙邦璧與清軍鏖戰過的地方。趙邦璧義軍是太平天國運動中一支威脅清王朝政權的農民軍。他們以大洪山爲依託,多次沉重打擊清軍勢力,同太平軍陳玉成部曾攻克安陸府、京山縣、隨州所轄的10餘個鄉鎮。咸豐六年(1856年)十一月還攻下隨州城,勢力越來越大。趙邦璧被衆人推舉爲“皇帝”,國號“後宋”。在他們控制的勢力範圍內,發行“後宋通寶”錢幣,並出告示,百姓免納糧稅……清政府怎容這個小朝廷存在!他們派重兵分三路向大洪山抄剿,經過一週的激戰,義軍慘敗 。清軍大批殺戮義軍及其家屬。咸豐皇帝還覺得不解恨,下旨:隨州籍生員參加省試、京試嚴加控制,不予錄取。稱之“暗踏十科”(一科三年,十科三十年),以示懲戒。這下把隨州的文人們害苦了。

在山頂林中有一圓形深坑,據地質專家考證,這裏是一處火山口。在這裏到處可拾到一種浮石,赤紅色,有許多細小的蜂窩狀孔,有的浮石將它放在水中可漂浮不沉。過去殺豬的人用它來拔豬毛,有的地方用它來開發生產一種輕質保溫牆板。

火山作用形成的堆積物到處可見,形狀千姿百態,石景似龜、似象、似蛇、似海豹、似屏風……

人頭河水庫中還有一景點叫人頭河,這裏絕壁峭拔,崖體爲礫石,似丹霞地貌,有長江三峽般的意境。由於崖上有一塊圓形石十分像人頭,五官俱全,惟妙惟肖,因此叫人頭河。據悉,過去許多懷孕的婦女到三聖庵進香之後,都要到這裏對着“人頭”跪拜磕頭,然後拾小石向“人頭”擊去,擊中“人頭”的生兒子,否則生姑娘。

三聖庵

三聖庵,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最早叫三聖寺,後來因成爲尼姑修行的場所,所以改名。過去這裏共有三層殿堂。大廳內供奉有釋迦牟尼佛像。院內有一棵桂花樹,樹徑70餘公分,每年8月花香四溢。由於廟宇年久失修,現僅存部分牆體,並改爲民宅。

三聖指的哪三聖呢?佛教中有西方三聖,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東方三聖供奉的是藥師佛和日光遍照菩薩(代表智慧)、月光遍照菩薩(代表慈悲);華嚴三聖供奉的是毗盧舍那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的共同點是“一佛二菩薩”,佛居中,菩薩分左右。道教中還有“三聖母”。估計這裏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因爲觀音菩薩在民間的威信太高了。知青舊址園區內仍保留着70年代的“知青點”。這裏對曾當過知青的老同志來說,是一處回顧那段歷史的博物館。

這裏先後兩批接納44名城區高中畢業的知識青年。“知青”成爲那個時代特有的名詞。牆上標語及房屋中的陳設,都保留知青們生活時代的情景。來這裏的知青主要是採茶、製茶。風景區規劃這裏建一處“知青博物館”。

曾侯乙墓

爲中國戰國初期曾(隨)國國君乙的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市擂鼓墩。葬於公元前433年或稍後,1978年發掘。墓坑開鑿於紅礫岩中,爲多邊形豎穴墓。南北16.5米,東西21米。內置木槨,槨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爲夯土。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衛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歲左右;殉葬者爲13~25歲的女性。

出土隨葬品15000多件。其中曾侯乙編鐘一套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青銅禮器主要有鑊鼎2件、升鼎9件、飼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對、聯座壺1對、冰鑑1對、尊盤1套2件及盥缶4件等。其中尊盤系用先進的失蠟法鑄造,表現出戰國時期青銅冶鑄業所達到的高水平。鍾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戰國時發展成61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

65枚,其中1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託着。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着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權標着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着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歎。

美酒河巨幅摩崖石刻

在赤水河中游,沙灘鄉境內吳公巖絕壁之上,刻“美酒河”三個大字,摩崖石刻總面積4800平方米,其中美字高41.2米,寬33.05米,酒字高31.62米,寬30.42米,河字高34.49米,寬32.57米。無論整個摩崖還是單個石刻漢字,均是世界之最。其字型瀟灑穩健,雄放有力,1999年6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評爲“最大的摩崖石刻漢字”。

隨州西遊神話世界女兒國

位於隨州市隨縣洪山鎮溫泉村的女兒國溫泉,是國家AAAA級景區,乃九億年前火山噴發時形成的溫泉,傳說炎帝神農當年“嘗百草,試水性”發現了這裏。

火山溫泉中富含的氡、氟、鈣、鎂等幾十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微量元素,凝聚成三千畝原生態風水寶地,令女兒國溫泉成爲國內罕見的保健氟型溫泉,美其名曰“華夏洗禮第一泉”。

女玉溫泉區的一百多個泡池,巧妙地分佈在自然環境裏。一部分讓女兒國風情把握着細節,知性內蘊,大俗即大雅,品位不言卻至尊,異域風情的古樸野趣、溫馨浪漫、恬靜婉約無處不在,如情歌在山中迴響,情趣橫生,此時此景洗身沐心,浴靈淘情,刻骨銘心。一部分是利用聲光電霧、幻影成像、5D影視等技術,讓現實與虛擬景象合爲一體,再現西遊神話仙境,遊客身臨其境體驗天宮瑤池神仙沐浴的快樂。這種對人們身、心都是寬幅的,又能滿足當今人們對原始性和現代性的兩極追求的沐浴場所,絕無僅有。這就是仙境,這就是西遊神話的女兒國,這就是女王溫泉的最大特色。

紅色教育基地

住紅色旅遊特色客房區省委大院,參觀張體學紀念館、江漢軍區博物館。休閒環境及所有物品都有大革命大文革時期的烙印。火熱的年代,燃燒的熱情,真情的回憶,是女兒國裏的一-色的回憶。

女王溫泉木屋別墅

女王溫泉木屋別墅,以小寒至穀雨的“二十四番花信風”命名,以便我們走進女兒世界。每幢溫泉木屋別墅裏都有一個歷史上美女的私密。異域風情透過細節出奇制勝,繁華而不張揚,細膩、溫馨、柔情、浪漫的氛圍令人陶醉,飄進廊橋之夢,回憶曾經的約會。

女王溫泉的環境氛圍,讓遊客感覺到享受的一切服務,都超過了物質的概念。而這種無法言明的異域風情產生的氣息,悄無聲息地洇進了心田,澤潤精神、靈魂。

隨州十大旅遊景點 第2張

西遊記漂流景區

鄂豫兩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桐柏山,主峯名曰太白頂,海拔1140米,它是鄂豫兩省隨州境內的分水嶺,東邊有一高峯叫做玉皇頂,山下有條河叫龍潭河——玉龍西遊記漂流便置身其中。這裏是連接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南北動植物混雜共處的天堂:這裏是優質純淨水上的衝浪,這裏是冰川遺蹟上的漂流;是洞察淮河源頭的神祕和潔淨的地方。

桐柏山是盤古文化和“大禹治水”、“禹王鎖蛟”及大陽神等神話傳說集中的地方,中國著名神話學專家袁珂考察認爲桐柏山是盤古文化的發源地。明嘉靖年間吳承恩曾在桐柏鄰縣新野做過縣令,期間多次到桐柏山遊覽,根據“禹王鎖蛟”的故事及結合此地的水簾洞、通天河、放馬場、太白頂、玉皇頂、龍潭河、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傳世名著《西遊記》。魯迅先生在其《中國小說史略》中亦明確指證:“禹王鎖蛟”中的巫支祁就是孫悟空的原型。所以說桐柏山乃是《西遊記》故事原型地,即原創地。

武勝關

武勝關位於湖北廣水市北側,爲我國曆史九大名關之一,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爲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河南信陽雞公山地處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關口,被人們稱爲“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塊風水寶地,地質學上爲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中國南北方的分水嶺。千百年來,武勝關就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漢的兵家必爭之地。

武勝關,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中國北方和南方的分水嶺。中國十大雄關之一,位於今河南省信陽市雞公山風景區南35公里,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武勝關古稱大隧隘道(一說直轅隘道)。南朝齊稱武陽關。唐稱禮山關,後複稱武陽關。清始稱武勝關。與東之九里關,西之平靖關,合稱義陽(今信陽)三關。

千里淮河第一漂

千里淮河第一漂龍潭河漂流項目位於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淮河鎮,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悠悠桐柏山北麓,景區起點於淮河鎮桐橋畈村黃龍崗,終點於龍泉村龍潭河,景區距離隨嶽高速淮河出口2公里,312國道7公里,312國道和隨嶽高速連接線500米。龍潭河漂流全程長15公里,途經18道河灘,全程落差100多米。漂流時間約2小時,河道大小落差十多處,兩岸懸崖陡壁,奇峯怪石林立,全程水量大,時而奔騰直下,時而回旋幽谷,使人心曠神怡。

桐橋畈村由於山高路險,交通不方便,既是革命老區,又是省級扶貧開發整體推進村,因此動植物資源得以保護而顯得十分豐富。桐橋畈的土地爲沙土壤,山石爲花崗,在長期侵蝕、切割、剝蝕等作用下,使得山體地貌形態更加多樣化,輪廓豐富、秀麗多姿。

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

桐柏山歷爲隨州北面的屏障,西接棗陽,北連桐柏縣,主峯太白頂,海拔1140米,又名凌雲峯、白雲山、胎簪山,以水分界,隨州、桐柏縣各佔一半。以此峯爲中心,東經元寶垛、田王寨、冠子垛、玉皇頂、雞公山至大悟縣與大別山相連。

主峯南側以七尖峯爲中心,經大仙垛、香爐垛,延伸到華寶山,與大浪山遙望,共有山地面積2341平方公里。1997年8月,省政府批准爲第三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容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歷史遺蹟、宗教文化、革命遺址於一體,景點涵蓋峻峯7座,峭壁8處,奇石10尊,異洞7個,有8寺1廟,4寨1殿,7壑3潭,尤以太白紅葉、古寨城堡稱二絕。景區有各類景點100餘處,景物、景觀1000餘處關於桐柏山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其雲:“導淮自桐柏”。據《桐柏縣誌》記載:“自大禹導淮之後,人知自桐柏縣矣。然《尚書禹貢》之所謂桐柏山是所以名山,非即以名縣也。”可見桐柏山之名已有三千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