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IT科技 > 

春節怎麼來的

欄目: IT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1.68W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有關資料記載,春節在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卻歷史很短。 關於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

春節怎麼來的

春節的歷史我們首先來講就是說,古人他的這樣一個信仰當中,有兩大信仰體系,就是說在宗教產生之前,人們的信仰當中,一個是祖先的崇拜,一個就是對天地的這樣一個信仰。那麼爲了表達,對天地的這樣一個賜福,也表達對祖先恩德的,這樣一個感謝,於是人們會舉行一些祭祀的活動,來表達這樣一個情感。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 在春節期間,中國

那麼在這個年的最初的時候,人們通常要舉辦一些活動,來表達對來年這樣一個,祈福或者是祈求,所以最開始就是過年。

從前有個怪獸經常在2月出來危害到農民和牲畜,他的名字叫年,之後他們知道了年最怕紅色和爆炸聲,從此,家家戶戶都在2月的時候掛紅色的春聯和放炮,之後,這個節日就叫年。

那麼關於過年這樣一個時間,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時候,時間不是很固定,那麼秦統一之後,把冬季的這樣一個十月一日,作爲這樣一個過年的開始,但是到了西漢時期就改爲了,把每年的一月一日,作爲過年的這樣一個第一天,來加以慶祝。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每到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有一年除夕,村裏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說有辦法可以趕走“年”。他在門上貼紅紙,屋內燭火通明,等年獸來了,又在院內弄出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

那麼今天我們的這樣一個春節,實質上因爲時期,在1914年的時候,那麼它把春節作爲一個,節日放假來進行慶祝。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有關資料記載,春節在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而現行的春節卻歷史很短。 關於春節的來歷: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

因此我們今天說春節的時候,在我們的民間,既有春節的這樣一個說法,也有過年這樣一個說法,其實這兩種說法就代表了,春節的這樣一個歷史,過年是我們早先的這樣一個說法,而後來我們沿用的是,現代春節的這樣一個表述方式。

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春節怎麼來的?

春節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春節是怎麼來的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透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羣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爲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竈,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爲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首,就*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爲感動,爲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爲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着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爲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着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裏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爲流傳。

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原先指歲始,它的第一天稱爲元旦,也叫元旦,正旦,元辰,端日,俗稱大年初一.

何以叫元旦呢?這可以從"旦"的字義裏看到.旦字底下一橫代表地平線,日就是太陽,太陽初見於地平線上,爲一日之始;元旦就是元月的第一天.不單如此,它同時是春季的第一天與一年的第一天,因此被稱爲"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

元旦期間,人們喜歡燃點爆竹,增添節日氣氛.據南北朝時人記載,初時燃竹爆出畢卜之聲,只用以驅厲辟邪;後來纔有緊裹硫磺的紙筒爆仗,只是此後仍沿舊名稱爆竹.由於古代尚無安全爆竹,故易樂極生悲,釀成火災的事情常有發生.

元旦風俗中,拜年也是自古流傳的舊俗.<<荊楚歲時記>>說,正旦"長幼悉正衣冠",在家向尊長賀歲.正月初二起,則向至親近鄰拜年.至於何以有壓錢或廣東俗稱的"利市"?原來尊長喜歡在舊歲除夕夜置壓錢於晚輩枕下,正旦往往又贈錢答賀.

宋代有投刺(名帖,類似後世的名片)拜年的習俗,這是現代寄賀年咭的來由.據宋人筆記描述新年正月相賀,人們多不親身前往,每每使人手持馬銜,到對方門前撼數聲,然後留刺未以表示到達.肇記又記載過一位沈公子派譴僕人送到至吳四丈家拜年,名刺被移花接木的有趣故事:這位"吳四丈"看到沈僕手裏一疊名刺,投送之家大抵是自己的親朋故舊,就灌醉沈僕並暗暗換上自己的名刺待他到各家一一投送,在新年開了一個玩笑.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春節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族有過春節的習俗,而春節的來歷衆說紛紜,充滿神祕色彩。春節的由來傳說最有影響有三種。

一、傳說中的“年”是一隻潛藏在深海里的怪獸,每隔365天,一到除夕便爬上岸來興風作浪,所到之所洪水氾濫,吞食生靈。於是,一到除夕時節,先人們就在家門口貼起紅紙、燒柴禾,用菜刀切菜剁肉,發出爆竹聲,把“年”嚇回海里。這樣,春節就有貼對聯、掛彩燈、剁餡包餃子、燒柴火做年飯的習俗,此乃過春節的來歷。

二、據史料記載:先秦時代,在禮制上有惟一可殺豬宰羊來敬獻神靈祖光的日期,史稱“臘祭”。於是遠古人便設定這個所有部落的節日,並商定在12月的一天,據說在“臘八”前後。屆時,君主、諸侯和百姓一致舉行酬謝“百神”儀式。到了漢唐,“臘祭”愈演愈烈,慶祭活動持續七八天。再經後世傳承,歷代演繹,最終形成現今法定春節的模樣。

三、盤古開天時,古人穿樹葉披獸皮,茹毛飲血,生活極其原始艱苦。靠石器骨針耕織,生產方式極其簡陋,科學知識混沌,分不清南北辨不了時日。民間有一則軼事傳說,說姜子牙尚未發跡之前,時乖運蹇,六月售冷飲偏遇老天下大雪。傳說歸傳說,但其中折射出當時曆法的混亂,也許說當時對曆法正處摸索階段。隨着歷史推移,人們生產生活經驗的豐富,對大自然認識便清晰起來,發現時日的回輪規律,便探索計年的歷法,參照月相變化和大地植被榮枯更替,制定古代曆法。曆法要有“元日”,即所謂“四時之首”。也許根據農耕的需要,冬天萬物斂藏,正是農閒時節,於是“元日”選定在冬日寒天裏,即便成春節。追答第一種傳說近乎童話,自然列爲不可信之說,但也反映出遠古人在同水患作鬥爭勝利的空隙裏,祈求改善生活、安居樂業的願望。第二、三兩種傳說是可信的,興許原本是同一回事,不過被後人從不同的角度審視給劈成兩種傳說。在人爲活動中既有探索科學的歷法又施行祭祀的法制,這便是春節誕生的統一體。按照農耕畜牧發展規律,春華秋實,冬季正好五穀充盈、禽畜肥潤的季節,選此時祭神祭祖是再適宜不過了。因此,春節也成華夏先人最隆重祭祀的活動節日。

春節,從誕生到形成是有其演變的過程。春節神聖和隆重是經歷朝歷代人傳承、改變和創造的結果。

據南朝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裏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可見那時過春節主要是祛邪驅鬼爲目的而已,人們祈望無災無病。我國最早一副春聯是寫在“桃符板”上,內容是“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據考距今一千多年。從中可窺探出時人過年慶賀有節餘,再就盼望長年能溫飽,僅此而已。而明代人過春節,據《明宮史》載:“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各家皆蒸點心,儲生肉,將爲一二十日之費。”還記述除夕夜的盛況,“大飽大嚼,鼓樂喧鬧,爲慶駕焉。門傍植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鍾馗等畫。牀上懸掛金銀八寶、西番經綸,或編結黃線如龍。檐楹插芝麻桔,院中焚柏枝柴。”皇宮春節習俗是集民間春節風俗之大成的。可以看出其時社會人文的勢態,慶賀春節不單爲驅邪,更主要爲迎福,祈發財祈安康、祈日子蒸蒸日上、祈居安業興。

春節是怎麼來的?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古代過“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蠟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把“蜡祭”移至歲末。到了*時 ,改用陽曆,才把陰曆年叫“春節”,因爲春節一般都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春天的節日。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 人們有足夠的理由載歌載舞來迎接這個節日。於是,節前就在門臉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199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頒佈了禁放煙花爆竹的法律,使這一沿續了幾百年的習俗成爲歷史。

春節是個親人團聚的節日,這一點和西方的聖誕節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裏。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團年”。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竈、祭祖、 掃除污穢。三十日要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守歲”等 儀 式;正月初一晚輩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互相祝賀。

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3天。春節——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本回答被提問者採納

春節是怎麼來的

年是一種怪獸

相關來歷中國曆代元旦的日期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爲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爲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十月爲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曆法。節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爲歲首改爲以孟春正月爲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爲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爲“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爲“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爲“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爲“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節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如放鞭炮,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Tags: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