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學習教育 IT科技 金融知識 旅遊規劃 生活小知識 家鄉美食 養生小知識 健身運動 美容百科 遊戲知識 綜合知識
當前位置:趣知科普吧 > IT科技 > 

《我們仨》|讀書推薦

欄目: IT科技 / 發佈於: / 人氣:1.53W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我們仨》以前,我很迷錢鍾書,迷戀他淵博無邊的知識,迷戀他遊走於人生邊上的幽默,迷戀他敢往堵在他病房門口的記者頭上扔東西,同時還迷戀他被無數人迷戀。因爲錢老的關係,很早以前我便拜讀了楊絳先生寫的

讀書推薦:《我們仨》

《我們仨》及作者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說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散文集,書名是《我們仨》。

語句或片段賞析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楊絳與錢鍾書先生之女)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哈哈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

其作者是中國作家楊絳。該書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我們仨》共推出普通本、珍藏版、圖書館文庫本以及小精裝本四個版本,至2016年銷量已經超過100多萬冊,而楊絳先生將這筆不菲的收入全部捐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讀《我們仨》以前,我很迷錢鍾書,迷戀他淵博無邊的知識,迷戀他遊走於人生邊上的幽默,迷戀他敢往堵在他病房門口的記者頭上扔東西,同時還迷戀他被無數人迷戀。因爲錢老的關係,很早以前我便拜讀了楊絳先生寫的

《我們仨》分享推薦

楊絳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

《我們仨》自始至終彰顯着近代中國社會與文化此起彼伏之中的知識分子人文情懷:一是摯愛親情的濃墨抒發;二是愛國情操的本然流露;三是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寧和凸現。作品用樸實的語言和生活化的態度,向讀者講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隻有家,纔是最好的港灣。該書從女性視角出發,以平實而細膩的語言,揭示了一個善良美好的家庭世界,深刻地表達出作者對親人的深深不捨。而書中那些實實在在的故事,那些生動有趣的細節,也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可以引發人性的思考的書: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寫這方面非常深刻,比如《地獄變》,《鼻子》,《山藥粥》和《竹林中》。他善於表達人性中的黑暗面,自私、偏執、瘋狂、嫉妒、貪婪、過度的癡迷、惡意的侵蝕這些黑暗面雖然微妙,但對往往對故事

擴展閱讀,以下內容您可能還感興趣。

楊絳原名是什麼??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爲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並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爲我用了藥,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裏,腳後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怎麼回事兒?”*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爲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爲可不必理睬,但後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鍾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爲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鍾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她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後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鍾書,不過,是後話。

【楊絳:*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鍾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儘量讀我工作範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未引起注意。鍾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後又來了個“雙反”,隨後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鍾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鍾書於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後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借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鍾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鍾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鍾書正在寫後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爲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着什麼。

於是錢鍾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鍾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圍城》後改爲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援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爲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錢、楊二位先生對受獎的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建立以來,由錢鍾書、楊絳作品出版收入積累的資金目前已近200萬元,有九名學生獲得獎勵。隨着《錢鍾書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詩紀事〉補正》(十二冊)《圍城》英文版、漢英對照本的陸續出版,基金總額將相當可觀。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晚年時光,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着手寫作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此時此刻,《我們仨》樸素而乾淨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個年頭!

她真的老了,過着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後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鍾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依然清新優雅,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爲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啓發,獲益匪淺。

楊絳現在開始漫不經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裏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不要緊了,即使現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楊絳文學語言的特點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緻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臺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臺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着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楊絳原名是什麼??

【楊絳】

作家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本有《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小說有《倒影集》、《洗澡》;論集有《春泥集》、《關於小說》;譯作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吉爾·布拉斯》、《堂·吉訶德》等

【楊絳:(當年)斯班斯大夫說,我將生一個“加冕日娃娃”。因爲他預計娃娃的生日,適逢喬治六世加冕大典(五月十二日)。但我們的女兒對英王加冕毫無興趣,也許她並不願意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十八日進產院,十九日竭盡全力也無法叫她出世。大夫爲我用了藥,讓我安然“死”去。

等我醒來,發現自己像新生嬰兒般包在法蘭絨包包裏,腳後還有個熱水袋。肚皮倒是空了,渾身連皮帶骨都是痛,動都不能動。我問身邊的*:“怎麼回事兒?”*說:“你做了苦工,很重的苦工。”另一*在門口探頭。她很好奇地問我:“你爲什麼不叫不喊呀?”她眼看我痛得要死,卻靜靜地不吭一聲。我沒想到還有這一招,但是我說:“叫了喊了還是痛呀。”她們越發奇怪了,“中國女人都通達哲理嗎?”“中國女人不讓叫喊嗎?”*抱了娃娃來給我看,說娃娃出世已渾身青紫,是她拍活的。】

這便是錢瑗的出生。

當初懷孕時,楊絳以爲可不必理睬,但後來才知道得全身心投入。鍾書到年終在日記上形容她:“晚,季,總計今年所讀書,歉然未足……”笑我“以才媛而能爲賢妻良母,又欲作女博士……”

鍾書曾說不要兒子,要女兒——只要一個,像楊絳的。楊絳對於“像我”並不滿意。她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鍾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像。後來的女兒錢瑗真的像鍾書,不過,是後話。

【楊絳:*運動雖然層出不窮,鍾書和我從未間斷工作。他總能在工作之餘偷空讀書;我“以勤補拙”,儘量讀我工作範圍以內的書。我按照計劃完成《吉爾·布拉斯》的翻譯,就寫一篇五萬字的學術論文。記不起是1956年或1957年,我接受了三套叢書編委會交給我重譯《堂·吉訶德》的任務。

恰在反右那年的春天,我的學術論文在刊物上發表,並未引起注意。鍾書1956年底完成的《宋詩選注》,1958年出版。反右之後又來了個“雙反”,隨後我們所內掀起了“拔白旗”運動。鍾書的《宋詩選注》和我的論文都是白旗。鄭振鐸先生原是大白旗,但他因公遇難,就不再“拔”了。鍾書於1958年進城參加翻譯毛選的定稿工作。一切“拔”他的《宋詩選注》批判,都由我代領轉達。後來因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和小川環樹等對這本書的推崇,也不拔了。只苦了我這面不成模樣的小白旗,給拔下又撕得粉碎。我暗下決心,再也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鍾書笑我“借屍還魂”,我不過想借此“遁身”而已。】

從一個女性的角度講,實際上,楊絳先生一家三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錢鍾書先生自不必說;楊絳也很獨立,她的戲劇、翻譯、小說都是非常優秀的;女兒錢瑗是一門學科(英文文體學)的創立者;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學者,在生活中又相互支撐,相守相助。學者的身份之外,楊絳先生是妻子、是母親,她在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們在最困難的時期,上海淪陷,錢鍾書先生去了上海,回不去聯大。當時,楊絳先生寫的《弄假成真》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們看完楊絳的戲,在回去的路上(當時錢鍾書正在寫後來影響頗大的《談藝錄》),錢說:我也要寫一部長篇小說!楊絳馬上贊成道:好!好!你趕快寫吧!當時他們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錢少教幾節課,空出時間寫書,可掙一些錢貼補家用。楊絳把保姆辭退,一個人擔負做飯、洗衣服等家務,只爲省點錢,少一份支出,這樣錢鍾書便可以少教些課,寫長篇,以維持家庭生活;從另一個意義上講,這是楊絳對自己的犧牲。我們不難理解,對於一個惜時如命的學者,這意味着什麼。

於是錢鍾書寫出一段,講一段;錢鍾書笑,楊絳也笑,整部小說的藝術品位形成,這便是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的誕生。《圍城》後改爲電視劇,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寫作背景是這樣一種情形,它與楊絳的理解與支援是分不開的。

一家三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問去作,但在最困難的時候,楊絳全部挑起負累,讓丈夫、女兒集中精力做事情。這當中包括錢鍾書病重和女兒錢瑗住院期間,她每天要去探望,當時錢鍾書已經不能進食,她總要打各種各樣的果泥、肉泥來爲錢鍾書改善營養,就連魚肉也要用針一根根把刺剔除,而她自己倒可以“將就”!

【楊絳: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未,鍾書去世。 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丈夫、女兒相繼去世後,她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錢鍾書的作品整理出來,還把他密密麻麻的讀書筆記發表,之後又將他們二人全部稿費和版稅捐贈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獎勵好學上進、成績優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使學生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業。錢、楊二位先生對受獎的學生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他們學成以後,有朝一日能以各種形式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好讀書”獎學金2001年9月建立以來,由錢鍾書、楊絳作品出版收入積累的資金目前已近200萬元,有九名學生獲得獎勵。隨着《錢鍾書手稿集》(四十多卷)《〈宋詩紀事〉補正》(十二冊)《圍城》英文版、漢英對照本的陸續出版,基金總額將相當可觀。

楊絳用自己燭光般微弱的晚年時光,做完這些之後,便開始着手寫作女兒錢瑗未完成的《我們仨》,此時此刻,《我們仨》樸素而乾淨地擺在我們面前,一如先生高尚的人格。

今天,楊絳先生已步入生命的第96個年頭!

她真的老了,過着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聽力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已經閉門謝客。總有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打電話過去,她總會溫和地聊幾句,然後說她的胳膊有些酸了,讓人不好意思再打擾。我想,我們真的不必再打擾,只是靜靜地讀一讀她和錢鍾書的書,真的,這就足夠了。《我們仨》中,我們看到那樣一個讓人仰止的家庭,也有普通家庭的歡喜與哀愁。楊先生的筆調依然清新優雅,冷雋幽默。錢鍾書、楊絳、錢瑗“我們仨”,他們性格各異,志趣相投,都將讀書治學作爲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他們的善良、智慧和正直,他們對生、老、病、死的透徹豁達,使人深受啓發,獲益匪淺。

楊絳現在開始漫不經心地整理自己的作品,她自己卻說:做完他們的事情,心裏才踏實,剩下我自己的事,已經不要緊了,即使現在走了,也可放心了!

“夢魂長逐漫漫絮,身骨終拼寸寸灰”(錢鍾書語),愛女之心,愛夫之切,高尚人格,盡在其中

楊絳文學語言的特點

楊絳文學語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簡潔的語言,看起來平平淡淡,無陰無晴。然而平淡不是貧乏,陰晴隱於其中,經過漂洗的苦心經營的樸素中,有着本色的絢爛華麗。乾淨明晰的語言在楊絳筆下變得有巨大的表現力。有時把詞序變換一下,不符合常規,反倒更顯別緻耐讀。如《丙午丁未年紀事》中有一句話:“登臺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許會說“登臺就得戴高帽子”,因這分明是*。但楊絳這句話說得有點喜氣洋洋的氣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壓歲錢”之類。這與當時的環境完全不合拍,只好當成一句反話來讀:不僅表現出作者身處其境的哭笑不得的無奈心情,也隱含了她對待那時環境的解構態度。平平八個字,平靜中有*,調侃中有悲哀,很有韻味。有時明淨到有些冷,但由於滲入詼諧幽默,便平添幾分靈動之氣。因而使靜穆嚴肅的語言自有生機,安靜而不古板,活潑而不浮動,靜中有動,動還是靜。沉靜詼諧中有沉着老到、雍容優雅的氣派,鋒芒內斂後的不動聲色,有種靜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Tags:讀書 我們仨